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名人书法欣赏 > 张仃书法作品赏析

张仃书法作品赏析

时间: 克浩954 分享

张仃书法作品赏析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跨越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是我国当代知名的书法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张仃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张仃书法作品欣赏

  张仃书法作品图片1

  张仃书法作品图片2

  张仃书法作品图片3

  张仃书法作品图片4

  张仃人物简介

  张仃,号它山,辽宁黑山人,1917年出生。1932年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曾投身“抗日宣传队”,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

  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后到文艺界抗敌协会,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1945年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平津学生班班主任和东北画报社总编辑。他和朱丹等发起东北解放区的年画运动。

  1949年设计全国政协会徽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邮票,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从1951年至1957年,多次担纲莱比锡、布拉格、莫斯科、巴黎等城市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师。1955年参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筹建工作,1957年调任中央工艺美院第一副院长,1981年任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后离休。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仃欣然复出,担任美术系第一工作室博士生导师。

  2010年2月21日上午10:00,张仃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书记、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黄宾虹研究会会长等。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咤闹海》,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哪咤闹海》。焦墨国画代表作品有《巨木赞》、《蜀江碧》等。在北京、香港等地举办过个人作品展。出版有《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焦墨山水》、《张仃漫画》等。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跨越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以其丰沛的艺术激情与超常的艺术能量纵横捭阖于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学院与民间的张力语境之中,成为解读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经典文本,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

  张仃与毕加索

  1956年,张仃奉命赴法主持巴黎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时值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来法国访问,在接到文化部“随团访问法国各地”的电报后,张仃便向代表团建议去法国南部拜会毕加索。

  张仃回忆说:“毕加索的家是海边的一所别墅,我们到达的时候,毕加索刚睡起午觉,穿着短裤、背心从楼上走下来热情地欢迎我们。原以为他的工作室一定很豪华,因为当时他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画家,一张作品值几十万美元,但没想到他的工作室里除了画作是新的,几乎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灰迹斑驳,沙发已经露出了弹簧。可是毕加索好像熟视无睹,墙上、地上到处都是他的画作。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翻译水平所限,双方无法进行充分交流。”

  张仃指着一张和毕加索的合影,笑着对记者说:“我在中国人里算比较矮的,我俩站在一起个头相当,他在身高普遍比较高的欧洲人里,实在是太矮了。”据悉,张仃曾建议毕加索做中国的荣誉公民,邀请他到中国看看。对此,毕加索思索了一会儿回答说:“中国太好了,但是年纪太大了,怕到了中国后,(艺术)又有一个大变化,自己会受不了。”最终,毕加索没有到过中国。

  张仃在拜会之前就知道毕加索非常钟情于非洲等地的民间艺术,所以就准备了两张有门板那么大的门神木版年画。可出人意料的是,同行的一位政工干部却阻止说门神是封建迷信,不宜送给外国人。但令张仃稍感欣慰的是,他的另一件礼物——木版水印的《齐白石画集》后来给了毕加索很大的影响。就在代表团拜访毕加索不久后,张大千也前来拜访。毕加索一边向张大千展示自己临摹的齐白石的兰花,一边说:“我最不懂的,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这段话后来成为广为世人引用的名言。作为回敬,毕加索送给了张仃一个小册子,也是他多年来非常珍爱的一间物品:“也巧,我们去的时候,桌上正好放着毕加索一本刚出版的小画册,他就拿起一枝红蓝铅笔照着我的名片在扉页上写上‘张仃’两个中文字,其中‘张’是蓝色,‘仃’是红色,又画了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下面签了自己的名字。”这两个略显稚嫩的中国字,代表的确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中两个大师的交情。

  此次会面是张仃一生仅有的一次也是惟一一次见到毕加索,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之后彼此再没有书信来往,一直到1973年毕加索去世。其间有很多人对毕加索的艺术有所异议甚至贬斥。1983年,当毕加索的原作终于可以在中国展出时,当时一本名为《新观察》的知名杂志邀请张仃谈谈毕加索。张仃说:“我一直不愿意谈论毕加索,并不是因为压力。毕加索的艺术有无限意味,而语言是有限的,难以表达我对毕加索的热爱。但现在有很多人在反对毕加索,我不由得说,不懂毕加索的艺术,正如一些只精于加减乘除的人,无法进入更高的数学境界,就说爱因斯坦和数学无关。”

288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