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学书法>名人书法欣赏>

王羲之行书字体古诗作品图片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行书是书法的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字体。这种书法字体的艺术性极高,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对我国的书法字体产生了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王羲之行书字体古诗作品图片。

  王羲之行书古诗作品欣赏

  据 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 刘德升所造,即 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 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王羲之行书古诗图片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 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 隶书中变出(章) 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 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 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 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 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 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 应用。直至 晋朝 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的书写发展

  行书是介于 楷书与 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 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 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 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在繁杂的书法热浪中,笔者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著追求,理性地摸索,从多年的躬耕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初步的体验与感悟。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 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序》, 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 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 王珣创作了《 伯远帖》, 王献之创作了《 鸭头丸帖》等。这些照亮书法艺术星空的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淘洗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猜你感兴趣:

1.书法作品集欣赏

2.古代精美书法作品欣赏

3.集王羲之书法字体长征诗词图片

4.精美的王羲之书法作品字帖图片

5.好看的王羲之圣教序的书法作品图片

6.王羲之的著名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7.古代书法家王羲之作品图片欣赏

374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