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英文书法 > 后人对颜真卿的评价

后人对颜真卿的评价

时间: 礼镪1116 分享

后人对颜真卿的评价

  颜真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字体对我国的书法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颜真卿的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颜真卿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历史人物评价颜真卿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书画圈网小编查阅资料发现,其书初学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书画圈网小编网上检索发现,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极其悲愤的心情下进入的最高艺术境界,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米芾《书史》:“《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裴将军帖》

  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他一生忠烈杯壮的事迹,提高其于书法界的地位。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一代大书法家,看看历史人物都是怎么评价他的!

  《乞米帖》

  李隆基:“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李萼:“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

  卢杞:“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祭伯父文稿》

  李适:“故光禄大夫、守太子太师、上柱国、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属贼臣扰乱,委以存谕,拘肋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殷亮:“昨段秀实奋身击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

  裴敬:“以忠烈称者,颜鲁公、段太尉。”

  刘昫等《旧唐书》:“国,是武之英也;苟无杨炎弄权,若任之为将,遂展其才,岂有朱泚之祸焉!如清臣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昌文之杰也;苟无卢杞恶 直,若任之为相,遂行其道,岂有希烈之叛焉!夫国得贤则安,失贤则危。德宗内信奸邪,外斥良善,几致危亡,宜哉。噫,‘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二君守道殁身,为时垂训,希代之士也,光文武之道焉。”“自古皆死,得正为顺。二公云亡,万代垂训。”

  《干禄字书》

  欧阳修等《新唐书》:“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功虽不成,其志有足称者。晚节偃蹇,为奸臣所挤,见殒贼手。毅然之气,折而不沮,可谓 忠矣。详观二子(段秀实、颜真卿)行事,当时亦不能尽信于君,及临大节,蹈之无贰色,何耶?彼忠臣谊士,宁以未见信望于人,要返诸己得其正,而后慊于中而 行之也。呜呼,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郭家庙碑》

  王应麟:“颜鲁公为《郭汾阳家庙碑》云:‘端一之操,不以险夷概其怀;坚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斯言也,鲁公亦允蹈之。”“颜真卿、郑畋以兴复为己 任,倡义讨贼,其志壮矣。真卿权移于贺兰进明,畋见袭于李昌言,功不克就。故才与诚合,斯可以任天下之重。”

  徐钧:“一曲霓裳失太平,渔阳鼙鼓暗风尘。君王只识杨丞相,不识平原老守臣。”

  赵秉文:“陛下勿谓书生不知兵,颜真卿、张巡、许远辈以身许国,亦书生也。”

  《郭已虚墓志》

  王夫之:“颜鲁公谓卢杞曰:‘先中丞传首至平原,真卿以舌舐其面血,公忍不相容乎?’近世高邑赵冢宰以魏广微叔事逆奄,而欢曰:‘昆溟无子。’鲁公陷死于贼中,冢宰没身于远戍,取祸之繇,皆君子之过也。”

  蔡东藩:“拚生一击报君恩,死后千秋大节存。试览《唐书》二百卷,段颜同传表忠魂。”“颜真卿奉敕宣慰,不受李希烈胁迫,且累叱四国使臣,直声义问,足 传千古。至朱泚窃据京城,复有段秀实之密谋诛逆,奋身击笏,事虽不成,忠鲜与比。唐室不谓无人,误在德宗之信用奸佞,疏斥忠良耳......故本回可称为 颜段合传,其余皆主中宾也。

  颜真卿的书法评析

  颜真卿的楷书最大的特点是:笔画清劲丰肥,间架严整茂密,气势雄伟磅礴,字字端正庄重。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笔画变化多端,笔法灵活运用。如“横”画的写法就有如下几种:

  (1)逆锋落笔,裹住笔锋运行,微微右上,至收笔处稍稍提笔,紧接着又用力按笔,继而回峰收笔,形成茁壮有力、端重浑厚的“横”画,如“一”、“十”笔。

  (2)逆锋落笔,然后缓缓提笔,甚至用毫尖运行,至收笔处重按

  笔,形成右端略粗、中间稍细的“横”画,如“黄”、“其”等字;

  (3)轻落笔,逐渐加力行笔,至收笔处又重按回锋,形成左端略

  细、右端稍粗的“横”画,如“重”、“祥”等字。

  (4)当“横”画与“竖”画组合在一起时,则“横”画让“竖”画,“横”画较“竖”画纤细一些,形成两者粗细、主次分明,如“南”、“当”等字。

  总之,“横”画的写法很多,随字而不同,姿态多样。又如“捺”画,其写法是,落笔逆锋而入,渐渐加重笔力,缓缓向右下运行,至收笔处又稍驻笔以重按,然后又慢慢提笔,直到“捺”势欲尽即收笔。从而,形成极为自然且犀利如刻刀状,如“之”、“夜”等字;又当它与“撇”画结体时,则往往把“撇”画写得相对地细瘦一些,形成“撇”稍细、“捺”略粗的鲜明对比,使字生机勃勃有精神,如“夫”、“金”等字。

  颜真卿对宋四家的影响

  被误解的蔡襄

  从书法面貌来看,蔡襄无疑是与“颜体”最为接近的,尤其是他曾经为颜真卿的《自书告身》题跋(图1),两者在结体上的相似之处观者一目了然。然而从目前的史料来看蔡襄并没有学习颜真卿的记载,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他在结体上与颜真卿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呢?曹宝麟先生认为:“(蔡襄书法中)颜体可谓是宋绶书法中徐浩成分的进一步扩充,徐与颜的区别,除了徐较攲侧之外,用笔也轻灵。因此,蔡氏即使是跋颜真卿《自书告身》时竭力追摹颜的神韵,终觉与颜真卿浑茫苍劲的气息存在较大的差距。”[1]如果说蔡襄学颜真卿没有历史根据,但似乎结体和用笔法上又有些形似之处,那么我们说它主要是通过他老 师宋绶,间接的受到了某种影响。看看别人对蔡襄的评价,我们就能明白蔡襄追求的意境与颜真卿是截然两途。黄庭坚在《题蔡君谟书》中曾说:“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壮顿挫,时有闺房态度。”[2] 米芾曾说:“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多饰名花。”[3]陶宗仪《书史会要》:“(蔡襄)笔甚劲,而姿媚有余。”[4]蔡襄在审美风格上更多的接近虞世南(图2,图3),黄庭坚曾说:“蔡君谟真行简札能入永兴(虞世南)之室也。”[5]而“闺房态度”“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姿媚有余”等评价显然与颜真卿“雄浑刚劲”的风格相去甚远,如此看来,蔡襄非但没有接受颜真卿雄浑的风格,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

  言行不一的苏轼

  颜真卿之所以拥有崇高的书学地位,苏轼应当是第一功臣。是他在《书吴道子画后》:“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6]的一句具有总结性的话将颜真卿的书法推倒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就象对待杜甫的态度一样,苏轼的言论有时并不一致,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说: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7]

  苏轼何尝意识不到颜真卿书法存在的缺陷,在这一点上他与米芾对颜真卿的尖锐批评依照的是同一个标准。他曾雄心壮志地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8]可见他对魏晋风格仰慕至极。他在元丰五年(1082)曾劝说米芾改学晋人,“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9]他自己应当说也是竭力上追这一理想的。因此,他推崇颜真卿目的是想以颜真卿为中介上攀王右军。[10]他在《题颜鲁公书画赞》中说:

  颜鲁公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最为清雄,字间栉化,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于书,未易为言此也。[11]

  他认为在颜真卿众多风格不一的作品中《东方朔画赞》(图4)“不失清远”,这一风格正是颜真卿学习王羲之《东方朔画赞》的结果,表面上“大小相悬”但“气韵良是”。这一段话对我们理解苏轼的诗词及书法艺术的追求极为重要,苏轼的诗不正有“清雄”的特点么?

  因此,苏轼接受颜真卿绕开了人们的视线,选择了颜真卿早期与王羲之风格面貌更为接近的《东方朔画赞》而没有选取颜真卿晚年风格成熟时期苍茫雄浑的一面。

  苏轼在大字的面貌(图5)上有《东方朔画赞》的影子,黄庭曾有论述:“东坡尝自评作大字不若小子,以余观之诚然。然大字多得颜鲁公《东方先生画赞》笔意,虽时有遣笔不工处,要是无秋毫流俗。”[12]但是《东方朔画赞》(书于754年)是颜真卿早年的作品,此类风格与颜真卿之所以成为颜真卿的晚年风格距离应当是不小的。

  苏轼在结体上显然没有选择颜真卿的平正宽博,在这一点上似乎与以攲侧取力的徐浩(图6)有更多相似之处,苏轼自己却不承认,“昨日见欧阳叔弼(欧阳修第三子)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13]他的儿子苏过更是对此进行过辩驳:“俗手不知,妄谓学徐浩,陋矣。”[14]看苏轼的小字(图7),与王僧虔(图8)甚至于魏晋时期的风格多有默契。

  黄庭坚的独特视角

  黄庭坚品评书法的最高标准是“韵”,而“韵”应当是后人对晋代书风的评价,清人梁巘在《评书帖》中曾对上不同历史时代风貌做过一个概括:“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15]黄庭坚就是用这个字来评价晋人风格的,他曾在《题绛本法帖》中说“观魏晋间人论事,皆语少而意密,大都犹有古人风泽。略可想见。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16]追求“韵”首先要脱掉俗气,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17]那么从整个唐代来看,不合流俗的人也就只有颜真卿了,如他评价颜真卿的《蔡明远帖》:“笔意纵横,无一点尘埃。”[18]应当说黄庭坚之所以推崇颜真卿,主要是看中了颜真卿的不合流俗的品格,当然人品因素亦自然包括其中。

  与苏轼不同的是,黄庭坚选择了颜真卿的《宋璟碑》(图9)作为学习王羲之的中介。苏轼选择了颜真卿还没有形成自己风格时的《东方朔画赞》,而黄庭坚选择的却是他写于772年的成熟期作品,黄庭坚初学苏轼但风格取向最终分道扬镳,两者的区别大体可以追溯到这里。

  然而《宋璟碑》在颜真卿诸多楷书作品中亦是较为特殊一路,欧阳修认为此碑与《瘗鹤铭》(图10)笔法相似,黄庭坚亦深以为然。

  右军尝戏为龙爪书,今不复见。余观《瘗鹤铭》,势若飞动,岂其遗法耶?欧阳公以鲁公书《宋文贞碑》得《瘗鹤铭》法,详观其用笔意,审如公说。[19]

  关于《瘗鹤铭》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无有定论,而黄庭坚则坚持认为《瘗鹤铭》乃王羲之所书。

  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乃不可名貌。以此观之,良非右军笔画也。若《瘗鹤碑》断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如欧、薛、颜、柳数公书,最为端劲,然才得《瘗鹤铭》仿佛尔。惟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间。[20]

  后人康有为认为黄庭坚受此碑的影响较大,面貌有相似之处。

  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21]

  黄庭坚之所以喜欢《宋璟碑》的原因就在于“惟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间,”而此“四五间”却正是受到了王羲之《瘗鹤铭》的影响。他是否在学习《瘗鹤铭》的过程中参照了《宋璟碑》,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我们比较黄庭坚和颜真卿的诸多作品发现《宋璟碑》应当是他学习颜真卿的主要范本,黄庭坚的书法不正有“瘦健清拔”的特点么?(图11)

  无论从代表黄庭坚书法成就的草书来看还是从他的行书,我们都很难看到颜真卿的影子,这一点不必细说。

  时代压之、如影随形——米芾的接受困境

  米芾是“宋四家”中对颜真卿最有“偏见”的,但是他早年学习书法却是从颜真卿入手的。他曾自述其学书经历“余初学颜,七八岁也。”[22]他批评颜真卿的主要目标是他的楷书,他曾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23]而颜真卿的主要成就应当是他的楷书。对于行书《争座位》(图12)一帖他也曾经称赞道:“字字意相连属飞动,诡形异状,得于意外也。”[24]

  元丰五年(1082)与苏轼的会面是他艺术追求的重要转折点,自此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他极力搜寻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米芾最终追求的却是平淡自然的晋人风韵,他曾在《论草书帖》(图13)说: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变乱古法,惊诸凡夫,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25]

  米芾追求理想的过程并不能一帆风顺,原因大概就是他说的“时代压之,不能高古”,这个时代当然指的是法度森严的唐代。我们从他的草书作品中不难看出,平淡天然的晋人风貌已经与这位书法天才相去甚远,唐代以来提按笔法的先入为主,是如何也摆脱不掉的。

  我们总能从米芾的行书中看到“唐楷”的影子,然而这种影响是不是应该加在颜真卿的身上?虽然早年曾受到“颜体”的启蒙,但用米芾自己的话来说他“学禇最久”,禇也罢,颜也罢,唐代楷书成了他的艺术底色,成为他不可逾越的艺术鸿沟。

猜你感兴趣:

1.颜真卿的一生是怎样

2.颜真卿的书法怎样

3.关于颜真卿的故事

4.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5.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什么

6.颜真卿柳骨的特色

367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