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

时间: 康华0 分享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5篇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师地理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平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示意图画完整。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做规律小结。

学生活动:(抽两名学生上黑板画,一个画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一个画南半球反气旋示意图。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主要步骤:

1、在高压中心用“G”标明。

2、画四点的水平风向。

小结:

1、通过画图,我们得出结论:北半球,反气旋顺时针向外辐散,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时针向外辐散。因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气会不断辐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气下沉来给予补偿。

2、关于天气,高压区,垂直方向上,高层大气自上而下来补充,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升温,教师可引导“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为,在高压控制下的地区,天气一般“晴朗干燥”。联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

【活动】案例分析,研究控制东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当地天气的影响

教师引导:【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区的卫星云图

学生活动:观察北京上空的云层特点,发现此处晴空万里。继而验证了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干燥的规律。

教师引导:那么在该高压系统的东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气系统的控制?

学生活动:该处云层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气。可能是受低压(气旋)的控制。

学生活动:

1、标出低压、低压槽

2、画出此时伯力、东京的风向

3、完成低压(气旋)示意图(画出A'B'C'D'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

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边画、边想、边理解。自然地理难,往往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其科学性强,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这个活动题中,从确定中心气压性质(低压区),到画风向(水平方向上,大气从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气流方向(中心的空气上升,盛行上升气流),最后推测天气变化(气流上升遇冷凝结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阴雨天气),一步接着一步。只要学生能把整个过程从头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顺,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掌握了,甚至可以说,以后都很难忘记。

【活动】探究二研究2015年8月6日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示意图,分析有关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天气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又时时刻刻使天气也随之变化。生活中,我们研究天气系统,也是为了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安排好生产和生活。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讨论:

学生活动1、请根据等压线数值,标出甲、乙分别是何气压中心。

学生答:甲,低压系统;乙,高压系统。

学生活动2、图示时间,影响北京和上海的分别是什么天气系统?

学生答:北京受低压控制,上海受高压控制。

以上两题,难度系数都较低。第二题中,学生答出北京受低压槽控制,超出预计水平,说明对槽脊的概念已经理解掌握,能在图中判断并描述出来了。

学生活动3、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

学生答:北京,阴雨天气;上海,高温晴朗。

这一题难度系数略高,一方面需要结合之前刚学的规律,从高低气压来判断天气,这个还不算难;更难的一面是,题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气播报员,请你来播报一下当时北京和上海的天气情况”,这就需要学生用规范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普遍的结果是学生知道意思,却不会表达,或者表达得不够精确。以此作为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既要用准确的文字来表达,也要通过口述,来检验其合理和流畅的程度。教师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较为简略的语言来描述,言简意赅,突出天气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特点)。

提供当时的天气预报,ppt展示文字材料,一来验证学生的推测分析,提高趣味性,二来引导学生作出更精确的归纳。北京:天气闷热,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温天气,且无降水。

<过渡>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就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引起的。

介绍:伏旱是指我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夏季是农作物生育旺盛的时期,伏旱对作物的生长及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图片展示伏旱中,皲裂的土地。伏旱期间虽然晴朗少雨,但因长江中下游和川东地区河网密布,水汽蒸发很多,低空湿度仍很大,故热量不易散发。高温加高湿,人体不易排汗,感到闷热难耐,还可能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那么这个时候最能缓解高温酷暑的是谁呢?

学生活动4、据图判断当时影响台湾的天气系统。

学生答:低压(气旋)。

教师引导:这题本身不难,但是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探究。例如:

1、从该系统等压线的分布来看,气压值向中心方向急剧下降,中心气压值非常之低,这是普通的低压中心吗?

2、等压线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受教师的启发后,思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强烈发展的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风力很大。学生恍然大悟,是台风。

介绍有关台风的源地、移动路径等知识。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篇2

一、课标要求:

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基础梳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天体,写出月球、地球、太阳都属于哪类天体,并说明三者的关系。

2、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目前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

(2)太阳系中8大行星从里向外依次是:。

(3)8大行星在绕日公转时在方向轨道等方面有何特点?

(4)8大行星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地球、水星、木星、天王星分别属于哪一类?

(5)据图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6)运用课本或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三、分层演练:

1、不包括地球的天体系统

A、太阳系

B、银河

C、总星系

D、河外星系

2、关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正确叙述有

①地球上有水,其他行星上没有水

②地球上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

③地球上的温度在100~C以下,利于形成分子

④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是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基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__南京调研)读“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回答3~4题。

3、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级别与图所示天体系统级别相同

A、AB、BC、CD、D

4、D系统中的中心天体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C、具有适宜的温度

D、具有水体存在

5、20__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与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

(20l0江苏徐州质检)新华网20__年8月6日华盛顿电:美国航天局6日发布消息说,已升空5个月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日前发回了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高清晰图像。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世界上首个专门用于搜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航天器,在为期3年半的任务期内,它将对天鹅座和天琴座中大约10万个恒星展开观测,以寻找类地行星和生命存在的迹象。,据此回答6~7题。

6、“开普勒”望远镜所搜寻的宇宙范围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A、、1级B、2级C、3级D、4级

7、假设“开普勒’”望远镜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该行星可能适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A、行星上有岩石和土壤

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

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

D、行星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8、上图是日、地、月位置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运动的位置。当发生日食时,月球的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9、能反映20__年8月上旬日食现象的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是

10、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的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

A、B、C、D。

(2)属类地行星的有。(填字母)

(3)用箭头表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4)用小圆点在适当的轨道位置表示出小行星带。

(5)比太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其中心天体是;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

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

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B组导学内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讲述:

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讲述:

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

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

讲述:

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

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C组导学内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

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假设:

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设的含义:

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D组导学内容

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

板书:

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定义:

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形成

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附:

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的分析:

《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

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

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

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

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

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

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

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介绍了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教材的第一目阐述交通运输的有关内容,第二目分两块内容,首先简要介绍通信的概念,然后分别说明它的两种主要类型。第三目简要介绍商业贸易的有关内容。

二、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缺点)。

2、了解并懂得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了解并能区别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的任务和特点。

4、了解商业的概念和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能力目标:

1、学会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

2学会分析邮政网络。

德育目标:

1、让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地域联系活动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范畴,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等地域联系活

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具有评价某一区域某种商品运输方式合理性的正确观念。

三、重难点:

1、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四、学情分析:

交通、通信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商业虽然同学们并没有接触过,在信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应该没有问题。只要老师耐心疏导,一定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自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做好课前预习学案,把握基本的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如果有亲戚朋友在外地,平时是通过什么方式联系的?

如果要见面,会选择什么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回答)联系方式:打电话、写信、上网等;

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主要考虑的因素:安全、速度、价格等

(承转)大家说了很多地域联系的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板书)第一节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刚才大家提到了现代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一些主要方式,像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交通运输。

(板书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

(思考)与工业、农业生产相比较,交通运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部门,为什么?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改变被运送物品的自然属性和性状,它只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

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对交通运输的重大作用

3、当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指导学生完成学案【探究活动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

(2)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要求是综合而全面的。

(3)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在我们认识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后,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2】

4、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高速化: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随着科技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路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栽重吨位大型化,克服了汽车运量小的缺陷。

专用化:发展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和仓库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网络化: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要求,各种现代交通工具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合,组成了交通运输网络,使当今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愈来愈方便

(板书)二、通信

(提问)如果让你一个人待在家里不出门,你会想到用哪些方式与外界联系呢?

(回答)打电话、上网、便条等方式,现在是信息时代,出门办事交通很方便,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水里有轮船,但现在有些事不用出门也能办成,这就是利用邮电通信技术。

提问:通信是什么涵义?

学生思考,教师启发:通信是把信息或消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发展的作用。通信可以分成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两大部分。

经常到邮局寄信的同学可能知道,邮局以前叫邮电局,现在叫邮政局,这说明随着电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与邮政完全脱离,成为截然不同的两大部门。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看看邮政通信与电信通信这两大部门的任务和特点有什么不同?

1、邮政通信: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⑴邮政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的特点,许多国家的邮政利用这一特点进而兼营某些金融业务,以及一些代理业务。通信会受到台风,暴雨、山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电信通信:主要任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象、和语言。

⑴组成:电信网络是由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

⑵终端设备:电话机、传真机、用户电报机、数据终端和图象终端等;传输设备包括电缆、海底电缆、光缆等有线传输设备和微波收、发信机和通信卫星等无线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包括电话交换机、电报交换机等,是实现用户终端设备中信号交换、接续的装置。

⑶由于电信利用电波传递信息,因此地形障碍可使电波发生反射、吸收现象,影响通信质量。

(板书)三、商业

思考:什么是商业?商业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1、教师引导: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

2、指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4】

3、读商业的主要环节示意图,左边的框图是收购。购进商品,使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是商业活动的前提;右边一个框图是销售,商品由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它最终实现了商品的价值,这社会再生产周期创造了更新的条件,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中间一个框图是储存和调运,存、调是联结商品购销活动的必要流通纽带,因为购、销活动在时空上常常存在矛盾,例如,购进的商品,不可能立即销售出去,总需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储存过程,其中有的商品因季节性的原因,要求保持一定数量的商品储备,有的商品为了保证连续供应,要有一个大于平均需要的储备。同时,购进商品必须经过一个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或近或远的空间转移过程,即实现商品位置的移动,调运必须凭借交通运输来实现。因此,存、调成为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商业活动这四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商品流通即会阻塞。

商业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价值,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业通过租赁业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结)以上就是今天我们讲的三种地域联系方式。当今社会,人类活动的地域范围越来越越广泛,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方式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今天只有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适应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九、板书设计:

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概念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3、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二、通信

1、邮政通信

2、电信通信

三、商业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对于本节的学习,难度并不大,不过这是学习第四单元的基础,所以我注重了基本概念的学习及基础内容的分析,在课堂上注意案例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做到了很好的启发,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完成教学任务。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高一教师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过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

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包括

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

(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②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倾角都很小,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都很小,都接近正圆。

(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八大行星的质量、体积、距日远近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

①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②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条件

(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自主学习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难点释疑

1、宇宙是物质的

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统称为天体。在众多的天体形式中,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的物质形式。2、宇宙是运动的

天体之间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排列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地球是地月系地中心天体、太阳虽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但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重难点释疑

1、具有太阳系行星的一般特征

类地行星: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特征: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小、平均密度大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

特征:质量、体积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特征:距离太阳远

2、具有与其他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

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重难点释疑

1、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地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是指太阳系具备了八大行星有一致的公转方向和互不干扰的运行轨道。2、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保证有液态水存在的温度范围,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引力足以保证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并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因温度升高产生大量水汽,水汽通过如火山爆发等地壳运动等形式溢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并在低洼地汇集形成了孕育了原始生物诞生的海洋。

199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