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 康华0 分享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5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1)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2)

三维目标:

①了解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部分物理性质;

知识与技能:

②掌握NO化学性质。

③掌握NO2水溶液酸性,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实验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训练知识应用能力。

②学会有关二氧化氮的计算。

情感、态度

通过学习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性质,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

与价值观

及危害,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N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NO2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二、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气

(1)氮的存在:

大多数是游离态(大气中N2的体积比为78%),少数以化合态存在。

(2)氮气的物理性质:

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稍轻。

[思考]实验室制N2时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收集?

(3)氮气的化学性质

[分析]结构决定性质,先研究N2的结构。

电子式:加载中...。由于氮气分子中含有三对共用电子对,分子很稳定。通常情况下,氮气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物质反应,必须在高温、放电或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才能与某些物质反应。

①N2与氧气反应:N2+O2加载中...2NO

②N2跟镁反应:3Mg+N2加载中...Mg3N2

③N2与氢气反应:

加载中...

(4)氮气的用途

①合成氨、制氮肥、制硝酸。

②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填灯泡、保存粮食和水果。

2、一氧化氮

(1)物理性质:一氧化氮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

(2)化学性质:不稳定

2NO+O2=2NO2【思考题】如果实验室制取的NO应如何收集?

(3)用途:制取硝酸;治疗疾病。

罗伯特·弗奇戈特和弗里德·默拉德在研究中曾发现,一氧化氮可以在细胞内起传递信号的作用,他们因此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奖。他们正在研究用一氧化氮的特性来治疗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可能性。

3、二氧化氮

(1)物理性质: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3NO2+H2O=2HNO3+NO

[思考]中国有句农谚,叫做“雷雨发庄稼”,谁能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分析〗在雷雨时,空气中产生少量NO,NO与氧气反应生成NO2,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 ,HNO3与矿物质反应生成肥料。

[演示实验]先在一烧瓶内充满一氧化氮气体,让学生观察一氧化氮的颜色等。打开瓶塞,让学生观察变化。

[结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气体、二氧化氮显红棕色。通常条件下,一氧化氮易转化为二氧化氮。

【科学探究】如何使二氧化氮尽可能多的被水吸收?这对生产硝酸有何启示?

【科学视野】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页,了解火箭为什么能飞上天?

4、NO2、NO、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的计算

①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

②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4NO2+O2+2H2O = 4HNO3

③一氧化氮、氧气和水反应:4NO+3O2+2H2O = 4HNO3

遇到这类计算题时,首先要弄清所涉及的反应原理是哪种情况,再进行计算。如,二氧化氮跟氧气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能有以下向种情况:

[例题]

[例1]将盛有氮气和二氧化氮混合气体的试管倒立于水中,经过足够时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缩小为原体积的一半,则原混合气体中氮气和二氧化氮的体积比是 。

[分析]氮气跟水不反应,所以可根据“3NO2+H2O=2HNO3+NO”用体积差法进行计算。答案为:1:3。

[例2]

将容积为50mL的量筒内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置量筒在盛满水的水槽里,足够时间后,量筒里剩余气体体积为5mL。则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可能是 。

[分析]二氧化氮、氧气混合气体例置于水中,最后残留气体可能有二种情况,一是氧气,二是一氧化氮。所以应先假设,再立式计算。

[解答](1)若剩余的5mL气体是O2,则共有45mL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根据4NO2+O2+2H2O = 4HNO3可得出:

V(NO2)=加载中...×45mL=36mL

V(O2)=加载中...×45mL+5mL=14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18:7。

(2)若剩余的5mL气体是NO,则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时是NO2过量,过量的NO2再跟水反应。根据反应“3NO2+H2O=2HNO3+NO”可得出,共有15mLNO2过量。

即,在NO2、O2混合气体跟水反应的过程中共消耗气体35mL。根据4NO2+O2+2H2O = 4HNO3可得出:

V(O2)=加载中...×35mL=7mL

V(NO2)=加载中...×35mL+15mL= 43m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体积比为43:7。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1)来源: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烧含硫燃料,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很大部分来自发电过程及工业生产。

(2)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吸入二氧化硫可使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支气管炎及心血管病)。对于容易受影响的人,除肺部功能改变处,还伴有一些明显症状如喘气、气促、咳嗽等。

②形成酸雨: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pH小于5.6的降水,统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

2、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

(1)来源: 二氧化氮除自然来源外,主要来自于燃料的燃烧、城市汽车尾气及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一些二氧化氮。

(2)危害:二氧化氮是引起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同时它可和水反应生成硝酸,造成硝酸型酸雨,毁坏森林农田,腐蚀建筑物。目前我国酸雨的主要类型是硫酸型的。

3、污染治理的办法:减少污染源,控制有害气体排放。

【作业】第96页9、10题

〖板书设计〗

二、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氮气;2、一氧化氮;3、二氧化氮;4、NO2、NO反应的计算

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对大气的污染

1、二氧化硫的来源及危害

2、二氧化氮的来源及危害

3、污染治理的办法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问题循环的过程。心理学则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探究,当学生产生思维障碍时,应为学生提供支撑性问题,使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优良的教学方法,是可以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出多层面、多维度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化学的乐趣、奥妙与价值。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化学Ⅰ中规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有以下内容: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本节内容组成及模块教学要求

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性质以及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备,认识铝的重要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与其他常见金属化合物的不同,能书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3)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铝的重要化合物》是第三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学习该知识,不仅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也可以为必修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本部分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内容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初中已学内容“铝合金应用、铝与氧气、盐酸的反应”,高中必修1铝单质内容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理论平台,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认知关键点

学生已经学习过钠、镁、铁等金属元素,对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因而对一般物质性质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是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具有两性,这是它们的独特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而两性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

(3)学生认知障碍点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关键点,对两性的教学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实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的已有认识中还没有两性的相关认识,这些决定了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主要障碍点。

(4)学生认知发展点

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更全面的感性认识,对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顺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对非金属元素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元素的性质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而,对元素性质规律的理性认识飞跃是学生认知的发展点。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4.技术准备

实验药品:氧化铝、浓盐酸、稀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NH3·H2O)、蒸馏水、Al2(SO4)3溶液、氢氧化铝(提前制备)

实验仪器:试管12支、烧杯2个(1个装胶头滴管数支、1个装废液)。

学生分组:5人/组,共十组;小组长一人,负责本组的纪律,协调组员的具体分工

搜集铝的化合物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PPT)。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以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为代表掌握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2)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制备氢氧化铝的较优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认识事物和全面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化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Al(OH)3的制备

难点: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图如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分析

课题引入氧化铝的性质氧化铝性质小结

氢氧化铝的性质氢氧化铝性质

小结

总结课后作业

课件展示:展示红宝石、蓝宝石。

【问题】同学们知道如何清洗这些珍贵的宝石吗?

课件展示:宝石的清洗

宝石的清洗应浸泡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中,以软毛刷轻擦,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追问】宝石的清洗为何要浸泡在稀释的中性清洁剂中呢?

(停顿)

【问题】下面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一起来探究一下红宝石、蓝宝石为何要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

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l2O3。大家面前的化学试剂里有Al2O3。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氧化铝所属物质类别推测其可能原因,并用所给药品进行验证。(现有试剂:氧化铝、浓盐酸,10%盐酸、浓氢氧化钠溶液,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

【实验探究1】宝石的清洗为何浸泡在中性清洁剂中呢?

【巡视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强调10%盐酸,氢氧化钠取用注意事项。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实验结论:蒸馏水与氧化铝不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与氧化铝反应。

【评定反馈】肯定实验结论,讲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细节性问题与今后注意事项。

【板书】一、氧化铝的性质

a.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

b.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

【问题】Na2O、CaO、CO2各属于哪类氧化物?

【问题】Al2O3属于哪一类氧化物?

【讲述】根据上面的探究实验和酸碱氧化物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Al2O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我们将Al2O3这类的氧化物称为两性氧化物。

【板书】两性氧化物: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氧化物。

【自学】氧化铝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问题】前几天,小王同学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吃酸菜鱼火锅。一走进火锅店,那铝锅上炖着的酸菜鱼正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这时,小王突然想起了……他心里打起了退堂鼓,这火锅是吃还是不吃呢?

【教师】大家讨论的好极了。

【过渡】同学们,我们再来共同看一个生活情景【图片展示】明矾净水。

同学们知道明矾为何能净水吗?因为明矾与水反应生成了另一铝的重要的化合物--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净水的功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净水功臣——氢氧化铝的有关知识。

【实验探究2】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同属铝的化合物,那氢氧化铝是否具有两性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并用所给药品进行实验探究?

①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铝是否反应②探究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铝是否反应

仪器:同实验探究1。药品:氢氧化铝(提前制备)、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要求:(同实验探究1)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汇报交流】各小组发言,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问题】根据上面的探究实验我们得出:Al(OH)3既能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类比Al2O3如何把Al(OH)3归类呢?

【板书】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称之为两性氢氧化物。

【板书】二、氢氧化物的性质

a.与酸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b.与强碱反应:

Al(OH)3+NaOH===NaAlO2+2H2O

强调: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是铝盐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

【实验探究3】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我们一起来完成本节课的第三个任务:如何制备氢氧化铝。

所需仪器:试管,药匙,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等

药品:氧化铝、Al2(SO4)3溶液、10%盐酸、6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氨水

【巡视与指导】

学生实验,并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实验中,进行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操作,解答学生的问题。

【汇报与交流】请各小组发言,汇报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

【结论】用可溶性铝盐与氨水(弱碱)反应制备

【板书】三、氢氧化铝的制备:

Al3++3NH3·H2O==Al(OH)3↓+3NH4+(Al(OH)3易溶于强碱,难溶于弱碱:氨水)【练习】写出硫酸铝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自学】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⑴医学上的应用⑵净水

【总结】在这节课上大家表现得很好。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铝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学会了两性物质的性质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学习非常有用。

【问题】胃舒平(复方氢氧化铝片)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它能缓解因胃酸过多而出现的胃痛,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

研究性学习:铝的许多化合物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大家回去(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交流。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4)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内容的认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而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而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接触了摩擦起电,而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内容),因此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内容。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能力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因此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精选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后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课,此实验在高中乃至高校实验教学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实际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此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基于此,本教学设计就应本着学生学会实验操作为目的,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步骤并注意细节问题。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分为两大部分,一、视频演示。二、实地操作。教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总结和实验,在实验中体会怎样操作和体会实验的快乐。为此设计以下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方法。

二、三维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基础上,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及各步的注意事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耳听、目看、书写、脑思的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的实地操作,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对待科学实验的品质。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与人合作的优秀品质,并通过实验操作体会获得成就的快乐。

三、重点: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

四、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五、重点突破方法:根据有效学习思想和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提高,采用视频观法达

到初步掌握容量瓶的使用及溶液配制操作步骤学习,然后进行实地演练进一步巩固容量瓶使用和配制溶液的方法,实地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之深刻。

六、教学方法:以学案-导学教学法为指导,让学生上课有据可依。细节中采用视频观看、讨论总结、自学阅读、实验实地操作、小组间自评互评、合作学习、快乐学习等教学方法。

七、学习方法:自学阅读法、观察法、实验操作法、互评自评法、合作学习法。

八、导学过程:

【复习回顾】溶液的概念: 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混合物。

质量分数: 单位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方法:

一、计算;二、取固体和溶剂、三、溶解。

【问题导入】:即将收获:如何才能配制一定物的量浓度溶液?我们将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为例获取知识和实验的快乐?

【学生活动1】:请认真观看视频容量配的使用,讨论总结容量瓶使用情况。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用途:用来配制一定体积、准确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长颈平底细口磨口瓶。

2、规格:

50mL 100mL 250mL 1000mL

容量瓶上标注的内容: 温度 ,容量 , 刻度线 。

选用:与所配溶液体积相等或大于所配溶液体积。

3、使用:

(1) 检漏 :检查是否漏水。方法:注入少量自来水,盖好瓶塞,将瓶外水珠拭净,用左手按住瓶塞,右手手指顶住瓶底边缘,倒立半分钟左右,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将瓶直立,把瓶塞旋转约180°再倒立过来试一次,如不漏水即可使用。

(2) 洗涤 :用自来水、蒸馏水依次分别洗涤2-3次。待用。

【学生活动2】:自学阅读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

4、注意事项:

(1)不能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更不能作反应容器。

(2)读数: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和刻度线相切。加入水过多,则配制过程失败,不能用吸管再将溶液从容量瓶中吸出到刻度。

(3)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线,不能再补加蒸馏水。

因为用胶头滴管加入蒸馏水定容到液面正好与刻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为容量瓶的标定容量。摇匀后,竖直容量瓶时会出现液面低于刻线,这是因为 有极少量的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所以摇匀以后不需要再补加蒸馏水。

(4) 容量瓶不能用来保存溶液,特别是碱性溶液,配好的溶液需转移到试剂瓶中保存。

【学生活动3】:请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6页,并认真观看视频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回答配制溶液所需仪器,并使用简单几个字概括各步骤内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及用品:托盘天平、称量纸、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试剂瓶。

药品:固体氯化钠、蒸馏水。

2、步骤概括: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学生活动4】:根据视频内容及案例中提示,分组配制100ml1.00mol/L的

NaCl溶液。学生总结收获。

案例:配制100ml1.00mol/L的NaCl溶液。

⑴ 计算:

n(NaCl)=c(NaCl)·V[NaCl(aq)]=0.1L×1.0mol/L=0.1mol

m(NaCl)=n(NaCl) ·M(NaCl)=0.1mol×58.5g/mol=5.85g

⑵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溶质的质量5.9 g

⑶ 溶解:将溶质倒入小烧杯,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溶解,冷却致室温

⑷ 转移:将上述溶液转入指定容积的容量瓶。

⑸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小烧杯和玻璃棒2—3次,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

⑹ 定容:在容量瓶中继续加水至距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至刻度(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

⑺ 摇匀:把定容好的容量瓶瓶塞塞紧,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几次,混合均匀。

(8)保存。

【实验所获】:总 结:

一算二称三溶解;四转五洗六定溶;

七摇然后八保存;溶解勿碰烧杯壁;

转移需在刻线下;定溶平视要相切 ;

上下颠倒来摇匀;配制溶液要记牢。

【学生课后完成】

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

⑴ 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

⑵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

⑶ 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

仰视读数、本来到刻度线却以为没到 俯视读数时到达刻度线却以为超过了

⑷ 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有散热,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

⑸ 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

⑹ 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

⑺ 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

(8)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板书

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一)容量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实验仪器:

2、步骤概括:

计算、称量、溶解、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保存

199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