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励志 > 成功学 > 成功语录 > 有关老子的成功名言

有关老子的成功名言

时间: 小兰676 分享

有关老子的成功名言

  老子(约前57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老子成功格言,希望大家喜欢!

  老子成功格言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翻译讲解】:了解别人称为机智,认识自己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总能很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能实现他远大的志向。

  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2.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5.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06.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铿锵之声使人听觉不灵敏,悦口五味使人永不满足,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0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发号施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0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翻译讲解】:保持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意思是说: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09.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求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10.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而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11.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翻译讲解】:静下心来,守住宁静,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发现规律的存在。

  只有合乎自然,才能合乎主宰万物的道,只有合乎道,才能久远。

  1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无法获得好名声,自我吹嘘的人不可能再立新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什么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才能达到目的。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翻译讲解】:人要向地学习,地要向天学习,天遵循规律,规律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5.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6.物壮则老。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翻译讲解】:大到无边的方正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高分贝的声音听不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18.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19.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2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有关老子的成功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的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感悟: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

  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心,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感悟: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生活得更长久。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戚与共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1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12.治大国若烹小鲜。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13.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16.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翻译讲解】:对待即将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1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下一页是老子名言名句

1777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