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快速阅读 > 起源和发展 >

快速阅读对人的影响作业

时间: 邱妹21268 分享

  快速阅读最初起源于美国,一次试验使人们认识到眼睛的瞬间感知能力具有巨大潜力,从而,解决了速读的基础问题--眼睛具有对文字的高速识别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快速阅读对人的影响作用,希望大家喜欢!

  快速阅读对人的影响:

  ⒈速读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速度不单纯是视觉的感知活动,还必然伴随着理解、想象、记忆等思维活动,并且这种思维的速度很快。实践证明,速读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理解力的提高。另外,由于速读能力获得大量的信息,可以突破头脑中原有的思维模式,用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新信息,这样就促使智力的发展。

  ⒉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的任务。速读作为阅读的一种分类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 更是鲜明而详实地指出速读的重要性。假使阅读中只有理解和记忆而没有速度和效率,既无法适应考试时的时间紧迫性,又无法适应扩充阅读量的时代要求。

  ⒊现代信息社会,知识膨胀,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获取、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否则,一切都慢慢来,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速读能力,扩大他们的阅读量。

  ⒋我国当前的阅读教学几乎忽视了学生速读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阅读速度慢,阅读量不大。据统计:小学生各年级的阅读速度均较慢且速度慢的学生比例大。平均有效读速:三年级为205.47字/分,四年级为255.85字/分,五年级为395.9字/分。如果按200字及以下为差,201-400字为中等,401字以上为优。则三年级差生占60.94%,中等生为26.61%,优生为4.5%;四年级差生为36.30%,中等生为52.30%,优生为11.2%;五年级差生占14.29%,中等生为52.30%,优生为33.34%。

  快速阅读的作用

  第一,文字的摄取。

  无论中文文字还是西方的字母文字,它们都是一种图形。我们的大脑是可以把它们当成图形来认知的。但是,文字是有读音的,通过读音我们还可以知道它们的无论中文文字还是西方的字母文字,它们都是一种图形意义。这样从我们从小开始的教育中,就久而久之的把文字当成了一种读音的载体,通过读音才知道其意义,而不再把文字当成图形。

  精英特速读中有一个词,叫做“眼脑直映”。意思是说,看到文字不用发音就明白它的意思。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抑制音读就能实现的。实现眼脑直映的首要条件,就是先实现文字的图像觉。只有像看图形一样去看文字,才能很自然的不发音,从而建立无声理解途径。如果右脑基础很好的话,会通过训练,很简单的实现这种对文字的摄取方式。

  第二,文字的理解。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是通过对文字的发音实现的,就算是默读,也是头脑中的发音。而在速读中,这种发音是速度提高的一个最大的限制。速读中的理解,是针对文字形象的直接理解,所以,右脑在理解中的作用,是对文字形象调取比发音要快不止几十倍。经常在速读中,这个文字形象的调取过程几乎感知不到。

  对于理解的精度,右脑也有很大的帮助。上面说的文字的随时形象调取是一个因素,另外就是右脑的想象力。比形象的随意调取。比如,遇到困难书籍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对文字反复的再读几遍,以便获取文字的意义。而速读中,是通过右脑对文字形象的感知与调取实现的。遇到困难的地方,可以很随便的把理解不了的文字形象调取出来,再次理解。这和发音的方式感知文字在速度方面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右脑的如,读散文、小说等,可以很轻松的想象出文字的意境、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读一些专业书,比如电脑操作、物理等等,完全可以在头脑中虚拟图像来帮助理解和记忆,而且效果非常好。就算是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数学,编程等,也可以在头脑中出现一些自己都不明白的图像,但是可以用它来更好的理解。经常是一个图像出来以后,一个知识点就明了了。

  第三,记忆方面。

  速读中的回忆,一般不是以发音的形式。对于获取的意义的回忆,就是直接用无声思维的方法,去回想刚才读过的意义,能回忆出文章所说的内容梗概,要点等。而对于文字细节的回忆,通常是直接回忆文字的形象,包括文字的样子、在书本中的位置等。训练有素的话,会直接在眼前呈现出大片的书页形象,而要回忆的文字就镶嵌其中。

  所以,右脑基础好的人,速读训练中遇到的困难会小很多。

  古代圣人的快速阅读方法: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深谙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事实证明,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5.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6.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7.董遇“三余”读书法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8.张溥:“七焚”读书法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9.顾炎武:“三读”读书法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很会读书,也很讲究读书方法。他的“三读”读书法即“复读法”、“抄读法”、“游戏法”。他给自己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复习冬夏两季所读的书,即半年读书,半年复习,把阅读和复习交叉进行,有效地增强了记忆力。在每次复习时,他面前放一本书,请别人也朗读同样一本书,他边听边默记。如果发现自己默记的同朗读的有出入,马上查书,立即纠正,再复读几遍。顾炎武读书总是要动手抄录的,这种学习时既动口,又动手、动脑的学习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读书效率。
 


快速阅读对人的影响作用相关文章:

1.快速阅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作用

2.快速阅读对人的影响

3.快速阅读对于孩子有什么好处

4.快速阅读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5.快速阅读的作用

20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