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十万个为什么 > 海子为什么自杀_海子自杀的原因(2)

海子为什么自杀_海子自杀的原因(2)

时间: 若木636 分享

海子为什么自杀_海子自杀的原因

  海子人物纪念

  海子墓朴素,大方,一条黄龙盘在墓碑的顶端,墓身正面有两个小龛,海子从西藏背回来的那两块玛尼石,被他父亲镶嵌在右边的佛龛里,那两块石头重约20公斤。父亲深知那是海子深爱之物,便把它留在墓上陪伴海子。

  海子墓初修时无碑,1994年以海子年幼的侄儿,侄女的名义立了这块碑。

  按照当地的风俗,自杀是不吉利的。村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来查湾祭奠,缅怀一个自杀的人。

  2008年,海子故居被当地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政府组织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瞻仰海子故居,凭吊海子墓,召开“中国·海子诗歌研讨会”。

  2009年,03月26日,北京大学第十届未名诗歌节开幕式暨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

  目前,关于海子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骆一禾和西川的文章、海子亲友的回忆、燎原的《海子评传》,对于人们了解海子生平很有帮助。作家、诗人悠哉(原名杨秋荣)的论文《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是研究海子诗歌的重要成果,因此被誉为“继骆一禾之后倾听海子歌吟的‘另一只耳朵’”。悠哉的《海子诗歌研究》于2009年12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694页,有若干色彩插图和众多黑白插图。迄今为止,这是国内问世的第一部全方位地论述海子诗歌和小说的学术专著。《海子诗歌研究》除去长篇论文《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外,分为六章。全书别出心裁地将海子的抒情诗分为五类,单篇予以精细的解读。解读过程中,作者旁征博引,梳理了海子诗歌与荷马、《圣经》、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席勒、荷尔德林、凡高、兰波、狄金森、普希金、叶赛宁、顾城、骆一禾……的关系,渗透着精妙的论述。对于国内学术界关于海子诗歌的许多似是而非的错误见解,该书也作了逐一澄清,是一部学术论争性很强的著作。

  以下是《海子诗歌研究》目录:

  (代序)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论

  第一章 诗歌小站

  第二章 爱与孤独

  第三章 恋恋乡土

  第四章 青春远行

  第五章 英雄殉道

  第六章 怪诞小说

  后记、参考文献

  研究海子诗歌的学者已经有不少:张清华、金松林、张厚刚、高雪、敖红亮、燎原、悠哉、荣光启、陈超、谭五昌、霍俊明、潘知常、师岩等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海子人物评价

  概述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学者评论

  海子是为情而死的。—敖红亮(青年诗人,学者)见《艺术的死亡 ——诗人海子和诗歌》

  综合评价

  美国学者奚密对海子之死的评价,是有一定道理的 :“是否这个雄心万丈的计划损害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身心健康 ?是否为了创造这篇超级史诗,他加给自己难以承受的压力?是否孤独离群的生活所造成的极度抑郁令他无法继续其创作计划?是否,如西川向笔者透露的,海子对‘天才早夭’的浪漫式的执迷使他陷于其中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海子生前好友西川在《死亡后记》一文中对海子自杀原因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分析:

  他认为,导致海子自杀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自杀情结。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他曾于 1986年自杀未遂。在海子的大量诗作中 ( 如发表于1989年第一、二期《十月》上的《太阳·诗剧》和他至今未发表过的长诗《太阳·断头篇》等),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他在诗中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 、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甚至,海子还与其友人谈过自杀的方式。海子在死亡意象、死亡幻像、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并使得他最终不可控制地朝自身的黑暗陷落。

  (2)性格因素。他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执着。

  (3)生活方式。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使他对人世间的温情和生之乐趣感受少了。

  (4)荣誉问题。和所有中国现当代诗人一样,海子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中某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以及某些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这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海子曾受过不少的诽谤和攻击。

  (5)气功问题。练气功练出了身体上的一些问题,出现幻听、幻觉等,影响了他的写作,破坏了他的心情,这对于一个视写作为自己生命的人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打击。

  (6)自杀导火索。海子的不如意的爱情生活或许是导致海子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7)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海子那一种燃烧自己青春激情方式的写作,或许是把他自己推进这个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的黑洞里去的。

  海子是个先验性的诗人,在他的身上,预言性的、启示性的东西不断为人们所发蒙,所感知,这是海子神话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海子是视诗为生命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的毁灭与终结。在他的诗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他最后自杀时的全部的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而尤给人以警醒的是,在他生前,人们是不会注意,有时即使是注意也是不会警觉这些死亡景象的。但是当人们后来一遍一遍地感受这些死亡景象时,诗人却已亡逝,永不再来。

  正如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表现其最后自杀意识尤切的,无疑是他自杀之前的最后几首诗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在这里,海子无疑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在死前曾同友人探讨过自杀的方式,而最终选择了卧轨,按西川的说法是“或许是因为他不可能选择从飞机上往下跳”,但问题显然不至于这么简单。也许“卧轨似乎是最便当、最干净,最尊严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我们细读他的诗,我们是能够发现铁轨的死亡景象的,那就是在他的诗中不断出现的天梯。海子在全景式的,也几乎耖尽了自己生命的大诗《太阳》中,开头就是一个图象: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天梯静静地支撑在中间。海子在这里赋予了天梯以精神生命的意义,认为天梯是进入天堂的必经之路。而正是在天梯上,诗人开始了吟唱:打柴人这一天/从人类的森林/砍来树木,找到天梯/然后,从天梯走向天堂(《太阳》)。正是天梯让诗人进入了天堂,进入了神位,也进入了死亡的生命意象:我站在天梯上/我看见这天空即将合上(《太阳》)。诗人在《夜歌》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命题:天梯上的夜歌/天堂的夜歌/夜歌歌唱了我。所以,显然,诗人选择铁轨是别有深意的。而如果有人在夜间乘火车,他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近处的灯光下,遥望远方,无限的铁轨正一点点地上升,一直铺到天上,而一个个枕木,恰是让人拾级而上的木阶。所以,铁轨的死亡景象——天梯,不仅在诗人的诗中如此,就是在现实中也是有它的具体意象的。

  诗人选择铁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断裂的身体。海子在死前的相当长的时间时里,是有精神分裂倾向的,直至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这从他死前给家中的遗书中可看出,在遗书中,他说有人要害他,要家人为他报仇。)由此,在他的诗中,分裂的、断开的、破碎的诗歌景象不断涌现。而非常体现这一点并与他的死亡极其相关的就是断裂的身体:“是我重又劈开的身体/流着雨雪,泪水在二月”(《黎明》),“我早就说过,断头流血的是太阳”(《拂晓》),“从笨重天空跌落的/撞在陆地上,撞掉了头撞烂了四肢”(《桃花时节》),“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在北戴河

  我们可以看到,从89年2月22日的《黎明》到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劈开的肢体”、“断头流血”、“劈开的疼痛”等死亡景象是如此密集在诗人的脑中涌现,并倾泄在诗人的诗歌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的断裂的身体的死亡意象和选择铁轨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可以说是为先声的。

  海子去山海关时带了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在这四本书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圣经》,可以说,诗人后期的许多诗歌的灵感和意境都是来源于《圣经》的。然而,就是这圣洁的《圣经》,我们仍可以在诗人的诗中找到它那可怕的死亡景象: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下卷肮脏而快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本的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黎明》)。这不但说明了上卷和下卷的分别指向(受伤的翅膀),而且上下卷合成的圣书正是死亡:“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这样,不但指出了圣书的死亡景象,而且也指出了铁轨的死亡景象,但令人疑窦顿生的是,诗人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圣书“肮脏而快乐”。这一情结更明显地表现于《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头骨/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这也就更加明确地交代了死亡:圣书让人死亡,死亡的结果是血液横流,再也看不到远方。

  对于海子选择山海关,朱大可认为是有特殊的用意的,“因为山海关是长城的起点,是巨大的民族之门,与历史上最大的皇权有关。”所以海子的自杀是一种精神献祭。但西川对此鄙夷不顾,认为过于牵强,“事实上,海子并没有选择山海关,而是选择了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虽然朱大可的看法过于形而上学,但西川的看法也有过于狭隘之嫌,这里显然应将山海关理解为一个包容龙家营的地方,因为海子是朝着山海关这个大概念去的,至于自杀的具体地点,则受能否方便自杀的制约,这一点从他在山海关徘徊了相当长的时间也能看出。同时,显然,海子选择山海关也是有一定指向的,因为北京有那么多的铁轨可卧,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向,是不必也不用跑到山海关去的,这一行为本身就足以令我们深深思索。我们注意到,诗人的诗中多次提到山脉和海洋。诗人在《拂晓》中写道:断头台是心脉全部的地方/跟我走吧,抛掷头颅,洒尽热血,黎明/新的一天正在来临。而对于海洋,诗人是认为自己是海洋的儿子的(海生),同时,他在《献给太平洋》的诗中写道:“上帝悲伤的新娘,你自己的血染红/天空,你内部孤独的海洋。这里是有着海的死亡意象的,连同上面的山的死亡意象,所以我们认为,把山海关拆开进行解释可能是一种角度,这也可能是诗人选择山海关的一个原因。虽然,这种解释可能是那么的苍白和牵强。

  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关的,在山海关徘徊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开始向卧轨的地方走去,并最终选择了黄昏时分。而让我们如遭电击的是,就是黄昏时分,我们也在诗中找到了它的死亡意象“:正是黄昏时分/无头英雄手指落日/手指落日和天空/眼含尘土和热血/扶着马头倒下(《太阳》)。这是多么栩栩如生的死亡偈语啊!又是多么残忍的预示!

  至此,我们已经在诗人的诗中发现了他最后死亡时的全部死亡景象,也许这是一种牵强附会,或者是偶然巧合,但我们更相信这是诗人的自我神示,是一种精致的自我毁灭与设计。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永远记住诗人在3月26日的身影:孤独、徘徊、寂寥、憔悴、悲伤而绝望。我们也由此更加相信,诗人是“殉诗”,也就是“殉死”的,当诗成为诗人的生命,成为诗人的信仰,诗与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义,“我的前额是火,信仰是我的尸体”。


看了海子自杀的原因还看:

1.作家海子为什么自杀

2.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

3.挫折与成长 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4.好好活着就是爱阅读题答案

5.改革开放30年小知识

8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