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

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

时间: 克浩954 分享

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

  开卷是否有益?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里面都有我们能学到的东西,关键是我们看书的心是否正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1:开卷有益

  作者:包成海

  在办公室看了几本杂志,深深体会到开卷有益。多读书总是有好处,其道理不言自明。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就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毛主席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们熟读兵书,才可以让新中国成立的。读书无疑可以让人更明智,更充满智慧的。英国大学者、哲学家培根对知识、学问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在一篇文章里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看不同的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东西,多方涉猎,才能让人博学多闻。”

  开卷有益是最基本的常识,已经深入人心。人类的智慧都是在总结许多方面的知识才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因此任何知识都有相互学习的必要,探索知识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尽管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常识是需要学习和积累的,但是前人和他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知识更需要认真学习,所以不能对读书失去兴趣,在当今“学习的社会”,利用一定的时间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对人的成长和进步是很有益的。

  读书不能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而应当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同时要反复思考,加深理解,把读到的东西装进脑子,使自己有所感知并扩大视野,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做人的准则。事实证明,博览群书能使人拥有高深的学问,更能做到头脑灵活,能言善辩。古代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有人说“开卷有益”的前提是要读好书,我则是相反的观点。我认为,未成年人应当读点好书,而成年人则应当读各样的书,只有书读的多了,才容易分辨出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即使是坏书也应当读,因为毒草也可以转化为肥料,同时兼听则更明,没有坏处的。只要我们读的书多了,就可以有效的抵制坏书,所以我们不必害怕所谓“反动”的东西出笼,要坚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批评我们的书更要好好读一读,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改正错误,陶冶性情,修养身心,让自己的肌体更加健康,让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2:开卷有益

  作者:denise2608

  古人认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多读书,能令人平步青云,筑建黄金屋,娶得如花美眷。在现今社会要成功除了个人学识之外,还得有地理、时机与伯乐相配合。虽然如此,读书的好处仍然是不少的,以下我所说的读书是阅读书籍。

  面对着浩瀚无边的书海,自己是如此渺小,小得不敢有着如井底之蛙般的自大。也不要无自信及自卑,以儒释道作为老师,孔子格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有值得借鉴的位置,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即使是鸿儒也有其不足之处,白丁也有其生存之道。不论金银财帛多寡,不论社会地位成就,不论学历知识高低,都值得互相欣赏。态度不亢不卑,虚心学习,对修身养性,待人处事,增长知识,都有所指导作用。历史书,了解祖国,环视世界,以史为鉴,裨益良多。

  科技一日千里,电视、计算机及电话等,也能助我们吸收新知识,这都是一个可选择的途径。但是书始终是老祖宗,地位不曾动摇,我这个传统书虫,喜欢翻书的触感,捧书的质感,阅书的味感,掀书的声感,这些都不是新科技产品可以比拟的。我不是到图书馆借阅,就是到书局购买,最后才是网上浏览。我总觉得网上看文章,会比较没耐心去细看,看了一会儿眼睛又特别累。

  书为我贫乏干涸的文化泉源注入活力,润泽心田,得到平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要不断学习,不断坚持,不断进步,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集百花之蜜,取百家之长,博览群书,补自家之短,人就会变得乐观豁达,英明睿智,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多读书,读好书,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配合知书识礼,立言立德,超凡脱俗的气质,温文尔雅的谈吐,每每能后天培养。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外,夸美纽斯又说:「书籍是培植智能的工具。」可见阅读可以令人扩阔视野,见识广博,开慧增智。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从中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即使我们未曾接触过此物,未曾当过如此角色,未曾有过这样经历,书中的一言一句,用「吾」的「心」去悟。很多情况其实不能单靠言语表达,必须融合个人的经验、体会去感悟,才能如同亲历其境,批判对错,思考人生。一切一切都是唯心而已。

  最近读了两本书,第一本《我要做司仪》由多位本港著名司仪讲述成为一位司仪的心得,且有不少难忘经验分享,他们的笑与泪,汗与血,苦与甜,呈现在读者眼前。细味当中的思想感情,与自己的思想结合起来,自由自在的翱翔,无拘无束的畅游。另一本《争气》由杨受成口述,陶杰编着,讲述杨受成的大半生。此书不光只说杨生的起跌浮沉,还有香港的历史变化,钟表业的风起云涌,世间的冷暖百态,陶杰的妙笔生花等等。陶才子学识渊博,融合古今中外文化,字字珠玑,情节铺排极具张力,把本应沉闷的自传写得生动活现,引人入胜,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读者进一步阅读下去。

  一个有深度的阅读,是层层欣赏,用心体会,细细品味,把作者的心路历程及其他数据讯息,透过探本溯源,内心沉淀,静思想象,返躬内省,开慧增智,纳入自己的经验中。某名书法家说:「临摹是一种深度阅读。」此方法也可以用于文章阅读上,选一美文,取其骨干,自绘轮廓,注入热血,赋予灵魂,建立风格。既能学习,也生一篇创作,可谓一举两得,相得益彰。读书与写作,慢慢地,内心变得平静,清澈澄明,纯洁无瑕,情感细腻丰富。

  不久前看了网友的一篇荷塘月色,描述月色下荷花的美姿,我觉得不比朱自清那篇逊色。从前真是不懂得欣赏描写部份,一来比较喜欢有故事及趣味性的记叙部份,二来以美人、星星、明珠来形容荷花,把几样对象「炒埋一碟」,马上耳鸣、目眩、头晕……现在体会到作者透过自己的想象,利用各种比喻及丰富的修辞手法作多方面去刻画对象,困难之处是通过绚丽多彩的文笔,高超絶伦的技巧,令到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当中还得靠读者的联想及幻想。长期阅读此类书籍,可清心净意,丰富思维,提升创意,增强观察力。在作家的笔下,大千世界的草木虫鱼均可以成为题材,例如:白杨、月、日出等等,这些常见的,却又被人忽视的,透过文字,或能唤醒世人,欣赏周遭,爱护环境,珍惜生命。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既然读书能够启动脑筋,丰盛人生,何不每天挤出一点点时间,享受一下读书的乐趣。网上有句话:「或者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掌握生命的厚度。」有祸福旦夕,瞬间逆转,人生无常,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一笺墨香,一缕茶香,一曲旋律,我心满意足焉。

  关于开卷有益的文章3:相视莫逆与书交

  作者:健行剑远

  在大型书店的文学类书籍展售区,总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少年,背靠着书架坐在地上捧读一本心仪的书。他们以这种方式享受假日,这让我心生感动,直想和他们攀谈,又不忍纷扰他们的专注。我想,要是追踪观察他们二十年,会发现无论他们那时身处何种环境,都一定会在内心世界、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上表现出卓尔不群。

  钱钟书十五岁就接触《古文辞类》等大型选本,从此系统阅读典籍,开始了治学之路。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其成就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他一辈子都钟情于书,到老仍安坐斗室,净心读书。他自己就是“人生的一本大书”。

  芦梭虽出身在法国一个钟表匠家庭,但童年时代晚餐后和父亲一起度过的“没完没了的”经典阅读时光,使他得以在以后的艰难岁月中不曾沉伦,最终成了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

  高尔基没有在学校读过多少书,可他在做童工时,就偷闲几近贪婪的阅读一切可能读到的书,在他的“大学”里读了很多的书。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生动描写底层生活的内容,都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的阅读积垒和阅世积淀,都完美的结合在了他写的书里。

  当代俄国电影大师塔托夫斯基在孩提时代,母亲就引导他读《战争与和平》,在以后的数年中,又常常援引书中一些章节,与他共赏托氏文章精巧细腻之美,共享读这部书的愉悦。从此,他再也无法阅读那些让他“有一种强烈嫌恶感”的垃圾。而《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

  一本好书,会与我们相伴一生,涵养我们一生,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她就像我们学童时代的那位可亲可敬的班主任,是她最早在我们心里点亮了那盏帮我们走过漫漫之路的明灯。她又像我们的初恋,让我们对她身上特有的那缕馨香保留着绵长的记忆。他更像令我们魂牵梦系的故乡,那童真,那老屋,那棵扎根很深的黄角树,那拂晓寺庙的悠悠钟声和河上纤夫高亢的号子,还有外婆引见的牛郎织女和白娘子,一想起这些,就会“牙儿肉儿抖”。

  我喜欢在秋天重读年少时就被其魅力吸引的那部经典,以那个季节才有的恬静心情,去领略她那秋日般的明澈与朴素。河洲上那对关关共鸣的水鸟,把我引进了三千年前的那片净土,顿感春风拂面,清流涤心。我能感触到先民的日常生活,炊烟袅袅和鸡鸣犬吠的村落,田间劳作的农父,阡陌深处采拮花果的倩影,恋爱着的少男少女和“在水一方”的“伊人”,倚门远眺的盼妇,还有那祈福丰收和平安的祭祀。这些生动的情景,都唱成了一曲曲天籁。于是,最美意境最高境界的诗出现了,带着远古的意蕴三千年一路吟唱至今,涤荡尘世的喧嚣。慰籍我们的心灵。

  阅读经典,就是与人性照面。读《百年孤独》,我虽在虚幻与现实的情节交错中有些迷失,却感受到一颗悲怆的心灵在苦苦的追寻一个民族迷失的精神家园。读《哈姆雷特》,让我看到了一个痛苦挣扎于“生还是死”的王子在完成刺向邪恶的一剑之后升华成高贵的灵魂。读《神曲》,竟使我产生不只是“在人生之中途”才会陷于迷茫的警省。而读《瓦尔登湖》,就直想动手去遥远的湖畔搭一个小木屋,“侣鱼虾而友麋鹿”,聆听天地之音。

  书中的一些片段乃至细节,会引我细细品读,去咀嚼大师们隐于其间的意蕴。

  ——那个弱不禁风,相思血泪滴不尽的女子,终究能认得那块石头的浪漫,这让我于满纸心酸的悲凉中,感到了一袭暖意。

  ——彼埃尔站在他痴恋着的娜塔莎即将远去的马车旁,只说了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战争已经逼近,他们之间也许永不再有那渴慕已久的明天,这简单平淡的告别,其实隐含着人间痛苦至极的情感。

  ——克里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辆相向而行的列车上,那隔窗互相深情凝望的一刻,恍若隔世;又像梦中两个痛苦的灵魂虽近在咫尺却怎么也不能相互走近,他们内心正在滴血。一读到这里,我就会掩卷轻叹,欲添清泪。

  ——一首他们儿时都稔熟的小诗,让琼玛的泪水溅湿了信笺,“不管我死了,还是我活着,我都是一只,快乐的牛虻”,一个刚毅、冷酷、老练的“牛虻”,还原成了单纯、真挚内心柔情似水的亚瑟。这隐藏心底太久才第一次爱的表白,竟同时又是生死诀别!每读至此,我就感到一种凄美的震憾,恨不能也变成一只那样的“牛虻”,去加入他们的抗争。

  ——在爱丝美拉达被只想占有她的神甫和年轻军官联手残害以后,卡西莫多就失踪了。这个外貌丑陋内心高尚的敲钟人,已为天使般的吉普赛女郎殉情。人们发现并试图把他们相拥的遗骨分开时,便顿时化成了灰烬,永远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结局,融合了纯洁,善良,高尚的爱才是美的,美也才是本真的,本真的美才会永恒。

  会心的读,我似乎能感触到大师们在他们的经典创造中,观照人性、人生、人世的悲悯情怀。无论读后是痛苦,是忧伤,是激愤抑或是某种莫名的希冀,都成为一种审美体验,会感到内心充盈的愉悦。

  我认同“开卷有益”。“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黄庭坚把它说到了极致。读书竟还和“面目”有关,这从托尔斯泰那句经典短语得到了诠释:“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内心没有的东西,面目是强装不出来的。倘能人人都乐于读书,一个民族都将会心智日高,在精神上强大起来。据说犹太人是世界上人均读书时间最多阅读量也最大的,犹太民族有理由为产生了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哲学家、银行家和一批优秀的作家、诗人而自豪。这又是一种诠释。

  读书就是养心。托方寸之心,念天地之悠悠,去感悟魅力亘古的“天问”,且观照宇宙间最柔弱的生灵。

  读书就是通史。览恢宏之画卷,听上下五千年脉动,守望我民族不朽的魂魄。

  读书就是历世。拥旷达胸襟,冷对浮燥喧嚣,静观云卷云舒,登高极目,“望尽天涯路”。

  读书就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我们不必功利的读,也无需“皓首穷经”,还很难做到事实上的“手不释卷”;我们却可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状态。让我们快乐的享受内心需要的书生活。生活中没有书,那将是真正的贫穷。

236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