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儿童成长文章

儿童成长文章

时间: 晏付1011 分享

儿童成长文章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三味”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儿童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往往模仿力强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最容易受到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成长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儿童成长文章篇1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 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 “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

  儿童成长文章篇2

  1809年2月12日,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没机会上学,每天跟着父亲在西部荒原上开垦、劳动。他自己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候,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林肯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面包,一边津津

  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类下常读书读到深夜。

  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而且守信用。

  他十几岁时当过村了里杂货店的店员。有一次,一个顾客多付了几分钱,他为了退这几分钱跑了十几里路。还有一次,他发现少给了顾客二两茶叶,就跑了几里路把茶叶送到那人家中。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1834年,25岁的林肯当选为伊利诺斯州议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林肯听了那个客户的陈述,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林肯,你在撒谎。‟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所以,请您另请高明,我没有能力为您效劳。”

  那个人听了,什么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林肯的办公室。

  儿童成长文章篇3

  小组合作学习被广泛应用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成为现今品德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组织方式。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种学习模式完全契合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既包括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和思考,又包括学生与同伴合作开展的学习和探究。”

  低年段儿童思维具象,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但同时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观察和思考,喜欢提问和质疑,因此在知识建构、学习方式等方面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执教《品德与生活》,我尝试以“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为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进行了研究。

  一、案例

  我试以《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为例,阐述以“学案导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两周,我给每个孩子下发了“导学单”:

  《春姐姐的脚步》导学单

  孩子们拿到导学单后,根据各自的意愿自行选择开展两至三项活动,以下是课堂教学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都找到春天了吗?

  生:找到了!

  师: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师:大家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导学单”,接下来,我们在小组里进行合作,将你感受到的春天分享给组内的同学,由1号同学负责填写这张“合作学习单”。

  《春姐姐的脚步》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单

  孩子们拿出导学单,在每组1号的组织下进行组内分享,老师的任务是负责巡视、观察、指导、点评和给予建议。小组内有的同学正唱着《春天在哪里》,有的同学正展示自己精心准备的春天的画作,而更为吸引人眼球的是有的孩子提议能否将风筝、小风车等带到操场上玩,也有的孩子带来了自种的大蒜、大葱和家里种植的芦荟、吊兰等植物。在合作分享中,孩子们因为有了导学的基础,所以呈现出开放的态势,大家选取的内容各不相同,话题自然丰富多彩,活动的呈现也是各具特色。最后在合作学习评价单的操作环节中,孩子们很认真地进行评分,有商讨,有争议,有辩论,甚至有小贿赂,但这种真实自然的评价状态给了孩子们极大的空间,在评价单的操作中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学会自我评价,形成丰富的认知。

  二、案例评析及反思

  1.“学案导学”下的合作是更为民主的合作

  基于“学案导学”的合作是更为民主的合作,调整了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为主的格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有完全充分的选择权、发言权,针对自己的学习优劣势制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感兴趣或有达成愿望的学习内容。

  2.“学案导学”下的合作是更为开放的合作

  基于“学案导学”下的合作,学习的空间更为开放。孩子们到生活中选取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方式变得丰富,有了课前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更有利于品德学科向生活的发散,契合课程标准提出的“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且学习目标的发散,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路径变得更为多样化,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热情高涨,活动的形式也各具特色,使得课堂成为一个更开放的空间。

  3.“学案导学”下的合作是充分“让学”的合作

  基于导学的合作学习,是充分“让学”的合作,把课堂的时间、场所、机会等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的学习,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深入地学习。这种教学考虑的是学生进步了多少,发展了多少,提高了多少,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评价是“让学”理念的一个缩影,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看过“儿童成长文章”的人还看了:

1.宝宝成长感悟文章

2.关于孩子成长的散文

3.孩子成长的感悟的文章

4.关于孩子成长的短文章

5.孩子成长的感悟的散文

292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