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关于写家乡的经典文章:翻过青沙山,便是我家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乡的依赖与日俱增。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翻过青沙山,便是我家》这篇文章,来感受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爱吧!

  无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偶尔在外地旅游,总感觉到外面虽美,有奇山异水,景色如画,富甲一方,但是,贫瘠的家乡,最让我梦牵魂绕,格外依恋。

  翻过青沙山,便是我家。那颗漂浮不定的心,总会回归安然,心里格外踏实。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乡的依赖与日俱增,每每外出稍微多待几日,心里便会涌出几分淡淡的忧伤,梦里就会接连出现青沙山高大魁伟的身影,梦醒时分,眼角挂着泪水,恨不能生出一双翅膀,立马飞回青沙山下那个名叫扎巴的小山村,因为那里有我年迈的母亲,还有我儿时的记忆。

  据史料记载,扎巴,实际是扎什巴,古羌名,意思是“草甸”,水草肥美的地方。整个村庄依偎在青沙山山脚下,呈飞翔的燕子状分布,头南尾北,一双尾尖上正好是扎巴一村,肚腹部和靠东面的一只翅膀是扎巴二村,胸部和靠西面的一只翅膀是扎巴三村,而头部正好是扎巴四村,我家正好在燕子头部的下颚处。

  四个自然村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个村户数超过800多户,据说扎巴是化隆县第二大自然村,扎巴也就自然成了四个村庄以及全镇的总称。因而,这里的人们习惯上把四个村庄都叫扎巴。

  当然,四个村子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虽然,从民族结构来看比较单一,只有回族,汉族两个民族,但是,却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和国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共同特点。譬如,扎巴一村除了两户汉族外,其余均为回族,扎巴二村、三村是清一色的回族,扎巴四村户数最少,一百多户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回族就有十一、二户。几百年来,回汉两个民族世代生活在一起,你帮我助,携手共进,亲如兄弟姐妹,一起创造了扎巴地区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因而,稳健魁伟的青沙山,便成了家的代名词。即使几年未回家,只要在外地听到青沙山这一称谓,那听觉立马变得灵敏起来。言语的亲切,似乎嗅到了家乡的味道。

  青沙山,山势呈东西走向,是昆仑山的支脉,也是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与化隆县的分界线,同时又是湟水谷地与黄河谷地的分界线。青沙山垭口海拔3650米,此处五彩的经幡随风飘扬,还有那如雪片一样到处飞扬的风马,平添了几分神秘的气息。每当农历初一、十五,一些虔诚的香客从四处汇集于此,为争头柱香天还没有透亮便来到垭口,十分虔诚庄严地祭拜山神,祈求家人平安、五谷丰登。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三的藏族祈祷节,周围四乡八村的藏族同胞身着节日的盛装,带上祭祀用品青稞炒面,香表、青稞烧酒、柏树叶子、酥油等,到垭口祭拜山神,祭拜完毕,一家人选快平坦开阔的地点围坐在一起,就地取材、支锅煮肉,羊肉的清香很快弥漫到山前山后,一下子勾出了平安、化隆两县人民嗓子眼里的馋虫,一年一度的夏游由此拉开帷幕。

  农历六月,正是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最为炎热的时节,由于青沙山地处脑山地区,气候温润,凉风习习,故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现如今,六月十三藏族的祈祷节已经演化为附近村民的“夏游节”,这一天,三教九流的人,只要有时间就往青沙山垭口赶,山两侧的盘山公路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

  垭口处,祭拜山神的香客摩肩接踵、前呼后拥,拜台前香炉上方香烟缭绕,风马翻飞。垭口两面的山坡上车辆穿梭,人山人海,流动的小商小贩夹杂期间高声叫卖,加上人们呼朋唤友的叫声,小孩的哭闹声,间或有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真可谓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登高远眺,家乡横卧在青山绿树间,被一川鹅黄的油菜籽花簇拥着,恬静安详,令人神往。近处绿草如茵,满山的金银花耀人眼目,丛丛蔟簇的叫不上名的野花烂漫,抬眼望去,山湾间一尺来高的绿草犹如一汪翡翠,苍翠欲滴。仰面躺在草地上,望着朵朵白云在翠蓝色的天空漂移,心中的一切私心杂念随风飘走,只剩下一个纯真自然的我。

  前几日喜闻,扎巴镇党委、政府,为了开发扎巴镇的旅游资源,在平(安)阿(岱)高速青沙山隧道南口处打造百亩花海,结合高速公路两侧的绿树油菜花,完成规模宏大的十里绿树黄花长廊,届时将成为宣传化隆拉面经济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近几年家乡的发展令人欣喜,从几年前的小轿车村变成如今的小洋楼村,真叫在外创业的游子自豪和牵挂。

  翻过青沙山,便是我家,只有回到老家的土炕上,才会从心底领悟到躺在母亲怀中安详、踏实。家乡,与我血脉相连,我犹如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绳子的另一头永远牵在家乡的这一头。

  (本文为“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参赛文章)

  公众号:化隆文联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7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