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文章 >

描写故乡情的散文:恋恋故乡情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故乡情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难以割舍的情感,最是难忘故乡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恋恋故乡情》这篇文章吧!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

  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

  胡子里长满故事,

  憨笑中埋着乡音,

  一声声喊我乳名……

  一、寻找

  徘徊在那熟悉又生疏的街巷,柴门覆迎春,犬吠迎客归,又听到熟悉的乡音。

  爬上村前那变矮了的土崖,再热切眺望一下,这个梦牵魂绕的,生我养我的小山村。这个村的名字,便因这村前村后村中到处都有的崖头,还有崖下曾汩汩流淌的山泉而得名(现在已成干枯的溪沟);小时候,这些黄土崖是孩子的游乐场,攀着纵横的野草杂树,爬上爬下。时而站在高高的土崖上,瞭望这片居住着百十户人家的山凹,最多的是要望向旷茫的远方,不知走出这里,远方会有什么;现在却回来,再一次爬上来,顾盼脚下,儿时的家园。

  站在崖头上,望望小山村,望望西山,望得心生寂寥。在儿时的眼里,那么高大巍峨,连绵山峦,早春时节,却像一个潦倒的莽汉,没有了魁梧,亦没有了青春般的气势;一切似还是记忆里的模样,一切却已物是人非;莫名的,心下蔓延着一股难言的酸楚,直冲鼻腔。

  我下意识里,是在寻找什么?这里没有了属于我的寸土片瓦,这里亦没有了我心中思念的亲人(除了还有牵挂的一对垂暮老人),这里甚至连一株草一朵花,都不再是我儿时里熟识的那朵花那株草;对面走过打闹的孩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怯怯又警惕地问:“你找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刻才深刻理解了诗人那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隐着多么深的凄沧。

  我找谁?我来找故人?我的影子?我的童少年?那时光里,我是怎样的小儿无赖见天真,可已没有见证者与我细数家珍,我又何处找寻?我来寻找我记忆里的眷恋?为什么当时只道是寻常,过后却是百般滋味在心头,梦牵魂绕,临近,却只剩一片茫然无助的恓惶?

  我来找您吗?梦里您的身影都留在了这里。那斑驳的朱漆木门,您依框而笑,那一把铁锁锁住的庭院深深,还留有您的气息,至少您栽的那棵曲折如虬龙的石榴树还在,而且它们已经虬枝盘桓过屋檐了,那儿时眼里高展的廊檐,现在怎么这么矮了呢,是我长高了,还是它老了?您和父亲一砖一瓦像燕子衔泥一样垒砌起来的房屋,在我们儿时的眼里,可媲美皇宫,您用勤劳的双手,在院子里种花种树,养鸡养猪,养我们,一想到那时的家院,总是花香鸟语生气勃勃。

  屋子里呢,窗桌明净,虽简约朴素,但记忆里的画面,总是充盈着阳光般明媚和温馨,还萦绕着您做出来的饭香,鼻翼间似乎已嗅到那缕,缠绕在记忆里的最香甜的滋味,那是多么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时光啊,可现在,一把铁锁,冰冷的把我们拒之门外,这一拒,我们才知,这里早已不属于我们,这里也早已找不到了您的一丝痕迹,故人已辞“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

  我的泪,就这样瞬间夺眶而出,我只有仰天,看向小村的天空,湿漉漉的,还是之前的那片天吗?那片儿时感觉里便是世界的天宇,此刻狭窄的盛不下,漂泊的游子,浓浓的乡愁。

  二、老石碾

  不见故人,唯有故物。我们兄妹又溜达到村前那个石碾,这里除了有限的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人,也就只有它了吧,只有它,或许还记的当年的稚拙少年。记的我们,如何先从它这里学会长大。用吃奶的劲,推动碾杆,为母亲的辛劳助上一点力,随着个子窜过碾盘,也就成了这里的“主力军”,放学后,这里便成了主战场,碾着一日三餐里,最不可缺的主粮:玉米面,玉米糊,玉米碴。母亲用它们,摊煎饼,熬糊煮粥,养大了我们,养壮了一家人。

  这个老石碾是记忆里最亲的伙伴。村里小孩没有它的碾盘高的时候,就会围着它转。那时候,它是在一个四处露风的石屋内,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吱扭吱扭,碾着祖辈的辛酸,却也碾着村民对生活的依恋;它真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生活的起起落落。随着电器化的发展,它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却和村子融为一体,成为不可或缺的乡愁信物。

  看到它的那刻,那在这个村子里生活的画面,呼呼都呈现在眼前。更多的不是那生活的艰辛,而是在这碾前说笑打闹听大人拉呱的生动场面,那场面里散发出来的浓浓的乡土气息,是我最为留恋回味的,也是陷在都市过于喧嚣的孤独里,无处可觅的一股乡情。就是在这里,在听母亲大娘大婶大嫂小媳妇大姐姐的热络家长里短里,潜意默化地灌输了我人生三观的雏形,在这里我知道了“人在做,天在看”;在这里我明白了“孝义廉耻”;在这里我学会了“温良恭俭让”……

  那是,平日里,你给我一根葱,我送你一把菜,你送来一碗粥,我给你一碗米,你帮我担水,我帮你拉磨的乡里乡亲,在互帮互助,互通有无中,建立起来的,最厚道最具传统美德的淳朴民风;那是,那连绵山峦里,每一个小山村都注重和传承的习俗。我庆幸生在这样的小山村,即使桑户蓬枢的生活里却也不失涓涓儒风;祖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给后代子孙,为人处事基本准则和传统美德。它让我受益终生。

  所以,这个窝在山沟沟里不足百十户的人家,竟培养出留洋的博士,大本生,大学生,成长为散布五湖四海的各行各业的精英;当然,即使留在家乡这片土地上的,也因耳濡目染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从没有停滞奋进的脚步,一边务农一边搞副业,以一股热气腾腾的生活方式,让这个小山村始终充满活力。这活力我们村有,这隐在沂山迤逦山脉群落里的每一个小山村都有。勤劳智慧的乡亲们,顺势而为,因地制宜,借独特的地理条件,搞生态旅游;原本贫瘠的山乡,却因古朴的原貌,自然的山风,无公害山珍,靠山养山,而受到心有桃源情节的城里人青睐,获得了新生。由此,远在异乡的游子,此心系故园,依旧迷恋家乡的风景。

  我又上前推了推这像老祖宗一样的大家伙,记忆里它那么浑圆高大结实沉重,现在推起来轻了,散了,晃晃悠悠,步路蹒跚,垂垂老矣?盛它的硕大石盘,四周也已磨的光滑溜圆,在时光面前,石头也经不起折腾啊,何况一芥草民?

  我们在村前徘徊,下意识里,还想能遇上熟悉的谁?还能从谁那里找回些丢失的记忆,或者说补充记忆里,一些散落的温暖画面,亦或说,感受一下久违的,乡里乡亲那爽朗热情的质朴情怀?

394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