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歇后语>

谚语与歇后语的区别

时间: 玉珊879 分享

  谚语和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都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那谚语和歇后语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谚语与歇后语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谚语与歇后语有什么区别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形式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假托语,是比喻;后面是目的语,是说明。分为寓意的和谐音的两种,主要用来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景和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如“芝麻掉进针眼里--巧透了”。往往具有幽默讽刺意味,比如“老虎戴数珠--假慈悲”。比喻形象,讽刺尖锐,表现力很强,有人甚至把歇后语比作俗语中的“杂文”。

  歇后语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一些常见的谚语

  ◆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理通,百理融。

  ◆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人怕理,马怕鞭。

  ◆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一些常见的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白娘子喝了雄黄酒——现了原形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有

  打破沙锅——问到底

  灯盏油干——火烧芯(心)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冬水田里种麦子——怪栽(哉)

  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谚语与歇后语的区别相关文章:

1.关于长城的歇后语、谚语和成语

2.与莲相关的谚语和歇后语

3.非常有趣的经典歇后语

4.中国传统节日谚语俗语歇后语

194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