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学习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时间: 若木635 分享

“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但落到实处还是与群众的期待密切联系。本文是我的学习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范文,今后我会继续学习,锐意创新。

  学习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范文一:

“四个全面”是在新常态背景下,党中央用三年时间探索、归纳、总结而成的理政总框架,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其中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是保障,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贯彻落实。具体到县级层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到对接上级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四个全面”的要求贯穿到各环节、各步骤之中。近年来,武城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民营兴县、民生安县、生态靓县”为主要内容的“四县”战略,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加快建设新常态下的美丽幸福新武城,努力在“四个全面”新的征程中阔步向前、走在前列。 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小康社会是“温饱”和“富裕”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节点。站在历史的角度,小康社会就是经历了“先富带后富”的阶段,初步实现共同富裕;站在县域的角度,小康社会首先要发展经济、做强工业、提升综合实力。对此,我县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作为压倒一切、最为紧迫的任务,全力推进工业经济、财政金融、园区建设等八项重点工作,集中突破企业培植、招商引资、镇域经济三大关键环节,大力实施“项目落实年”活动,把工业发展的力量注入脊梁,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武城制造”的品牌更加闪亮,确保完成“五年翻两番”任务目标,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始终把群众幸福作为第一追求

明确指出“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小康社会不仅要让“钱袋子”鼓起来,更要让幸福感强起来,满意度升起来。具体到武城,就是把百姓的事当成天大的事,巩固和发扬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保持70%以上的民生支出,全力推进十大为民实事,进一步抓好集中供热、城区水系、乡村文明行动等重点工作,加快供气、环卫、社保、教育等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服务体系,让群众生活更便利、更安心、更舒心。同时,深入推进“生态靓县”战略,全力做好低碳、碧水、绿化“三篇文章”,确保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让环境更靓丽、家园更宜居、生活更幸福。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承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拓展,如何激发改革动力是关系改革成败的关键。对于县级层面来说,既要稳扎稳打,更要积极参与,必须全面对接上级政策,解放思想、善于创新,用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武城县始终坚持以创新的精神推动改革,“121”联动联调机制、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改革举措,已成为全省甚至全国亮点。对此,我们把今年确定为“融合创新年”,积极解除制约发展的资金、土地、人才瓶颈,引导各行各业创新创造、突破发展,努力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切实把深化改革、创新创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竞争力。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风建设和重拳反腐是重要保证,其核心就是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我们提出“依法治县”理念,坚持“事要解决”的问题导向,将法治理念贯穿到工作始终。具体工作中,深入推进“平安武城”建设,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抓好安全生产,依法严格食品药品监督检查,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同时,积极开展“作风提升年”活动,大兴守纪律讲规矩之风,坚决破除“特殊党员”思想,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坚决严肃问责机制,树立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杜绝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营造群众满意、企业认可的发展环境。

学习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范文二:

2015年两会在空前的瞩目中拉开了大幕。代表、委员们都把今年的主题锁定在了提出的“四个全面”上。这反映了群众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关注热点,用傅莹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的话说,“人民群众的期待是很高的”。“四个全面”虽是中央治国理政的宏观框架,但我们还应将其看作群众的四种期待,这种细节辜负不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期待。自1979年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以来,这一概念就成为群众对幸福生活向往的美好向往。这里所讲的“全面”,一方面要涉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不能偏治一隅;另一方面,是要惠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民群众,而不是为既得利益者“赚票子”。说,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因此,要实现小康社会就要从人民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从他们最困难的方方面面出力,让人民群众在期待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的期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愈加彰显。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治理体系遭遇的挑战越来越大,政府治理能力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进入了改革深水区。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只是对以往取得的改革成果抱着皆大欢喜的态度,而不愿、不敢、不去啃那些难以解决的“硬骨头”,人民群众就会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这是极其危险的。可喜的是,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政府承诺的十数项改革举措都得以兑现: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了逾三分之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贫困农村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增长11.4%;解决了66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了2%以上……这些成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的各类改革,都超出了一年前对人民群众的许诺。正是这种超预期的惊喜才能让人民群众觉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期待是值得的。

全面依法治国是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前不久,一篇名为《司法为民?逗你玩呢》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连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都作了回应。作者讲述了自己跟随、观摩一位蹲了十年冤狱的当事人及其代理律师到最高法上诉立案的过程。最高法不收快递中的材料、被门口工作人员“拦截”、遭遇立法大厅法官的责难、热线电话的答复与公开程序相反……一幕幕哭笑不得的真实故事让很多网民愤愤不平,有人戏称“一篇文章消解了多少正能量宣传啊”。可见,公平正义虽已耳熟能详,但到底如何实现却仍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的基本方略已有许多年,但至今“有法不依”“司法畏民”等不良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这会降低群众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值。如果群众不再相信法律、畏惧法律、尊重法律,那么再敞亮的“前门”也是门可罗雀,而“走后门”的人则更加堂而皇之。

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期待。2014年可谓是“老虎”“苍蝇”都“遭殃”的一年。徐才厚、苏荣、令计划等人的落马让人民群众对于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期待是越来越高。有人说,腐败大案惊人、腐败官员频出会破坏党在群众眼里的形象,拉低党在群众心里的地位。然而,难道放任不管、玩忽懈怠就能粉饰太平吗?群众对党的自身建设严格要求、有所期待才是对党的信任与依赖,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让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走在时代前列、肩负历史使命。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治国理政的胜利、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必须要求每个党员无条件地遵守党纪国法。

“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但落到实处还是与群众的期待密切联系。党成功的秘密是人民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我们不能让群众的期待落空。只有把“四个全面”看作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才能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四个全面的心得体会范文三:

精神文明创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蓬勃兴起,群众基础深、社会影响广,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沿着党的确立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精神文明创建必须把握新的历史方位、适应新的战略布局,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着力提高认识,认清精神文明创建新形势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体现了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韬略,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新遵循。它要求我们从更高站位、以多维视角审视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国际视野看。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借重中国。但西方敌对势力也始终把我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千方百计进行西化分化、干扰遏制,竭力抹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国家的精神独立性,凝聚起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看。我们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短短6年时间,我们必须既推动经济健康增长、又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既使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又让精神定力更加牢固,实现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从战略要求看。在“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精神文明创建要切实在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力量、提振信心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自身也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开展工作。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征程,需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弘扬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引导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必将营造党风政风清正廉明的“大气候”,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抓住党风政风好转的有利契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新风正气,打击歪风邪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从群众期盼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关注和参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盼望生活得更有信仰、更有道德、更有文化、更有品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公共行为、网络净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新关切,把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工作决策、转化成具体抓手,让人们更多地享有文明创建成果。

着力贯穿融入,汇聚推进“四个全面”新力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创建必须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其中,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有力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补理想信念之“钙”。理想引领人生航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同志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指出“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支柱,是对全体人民的普遍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战略任务,必须深入持久地抓下去。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加深对讲话精神的理性认同和实践自觉。把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重点,列出专题学,结合工作学,引导文明办系统的同志从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上认清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作用和基本遵循,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理想信念的定力、改革创新的动力、实际工作的能力履职尽责、爱岗奉献。

铸价值引领之“魂”。主流价值导向是社会进步的灵魂。要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和排头兵,运用多种方式和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叫响做实、落地生根。广泛刊播“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和“图说我们的价值观”,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开展诚信、孝敬、勤俭和礼仪教育,既利用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又利用好“七一”、“八一”、“十一”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活动,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良美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一年到头有声音、有气势。抓好实践养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做到百姓日用而不觉。深入贯彻落实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使文明创建与文化文艺结合起来,用文艺的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生动形象地传播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强道德建设之“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为“四个全面”提供强大道德力量。要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用无数普通百姓的生动形象扮靓美丽中国。立足城乡社区,以学雷锋精神为魂、以志愿服务组织为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城市评选的前置条件,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开展“争做美德少年”“童心向党”和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十三五”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规划,加大投入,扩大覆盖,为农村孩子搭建寓教于乐、学技学艺、立德树人的平台。

正社会文明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不正之风,是精神文明创建的当务之急。必须坚持专项教育治理,着力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狠抓影响中国形象的旅游不文明问题,发挥好部际联席会议作用,把好护照关、组团关、出境关、交通关、落地关、行程关“六关”,努力使出境旅游的每一个游客都成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和“文明使者”。狠抓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诚信问题,会同有关部门联手惩治失信“老赖”,发布偷漏税款、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等方面的“黑名单”,让百姓“吃得安全、用得放心”。

谋利民惠民之“实”。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四个全面”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推动各地各部门多办作用大、影响大的好事实事,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垃圾围城、雾霾遮天现象,保护绿水青山,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古村落古民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突出文化惠民,加快各类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文化惠民项目建设,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让人们享受到更加丰富、更有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突出服务惠民,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安全、有序、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

着力改革创新,形成精神文明创建新优势

改革是不竭动力,创新是源头活水。精神文明创建服务“四个全面”,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转型时期新要求,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工作既体现连续性又富有创造性,做到老品牌有新亮点、新品牌有硬举措。

强化群众观点。精神文明创建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就是群众性、普惠性、公益性。“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按照群众意愿办事,群众期盼什么就努力做好什么,群众反对什么就着力解决什么。着眼基层、下移重心,开展群众乐于参与、普遍受惠的基层创建项目,推进小广场、小公园、小菜场、小诊所、小银行等便民设施建设,激活创建“细胞”,夯实工作“墙基”。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延伸到北漂、海归、海待等特殊群体中,减少创建工作的空白点。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在考核测评中提高群众评价的权重,力戒以形式主义搞创建、伤民扰民搞创建;对于那些出现严重违纪违法和重大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的,严格执行“一票否决”,使创建工作真正通得过民心关、舆论关、法纪关。

强化法治理念。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老人跌倒不敢扶”等现象,表面上是道德问题,实质上是法律缺失。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强化规则意识,弘扬公序良俗。加快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和团体章程,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借鉴道德立法的好做法,推动中央和地方在志愿服务、诚信建设、文明旅游等方面立规立法,把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性要求更多地转化为刚性的法律约束。

强化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我们工作的指向。发现问题是政治上的敏锐,分析问题是思想上的清醒,解决问题是实践上的自觉。要在“立”上下功夫,立行为规矩、立先进典型、立良好风气,把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鲜明地立起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立”与“破”的辩证关系,有“破”的胆识和担当,破思维定势、破陈规陋习、破“潜规则”,引导人们守牢思想底线、不踩道德红线,更不触犯法律高压线。

强化网上文明。目前,我国有网民近6.5亿、手机用户12.5亿、各类网站270多万个,很多基层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上网真正成了生活常态。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网上文明。要大力倡导文明建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借力网络网站,传播主流价值。强化网络阵地意识,依托中国精神文明网,建设一大批联盟网站,把更多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网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牢固的文明网盟,推动网上评选“好人365”,推动精神文明网上传播。强化“微传播”意识,多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多运用微传播、快阅读的方式,增强传播的针对性、活动的互动性,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强化统筹能力。精神文明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领域宽、涉及部门多、见效时间长,必须统起来抓、分开来做。要立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跳出文明办看精神文明创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部署,实施分类指导,推动各地各部门文明委真正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落到实处。全国文明办系统的同志要改进思想作风,提升业务水平,着力提高宏观谋划能力、实际调查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法治思维能力、探索规律能力“五个能力”。坚持求实务实、虚功实做,以骑车、步行的方式搞调研,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使精神文明创建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富有生机活力。

13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