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我与法院共成长心得感悟

时间: 良兴1191 分享

  法院工作是一项维护法律和人权的工作,那么关于我与法院共成长心得体会,应当怎么来写才更有韵味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与法院共成长心得体会,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我与法院共成长心得感想

  时间又把我拉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些难忘情景。

  二十多年前,我收拾干净一大摞教课书,迈出了踏进社会的第一步,有幸成了法院队伍的一员。那时运气真是好,毕业后就能进入如此神圣的单位。这种归宿,使现在许多大学生羡慕不已。如今要跨进法院的门槛,就算是基层法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通过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还要经过挤破头皮的公务员考试。如今的我会在安静的时候庆幸那个年代,庆幸那个年代让我拥有了这份工作,同时,也感叹这份工作的珍贵。

  每个人初次踏进社会,总会先要尝些苦头,这些苦头其实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历练,缺了这些苦头,对来路则没有什么值得回忆和咀嚼的东西,人生会少了许多味道。二十多年前,我毕业分配到固原县法院,领导们秉承着基层更能锻炼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将我分配到确实“很基层”的炭山法庭,这个地方也确实能锻炼人,不但能锻炼我的基层工作能力,更能锻炼我能否耐得住寂寞的能力。记得我第一次去炭山法庭,单位没有车送,我只好搭乘班车,那时的班车是每两天发一趟,可想积聚下来的乘车人有多少。好不容易扛着铺盖卷挤上车,在各种气味和吵嚷的包裹下一路摇摇晃晃赶往法庭。八十多公里的山路,班车像老牛一样哧吭哧吭地磨了三个多小时。下了车,法庭老庭长在路边等着接我,笑嘻嘻地说,我们科班来了啊!我跳下车,不想炭山梁上的风真大,吹了我一个趔趄。老庭长笑着说,到冬天,炭山梁上的风能把人吹着小跑,你看这路边的树都斜长着,都是让风给吹的。我回应的只有苦笑。炭山法庭就在眼前,法庭和派出所、税务所合用一个院落,派出所和税务所都是新建的二层办公楼,在它们的映衬下,法庭的五间平房就显得有些寒酸。我被安排在平常办公的一间房子里,也就是白天是大家的办公室,晚上是我的卧室,住的不是床,而是火炕,冬天需要生炕炉来取暖,因为这儿地势高,处在风口上,所以这儿的冬天比别的地方来的要早,九月一到就得生起炉火。吃饭也是三个单位合伙请的业余厨师来做,每顿饭不论荤素,一律两元,吃亏占便宜自便。

  或许是年少不知愁,目睹此情此景,想得更多的不是愁苦,而是想在这儿一定能学到不少的东西。和庭长第一次出去办案就遇上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案子是一起婚姻纠纷,只所以让人觉得奇怪,是因为男当事人只有十三岁,看着一脸稚嫩的“小丈夫”,我又好笑又痛心。好笑的是,我都二十多了,还没有找到女朋友,而眼前的这个小先生竟然己经结婚一年!痛心的是,这里的人们婚姻观念还是如此的落后,法律意识如此的淡薄!同时深感对贫困、偏僻农村普法的重要和必要。在妥善处理完这起纠纷后,当晚我就写出了工作后的第一份通讯稿,稿件的标题直截了当,《十三岁的丈夫要离婚》。记得当时给报社投稿特别麻烦,要用带格的信纸工工整整地誊写好稿件,然后邮寄到报社编辑部,至于是不是能上报纸,需要耐心地等。如果被报纸采用,一般是十多天后才能看到。也许是这个案件在九十年代出现还是有些出乎常人的意料,十天后,我在《**法制报》第二版上看到了这篇稿件,几乎只字未动。也许是这一篇稿件的发表触发了我的写作积极性,从此就与写写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份《**法制报》的日期,是11月12日。只是那份报纸在我多次变换庭室的迁徙中遗失,着实报憾。

  在炭山法庭的时光,更多的是对孤寂的况味。那时候,回一次家,回一次城,觉得城里的阳光都是灿烂的。然而,人的心灵有时会因为不经意的事件或言语被触动。那时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滋生了何时能回到城里工作的想法,并且开始疯长。后来,是一次无意的聊天改变了我的想法。那年的夏天,我和庭长骑摩托车去给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地点是马渠乡崾岘村。在崎岖、坎坷的沙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从山里驶入了更深更远的山里,一路上鲜见人影,依稀可见山坳中蜗居的人家,一家和一家相隔不下三五里的距离,与城里人门对门、门靠门的拥挤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地方还有人居住生活,真是不可想象!当我们向路人打问清楚当事人家的位置后,发现就在路对面的山坡上,无大路可供通行,我们只好把摩托车停放在路边,改成徒步。当事人的家目所能及,可是这一走竟然走了近一个时辰,因为要到目的地,首先要趟过眼前的一条深沟,一下一上,羊肠小道,路途艰辛。庭长笑着说,这就是我给你说过的“一步十里路”。这时我才明白,原来是这样,这里的村民说如果从沟这边要到沟那边,一跳就可能过去(只是在夸张),但要从沟这边下去再爬到沟那边,路程差不多有十多里,可见大山里的沟壑有多深多险。千辛万苦到达当事人家后,当事人却不在家,听邻居说当事人外出串亲戚,五天后才可能回来。庭长说,这次留下传票,人家要是不来,我们还得继续来找他!我几乎晕倒!坐在土坎上休息的档儿,我们和山里的放羊老汉攀谈起来,我说你在这儿不觉得心急吗?放羊老汉说,心急什么,我去过两次固原城,好是好,但不是我可以生活的地方。不管你在那儿,重要的是要有事可干,你说这儿不好,固原好,那固原有银川好吗?银川好,那能有北京好吗?人不能靠想象活,只要干好眼下的活儿,才不会心急,日子一样过得幸福。我们村上一个老婆婆,快一百岁了,没进过几回城,也没见她有什么不高兴。回家的路上,我思忖着放羊老汉的话,或许他的话有些小农意识,但他的话还是给了我一些启示,每个人脚下都有一条路,但不同的是,这条路是看你怎么去走。

  于是,我一步一步地走,没了怨忧,没了浮燥,默默地跟着庭长把书本知识转换成工作实践,积累成工作经验,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化解鸡毛蒜皮的矛盾纠纷之中,把多余的精力集中到业务水平的磨砺之中。

  在炭山法庭,我洒下了一年半的青春;在炭山法庭,我得到了沉甸甸的收获。两年后的春天,我的脚步走下了大山,跨入了我的另一个法庭生活时光。

  一个新的跋涉又起步了。

  彭堡法庭,成了我工作生活可以重笔书写的一段。在那里,我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那时,也许是年轻,也许是热情高昂,没有过多的烦心事,没有过多的忧愁,一门心思地工作,置身于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化解当中。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清楚,成立一个法庭,只是体现在文件上。基础设施的落后,不是现在人能够想象得到的。我要去的这个法庭,是一个新设立的法庭。第一次去法庭,让人大跌眼镜,划拨给我们的法庭场所,竟然是当地乡政府废弃的兽医站。当时可以说是满目疮痍,没有地方可以下脚,何谈开展严肃、神圣的审判工作。现在想起来,那个年代艰苦的司法工作环境让人有些心酸。然而我们一起派下去的同事,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退缩和报怨,相反,是一起挽起袖子“共建家园”。那时,没有多余的款物进行重修,只能在原基础上拾掇拾掇。我们四个人几乎是上午一身光鲜地穿着法院制服出去调查或开庭,下午则会像民工一样铲草平地,刷墙壁除积土,从旧货市场低价购来门窗安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来只是个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的院子、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三间无门无窗的土坯房的“烂摊子”,变成了一处整洁的院落。虽说算不上一个标准的人民法庭,至少那里成了我们栖身之所,群众来了也有了一个可以坐下来诉说的地方,开庭审理案件时也不至于在乡政府借会议室当法庭,在粮库借仓库当法庭。从此以后,我们在这里书写着我们的青春年华,见证了一次又一次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主持了一个个快要走到离散边缘的男女被我们苦口婆心地唤回,目睹了一个个狠心的子女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丢下年老父母而不顾……这一切,让涉世不深的我,对审判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洞悉。

  在彭堡法庭,也有现在想来还是有些惊心动魄的事件,惊叹自己当时的机智与果敢。在农村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夫妻关系本来还不错,只是某一方的父母因个人的好恶而对儿媳或女婿有成见,就会唆使子女离婚。那年秋天,我主审了一件这样的离婚案件。男女双方关系正常,只是岳父马老汉看不惯女婿的一些习气,所以怂恿女儿离婚。我们看出了马老汉的心病,最终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了不准离婚的判决。这下好像捅了马蜂窝,在宣判那天,马老汉带了两拖拉机的乡民亲友,气势汹汹地来到法庭,威胁我们必须重新作出离婚的判决方可罢休。来的人头戴白帽,站在法庭院子里,白花花的一片,场面复杂。恰好那天庭长又不在,我们三人都有些紧张。我当时心想,事情是躲不过去了,必须直面应对,并做好了挨打的准备。可能是常说的急中生智,我高声说道,人家两口子的事,不是你我能左右的事,常言说:“硬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既然大家来了,我意见,听人家两口子的意见。我当时打算,如果女方表态要离,就让她先随其父回去,择日再行宣判,马老汉也不会在法庭里闹事。如是女方明确表态不离,则这事情不就完结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马老汉只能吃了黄莲苦却羞于出口,他也没理由闹事,我们就大获全胜。我们便叫来女方,让她当众表态。由于女方与其丈夫真是有感情基础,并不愿意离婚,便对其父说,我不愿离婚!唉呀,好悬,这五个字救了场子。马老汉招呼一群人悻悻而去。

  从此以后,我更坚信,只要动心思、方法对,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

  当然那时,还有我们从简单生活中获得的永不褪色的快乐。那时的条件差,但人的精神饱满。我们可以骑自行车串村进户调查案情,坐在窑洞的炕头上调解纠纷,我们可以下队回来自己烟熏火燎地动手做洋芋面,蹲在菜地边生萝卜就馒头解饥,我们可以在下乡办案后累的半死,却还能凑在一起下棋弹吉它唱歌。我们可以为没有生活着落的可怜的当事人落下同情的泪水,但从没有向无理取闹的刁蛮的当事人屈服、低头。

  那时的我们,就这么单纯,单纯地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日子很快,二十多年一晃而过,我曾经工作过的两个法庭早已撤销,工作过的经济庭也早被更名,工作过的基层法院也搬迁到城外,新办公楼庄严而雄伟。突然感到,我的过去竟然无所可依,所有的所有只留在无尽的记忆之中。这些年,我经历了法院种种的变迁,从大盖帽、肩章制服到西式法官制服;从手工书写到底的案卷材料到如今打印机飘然而出的整洁文稿;从手工审判数据统计到网络信息化审判流程管理;从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办案到如今大大小小的警车保障有力;从没有正规审判台的法庭到如今数字化、远程法庭……种种的变迁,让我感受到我们国家的繁荣、法治建设的完善、信息技术的进步、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变迁只是短短的二十来年,弹指一挥间。

  日子很美,我的两个老庭长光荣退休,让小孙子哄得乐不开支。而对我影响最大的庭长,曾引领着一个法院的百十号英才奋勇前行。在经济庭和我对桌的那个同事,因为是无党派人士而破格提拔成市级部门领导,经常见到她坐在会议的主席台上,长篇大论地陈辞。曾缠着模仿我字体的年轻同事,现在已辞职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律师。一同进法院的同学成为业务骨干、办案能手。我为他们多年的奋斗终于有了让许多人羡慕的今天而衷心地欣慰,他们都以平凡浇铸了青春和岁月的绽放。我也没有为自己目前的境况而沮丧,而是在这些过往的日子里从酸甜苦辣中尝到了快乐的滋味。

  最终,我其实更爱今天,因为每一天开始,我都会有一个新的方向需要努力前行,为自己的幸福不懈地奋斗。

  在日记里,我写过这样一些字:“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我与法院共成长心得感悟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芬芳。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

  时光荏苒,进入法院已近七年,从2012年到2018年,从25岁到31岁,人生中最美的一段芳华与法院相伴,在这样一段不长不短的时光里,有过迷茫,有过怀疑,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从立案庭书记员,审管办统计,审委会秘书,到研究室宣传干事,再到刑庭法官,每一次角色的变换,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与历练,每一次转身背后都有不同的精彩。

  法院工作初体验

  本科学习会计专业的我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报考了贺兰县法院,没成想竟然通过了。2012年1月,我正式进入贺兰法院,被分配到立案庭负责立案审查接待工作。那时施行的还是立案审查制,需要对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理清当中的法律关系。在基层法院,很多当事人在诉讼时没有聘请律师的经济能力,诉状都是自己手写的,除了字迹潦草外,很多法律关系也是混乱的。对于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将理论知识进行转化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本身就有一定困难,而更令我难以适应的是,立案接待工作需要较强的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而当时的我连回答群众的问题时都很胆怯,生怕说错了,更不要说接待那些情绪激动、多年信访的群众了。现在都记忆犹新的是那时每个周一的早上,黑压压的一群人挤在窗口周围,向我伸来一沓沓立案材料,各种吵闹声、催促声充满了耳朵,那时真感觉是一场噩梦。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概小半年,我依然不能适应,我开始怀疑自己没有胜任这项工作的能力,后悔自己怎么选择了法院的工作,心情一度跌到了谷底。那时,庭长似乎看穿了我的心事,她是我上班后的第一位领导,也是带我走出阴霾的一位导师。庭长带着我接待当事人、看立案材料,给我讲解如何将案件事实与法律关系相对应,如何找出最适当的案由,她告诉我,有些过程必须是我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尤其是接待群众,需要在不断的磨练中才能够成长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接待当事人的能力也在慢慢提升,控制场面,维持纪律,周一的早上也变得井然有序起来,礼貌热情、耐心诚恳的态度,多次受到群众的好评。

  在这一年,我努力的适应由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角色转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还参加了多场演讲比赛,荣获贺兰县政法干警演讲比赛第二名,贺兰县各机关单位主题演讲比赛第三名。我想,每一个法院人的心中,都会有那么一段只属于自己的与法院初次接触的经历,或是欣喜、或是感动,多年过去,纵使芳华已经逝去,那沉淀下来的记忆仍然紧紧牵引着一颗初心,历久弥新。

  备考的日子里与孤灯相伴

  从事法律工作,通过司法考试,拿到A证,应该是每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我本科是非法学专业,进入法院时也只拿到了C证,那时,院里为了让大家通过司法考试,晚上安排了司考学习班,由于我家离院里较远,晚上学习完已过十点,就住在院里的宿舍。备考的日子里,每天听完学习班的课程后,我都会坐在偌大的立案大厅里复习,一来为了省电,二来怕蚊虫飞进来,只敢开一盏台灯。空荡的大厅、滴答的钟表声、一盏孤灯陪我度过了每一个安静、孤独却充实的备考夜晚。后来,我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是那年院里唯一一个拿到A证的。

  那坐在立案大厅里,一盏小灯下伏案学习的身影,应该是我记忆中永远也不会抹去的场景吧,直到现在,我都感谢那时的自己,坚定地选择了法律这条道路,把青春与崇高的法院事业联系在一起,真的是一种幸运吧。

  新的环境,新的挑战

  2014年,我由贺兰法院选调到银川中院研究室,从事综合事务的处理工作,从业务庭室到综合部门,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室的工作非常繁杂,头绪多。从撰写材料、信息报送、法律宣传、媒体联络、照相摄影、网络平台更新管理等常规工作到“新闻发布会”“法院开放日”等活动的开展,每一项工作最需要的就是耐心与细致。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忙中出错,丢三落四。为了彻底改正自己工作不细致的问题,我将每一项常规性工作都制作了流程表,把工作内容细化,每完成一项就标注一下,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各项工作得心应手起来。

  2015年,银川中院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了,平台步入正轨后,交由研究室负责,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发布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软件操作水平,为了编辑出画面丰富、有趣味性的信息,我一边学习、一边尝试,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学习微信编辑软件的排版,及如何引流、提升阅读量的方法,微信粉丝数量在短期内有了较大提升,这一年由于工作突出,我获得了市委授予的“网络窗口先进个人”、

  “政务微博管理先进个人” “网络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

  研究室的工作对一些年轻的法院人来说,也许不如审判庭室更具有吸引力,但对我来说,这段工作经历弥足珍贵,照相摄影,让我记录下了银川中院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第一天时的情景;法院历史文化展室的改造,让我回味了银川中院60年风雨历程;裁判文书上网,让我感受到了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法院开放日”,让我带领更多的社会群众走进法院,了解法院;“两微一网”平台维护,让我将法院的故事和声音传播的更广。这太多平淡而琐碎的工作,同审判工作一样,为法院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心中的法官形象

  如果问我来到法院最想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人民法官!在很多人的心中,法官的形象是高大而伟岸的,他们手持护法之盾,擎惩恶之剑,保经济之驾,护发展之航,换来一方和谐。在我的心里,一直这样有一位老法官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姓万,是贺兰法院立案庭里的一位老法官,那时他已年近60岁,从中层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就一直在诉讼调解中心办理案件,花白的头发,成天乐呵呵的笑容,因为成年累月高强度的工作,腰椎已经不是很好,在贺兰法院当了一辈子的法官,审理过的案件不计其数,他从来也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人民法官的承诺。

  其实,法院里有很多像万老师一样的老法官,他们一生中只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看似平凡,但却用他们纯真、忠厚、实干回馈着这份职业,他们没有惊心动魄的伟大功绩,只有细水长流的孜孜不倦。

  我的“法官梦”

  2017年,已经是我进入法院的第六个年了,根据院里的安排,我被调整到刑二庭从事审判工作,欣喜之余,感受的更多的还是压力。法官这份职业是荣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刑事法官更是责任重大。这一年,全国法院开始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理念也在潜移默化的植入法官的审判思维之中。影响最深刻的,是我担任合议庭成员审理的一件被告人魏某犯抢劫罪案件,该案历经一审、二审、再审、一审、二审五次审理,耗时近四年,案件中其中三起犯罪存在的疑点始终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一审仍然认定该三起犯罪构罪,一旦推翻原审判决,势必会对原先的判罚造成一定影响,合议庭成员经过认真分析、仔细斟酌,最终对一审判决进行了改判,对该三起犯罪认定为无罪。这次无罪的认定,对每一位合议庭成员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要摈弃多重因素影响,根据案件证据作出裁判,正是这件案件的审理,让我切实地感受到了证据裁判原则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刑事法官,对待每一件案件都要坚持原则,让案件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

  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院里开始了法官员额制改革,由于审判资历尚欠,我没有进入员额法官序列,而是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不能再从事案件的审理工作了。岗位与角色的变化,并没有让我失落,因为我深知,法官员额制改革是让业务素质高、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进入序列,而我离这样的要求还很很大的差距,需要在法官助理的岗位上好好磨练,长知识、强本领,对于未来,我充满信心。

  近两年的刑事审判工作经历,让我渐渐明白,法治不是在那一卷卷法学书刊里,而是在每一次我们充分运用知识的实践里;法治也不是在那一条条法律条文里,而是在每一次耐心对待当事人的态度里;法治不是在那一次次的裁判文书里,而是在人们群众对每一个司法案件公平正义的感受里。

  致青春,向未来

  工作几年来,我经历了两个单位,四个部门,不同的岗位与角色的转变,让我快速成长起来,收获的各类荣誉近20项,连续三年被院里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看着一本本的荣誉证书,我很欣喜自己的付出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也为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能够与法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而倍感骄傲。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春要有一往无前的奋斗和拼搏。过去的七年里,从象牙塔走进法庭,褪去青涩日益成熟,从懵懂生疏到从容淡定,每一次角色的变换,带给我磨练的同时,更给了我成长的空间。今天的我,将去书写自己的新篇章,不负青春、不负昭华!

  我与法院共成长心得体会

  **和**法院,你的这片塞北热土深厚而肥沃。我进入军营那天起,深感你的肩膀和胸怀是那么的硬棒、宽厚和辽阔。然而我就渐渐的爱上了由黄河母亲养育和西夏金字塔上昂首站立的你。我在这片肥沃热土上已工作、生活了整整40年余。这40年,伴随着你改革开放的大潮和壮美的花儿歌声,我在**法院工作、生活了整整27年。这27年里,我收获了自己的人生,收获了我一生最终的做人和做事,我真正感觉到了这个“家”是无比的温暖,我在这个家里成长了,我在这个家里变得花甲.....。

  **和**法院,我年逾花甲了,而你们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发展壮大,生机勃勃,向着大而美、富而强和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你将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美丽。而与你不可一比的我挂满沧桑,即将退休。

  1975年冬季我从高中毕业,1976新春伊始,我便成为了村上的一名民办教师。因自己一心守望疆土,终于实现了当兵卫国的理想。1978年农历2月2日,衣兜里揣着一纸入伍通知书,我与甘肃陇南180多名青年一样,心里凭着自己是高中学历,怀着在部队能当一个好士兵、有用的士兵、努力再当军官、改变自己命运的初心,离开父母、乡亲和故土,乘北上的瞢罐列车,在星光月色中到了60年前的甘肃“边塞”军营——**银川。

  军营

  我的军营是银川警备区独立营。一个月的新兵集训结束后,我被分到警备区独立营一连,每天为**回族自治区政府站岗,每天苦练军事本领,学习三大条令,还为改善全连战士伙食需要给喂养的猪打草。连队里每天从起床的军号响起,就没有空闲时间。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争抢打扫厕所和班内务卫生,紧接洗脸后出操。连吃饭的时间都很紧张,饭余自觉自训自练。服役半年后,因**成立20周年,在举行庆典前一个多月,我被选调至银川警备区担任电影放映员,且一干就是7年。这7年里,不负亲人和自己的初心,我苦练放映技术本领,兢兢业业,辛勤工作,为警备区机关、独立营较远的连队和驻守重地的班排官兵们放好电影服好务。在野外的酷暑下,蚊虫叮咬只挠不喊叫,寒冬里有时被冻的手脚麻木和疼痛不喊叫,一喊叫,就觉得不坚强。

  部队的确是磨练青年人的地方。在里面自己自然懂得怎样工作,怎样为人,怎样设置自己的人生。为争当一个优秀士兵再当军官的信念干劲丝毫不减,我的心里还这样想,就是当不了军官也要争当一名优秀战士。由于部队提干从1979年初一直冻结,没有实现自己成为军官的理想,但积极勤奋,踏实卖力工作的干劲我没有减。1980年3月,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警备区领导决定将军用礼堂作为经营性电影放映俱乐部向社会开放,有8名战士和新收的三女一男职工,成为警备区电影放映班子,由银川市电影公司安排每天4—6场的放映场次,放映的具体实施由我组织安排。从此,我开始了迟起晚睡的工作生活,有时甚至放映工作到凌晨2点以后,再和大家一起清扫影池和周围内外卫生后近乎凌晨3点才能休息。这样的日子虽然每天很累很疲惫,但这种劳累在大家说说笑笑和做古怪动作自取娱乐中化为云烟。有一名战士叫张海洋,他的人物颜料广告画像技术比我要强一些,一有新电影要求大型广告宣传时,我和张海洋一起共同完成。同时,我还要担负与**军区政治部群工处的合作,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对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进行拥政爱民专片专场慰问放映工作和警备区与地方有关单位的军民共建工作。1983年,我被抽调到永宁县李俊乡做军民共建宣传展板半个多月,警备区的首长和战士职工们称赞我是一个能人。

  在警备区6周年里,没有辜负首长和同志们对我的希望和厚爱,1984年将我作为部队放映技术骨干被转为志愿兵,在警备区服役7年。后来,由于放映俱乐部被地方征用拆除,人员整编撤消了放映队,我被调到兰州军区司令部**生产基地担任电影放映员,6年的时间里,我担任基地办公室代理宣传干事,做宣传报道工作,同时兼任基地油料库保管助理员。我工作的信念只有一条,踏实卖力,认真负责。基地有大峰沟、白芨沟、红会煤矿、兰州徐家湾煤场和贺兰县通贵养鱼场,每月要保证给“三矿两场”的战士、干部职工放映电影两场,每个矿场还都配发有录像机,每次去放电影时都要给他们带上十多部有故事情节的武打功夫片录像带,在他们无聊的闲暇时观看。

  因自己是志愿兵,服役年限只能是13年,1991年初,面临转业的我被“强制性”停止工作。在停止工作的8个月里,我和妻子带着6岁的孩子,用自做的架子推上冰柜,到街上卖冷饮继续为生活拼搏。

  法院

  1991年9月2日,离开了锤炼我13年的部队军营,我被转业安排到了**高级人民法院,根据高院党组的决定,我到研究室宣传科担任摄影摄像及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并且在这一干就是18年。在高级法院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18年里,我受到了白振华、邹献朝、黑俊英等历任院长的关怀和爱护,也受到了全区各级老法院人对我的培育和教导。在法院人身上,我学到了工作踏实肯干,纪律严明,作风严谨,正直为人,廉洁自律,勇于担当,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细心、耐心、真心、诚心,以及谨慎、负责、廉洁、吃苦、勤奋、奉献的有作为、敢作为的精神。

  这18年里,我用真心为**法院宣传报道工作在**山川走了不少的弯弯路,道道梁,17斤重的摄像机从来不“心疼”我。我出的力,流的汗,难以形容。但是,每一次采访归来有了成果时,心里都是很欢心,感到有甜甜的味道。采访中,当我听到群众对法院的法官有语言的奖赏时,我的心理也是那么的自豪和感慨。记得在一次和政法记者站站长聂泉声到西夏区(原新城区)一碳素厂采访全国模范法官李玉霞的工作情况时,该厂领导和参与案件的人员说,“李法官是软心肠,长腿子,硬汉子,把被告欠我们厂的钱给判回来了,和执行法官一起把钱也执行回来了,而被执行人且仍然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他们还说,“李玉霞这个女人了不得,工作作风扎实,有一颗持恒心、责任心、真诚心、铁娘子心,是一个了不起的法官”。当时我心里就产生了一股对李玉霞的敬佩感,并且当我和聂泉声站长把采访回来的声像素材做成长达6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后,我心里的成就感好是一种振奋,一种激动。同时,我也在李玉霞身上学到了工作上持恒心,责任心,真诚心和铁娘子心的工作精神。

  1996年冬,邹献朝院长指示,海原县法院有个名叫李金瑞的法官,身患肝癌,在工作上与死神搏斗。第二天,领导派我和当时在政治部工作的杨子楠同志(现高级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到海原县法院。海原法院当时的院长李成汉介绍说:李金瑞得肝癌多年了,一声不吭,每天都是奔波在一道道山、一道道湾的乡间小路上,走村串户办案。有一次李金瑞办案回院里,我和他一起到办公室,李金瑞第一动作赶紧先打开抽屉取出了我没有看清的药,一口用凉开水喝下去,我问怎么了?你吃的什么药啊?他说这会我的肝区咋不舒服的很,药吃上就好了,没事儿。李成汉院长给我们说着说着他也有些难受。“我这个院长一直都不知道,因为他天天都在勤勤恳恳的工作,看不出来他有病。随后,我坚决让他休息养病,有一天将车派给他,并嘱咐司机,到银川附属大医院检查身体。一周过后,我要来了检查结果,已是肝癌晚期了”。我给他说,“你在家里长期休养,再不敢累了”他说,“呆在家专门养病没意思,不如我天天和大伙一起干活呢,在家闲也是闲着……”

  李金瑞法官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我,李金瑞法官怎么连自己的身体都不顾,带着接近晚期的肝癌病魔,还在默默无闻的为当地群众的矛盾纠纷不停歇的奔波。我们采访回来后,加班加点以最快的工作速度制作了长达5分钟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之后不久,最高法院对海原县法院法官李金瑞和高级法院刑事审判二庭副庭长荣桂芳同志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银川市西夏区法院法官李玉霞在2001年也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满意的好法官,2004年后又被授予全国模范法官。

  2002年,**的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李金瑞法官离我们永远的去了。李金瑞法官去世后的第二天上午,高级法院副院长马文庆带我前去海原县参加了李金瑞同志的告别仪式。在返回银川的路上,我的心情一直没有平静。在告别仪式的场景中,我看到了李金瑞的孩子,他们拉着妈妈的手一起哭得非常伤心,一幕一幕的记忆,让我眼眶里掉出了泪花。心想,李金瑞走了,给家里什么也没有留下,留下的是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和40多岁的妻子,以及生活中一大堆的困难。他留给当地群众和我们的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吃苦耐劳,为民负责,认真公道办案,与病魔抗争的坚强和毅力,在生命中不停歇工作的顽强精神。在我的心里,他像一盏永不干枯的照亮别人的油灯。

  这18年里,我走遍了全区20多个中基层法院和40多个派出法庭。在法院的最前沿阵地,有着许多许多像李金瑞、李玉霞等这样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工作的法官。根据三级法院涌现出的单位和个人,他们的先进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先后多家法院和个人被最高法院,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委和自治区级单位授予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称号。

  2000年上半年,我骑自行车跑了自治区和银川市档案局等单位和历届高级法院领导家找图片,想方设法将**高级法院和地市县法院相继成立的历史画面、全区法院老法院人中的一代代楷模和历届领导,把他们的任职和作出的贡献,用历史画面和文字资料,装进我和聂泉声二人制作的**法院第一本画册《岁月》里。2002年,高级法院创办了《**审判》内部刊物。这个刊物,有三期由站长聂泉声为主要编辑和设计,用我平时在中基层法院采访工作、上级领导调研、高级法院重大活动中拍摄的摄影素材,作为彩页的图片宣传内容。2003年3月聂泉声退休后,《**审判》编辑和设计的重担就落在了我的肩上。从那时起,高级法院的大型活动、上级领导来法院调研和视察,刑事审判、民事审判、执行等典型案件的宣传报道,中基层法院、法官涌现出的先进事迹的采访电视新闻报道、一年雷打不动的四期《法制宣传栏》和《**审判》的设计和编辑、法院各类影视资料和图片资料的整理和留存的等等工作,我都会废寝忘食、有条不紊的认真完成。《**审判》和《法制宣传栏》,一年四期坚持不懈,围绕**法院重心工作以最新版面,最新内容、最新题材展现在人们眼前,向**电视台投送的所有电视新闻稿件,在春夏秋冬的日子里都是我骑单车投送。

  2008年,由于高级法院电视新闻编辑机器落后,我风里来雨里去,加班加点,将四处奔波拍摄的影视资料在银川一家影视公司进行编辑制作完成了《**法院成立5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20分钟大型专题片》,以真实声像和图片资料,详述了**法院在成立5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各项工作巨大变迁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经院长马三刚和其他领导审查,对该专题片的效果、内容的编辑制作手法和视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18年中,把我自学的一手各种美术字没有白费,利用晚上加班写会标,用铅笔、尺子刻画,刀片刻离出的各种内容大小不同的会标约2000多条,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里,从不延误会议。18年的日日夜夜,都是我工作的成长。

  2009年3月,由于自己司法警察的身份编制,组织要求归队,由此,我到了高级法院司法警察总队工作,直至2018年年底将要退休和脱去藏蓝色警服。这9年中,我所担负的主要任务,负责总队辅警人员的日常工作、生活上的管理、高级法院机关安全工作和刑事审判保障、民事庭审中的安全巡查号和各岗位的值班。我刚到总队工作时,只有楼内值白班和晚上夜班,还有立案庭值班,立案庭值班就是对来访、参诉人员和案件旁听人员只进行登记,当时还没有实行安全检查。2010年初,**法院逐步全面推开安全检查工作,对来访、参诉人员和案件旁听人员实施安全检查和登记。司法警察是特殊警种,是法院不可缺少的武装力量。通过几十年的变革,从整体上性质变了,作用大了,任务重了,要求高了,管理严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各类矛盾和纠纷逐年上升聚集在法院,给人民法院安全保障带来更大挑战,法院处于的危岗责任逐步加大了,风险点的不可预测性多了,在案件岗位上值班的司法警察每天面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些年来,司法警察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按照规定和领导要求,认真仔细,尽职尽责,做到凡进必登,凡进必检,疏而不漏。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区各级法院安检出各类刀具、违禁品500多把,剧毒农药和汽油约1300毫升。我参与劝阻和制止当事人及亲属缠访、闹访、群访、滞留访工作共约200多次800多人,耐心劝阻和直接说服处理年老,残疾滞留访、闹访人员60余件70余人。通过他们的过激想法和行为不难看出,法院的安全检查工作是难以想象的。在9年的司法警察岗位上,我在刑事案件保障、安全检查值班和夜间值班上,把一天和一晚上当一年过,把一周当一月过,把一年当一天过。

  祝福

  **和**法院60年来,面貌发生了巨变。前辈们一个一个的离开挚爱而奋斗一生的法律岗位,有的离开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我与**和**法院同龄,我们一同沐浴党的阳光一起成长。**,我感谢你! **法院,我感谢你!

  60 年来,**法院法律人才辈出,一代接一代,法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每天都有新变化。在**40年、**法院27年,这很平凡的岁月,我用俄罗斯的一首小诗片段看看我自己:

  一天很短,短的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的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大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2018年11月,我即将离开你——**法院。

  **和**法院,我一生的爱。我永远祝福你,越来越美!

我与法院共成长心得感想相关文章:

1.法院工作心得体会范文

2.法院个人总结心得

3.法院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4.人民法院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5.我与企业共成长演讲稿5篇

4126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