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学书法 > 其它书法教程 > 两汉铭刻隶书论述

两汉铭刻隶书论述

时间: 炳卓1222 分享

两汉铭刻隶书论述

  隶书每个朝代的发展都会赋予新的含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两汉时期的隶书,是是以什么形式来进行传播以及记载的。

  铭刻隶书

  两汉铭刻隶书,历来是人们研究汉隶的主要对象,也是书艺风格流派发展演变的源头,标志着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现今尚有200余种,有的原石已不存,仅留拓本。其中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一是西汉刻石极少;二是大多集中在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中原地区,尤以山东境内最多,达100多种。尹按“西汉刻石”、“东汉崖刻”、“东汉碑刻”分别述之。

  一、西汉刻石《鲁孝王刻石》是西汉隶简书未发现前最著名的西汉隶刻,金代明昌二年(1191年)修理孔庙时在鲁灵光殿址西南钓鱼池石块中发现,属汉宣帝五凤二年所刻。书体近似先秦隶书,波挑含蓄,古拙朴厚,两个“年”字带纵长的竖画,与居延汉简中的一些字体相似,此刻石与西汉《鲁灵光殿址刻石》、《祝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等均在山东曲阜。

  西汉刻石文辞简短,大多无“碑”的形制,其功用中的礼仪文化色彩远不能与东汉碑刻相比。刻工时用单刀冲刻法,呈现出一种拙朴苍劲的本色,很少带有精美的人文色彩。在布局上,时用竖线界格,人为地把扩充了的书刻空间缩小了,似受简牍书写习惯所拘,这也与东汉碑刻不同,东汉碑刻几乎很少用界格。这是研究两汉隶书审美视觉变化的重要依据之一。《莱子侯刻石》、《麃孝禹刻石》就是界格西汉刻石隶书。

  二、东汉崖刻。《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年)刻在石门崖壁,南宋时被晏袤发现,曾自刻释文,题记于刻石书后。后来被苔草封蔽,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为撰写关中金石记,搜访而见,随著而传于世。书刻随石势而布,字形大小参差错落,结体宽博疏朗,点画平直瘦劲,波挑不显,以平出之法写隶体。

  《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简称《石门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刻在上述书刻的旁边,是为杨孟文(名渔)再次修凿褒斜栈道以作的纪功刻石。书刻23行,每行30字或31宇,布局大致齐整,显露出一种精心的安排。书体被康有为推为逸晶第一,笔势跌宕,刚柔相济,气势开张,波挑用缓笔提送,似棉裹金勾,运笔依石势而动,平直之中隐隐起伏,有一种飘逸感,确实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三、《司隶校尉杨淮表记》,简称《杨淮表记》,东汉灵帝熹平二年(173年)刻在石门崖壁上。杨淮是杨孟文的长孙。杨淮乡人卞玉途经石门时,有感于杨氏一门开凿栈道的功绩,撰文表记。书迹是否也出自卞玉之手,尚难论断。文7行,每行25至26字不等,书风介于上述两崖刻之间。

  四、《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简称《西狭颂》,东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刻,仇靖撰,是为表颂李翕修建西狭险路的功绩,字大3寸许,共20行,每行20字。隔年又在陕西略阳县西30里处析里桥栈道旁的白崖—亡刻书,因刻石在修建的“郙阁”内,故称《郙阁颂》,也是为表颂李翕修建析里桥栈道,文9行,每行27字,仇绋书,仇靖撰。

  五、东汉碑刻。东汉碑刻至今还存100多种,大多集中在山东,尤以曲阜孔庙里的碑刻群最令人注目。又大多为桓、灵两帝时所立,书风莫一相同,被世人奉为隶书之极则。


相关文章:

1.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

5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