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二学习方法 > 八年级语文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

  教材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确定八年级语文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语文实质。这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材全解,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一)

  1.七律·长征·课文精讲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等闲:平常、寻常。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yá):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

  颜:脸,脸上的表情。

  2.作家作品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背景链接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二)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七律 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文章脉络

  首联:高度概括长征精神。

  颔联:表现红军的高大形象。

  颈联:抒发红军战士的豪情状态。

  尾联:写长征的最后历程。

  三、写作方法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①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

  ②正确处理叙事和抒情的关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夸张手法的巧用,也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四、问题探究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性?这首诗的形象性体现在哪里?

  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是一种饱含着某种思想感情的极富感染力的具象和境界,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不由自主地喜爱它、欣赏它,从而获得感情上的熏陶、精神上的滋养成及美的享受。

  《七律 长征》中作者用一系列形象化的诗句,勾勒了一幅幅画面,表现了长征的艰难困苦。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既渲染了长征途中极端的艰难险阴阻,也表现了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大无畏的壮志豪情。

  2.试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

  这一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们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

  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们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

  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大则愈显红军之勇敢,重在小则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藐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

  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3.怎样理解这首诗中的中心句?

  中心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意思,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这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灵魂。“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对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所以本诗的中心句也应是此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全解(三)

  【练习解答】

  一 《七律 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解答:关于这首诗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有哪几幅,可以有多种答案,“课文简析”中在分析“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时,提供了两种答案,关键要能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对这首诗叙述的典型场景和史实进行恰当的概括,具体文字的表述可以多样化。

  谈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院景和事例(史实)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情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二 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解答:1.把它们合在一起说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2.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方面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焘

  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三 课外查找毛泽不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不达意,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短文,在班内进行交流。

  解答:可参阅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的报告》、《毛以东诗词集》等,在此基础上,拓宽阅读面,浏览分析、评价、鉴赏毛泽东诗词的论集、专著,如《毛泽东诗词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毛泽东的诗词艺术》等。在博览的基础上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题角度可以小一些),写一篇短文。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理有据,不要泛泛而谈。

  四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解答:背诵时要去掉“背书腔”,要有感情,要抑扬顿挫。用正楷抄写这首诗,不可潦草马虎。


猜你感兴趣:

1.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2.八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3.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

4.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目录

5.8年级上册语文26课知识

182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