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地理 > 七年级地理下俄罗斯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俄罗斯教案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七年级地理下俄罗斯教案

  好的地理教案还可以给地理教师带来更多的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七年级地理下俄罗斯教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下俄罗斯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

  5.了解俄罗斯的人口和城市的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俄罗斯地理位置特点。

  2.俄罗斯矿产资源分布状况对工业区形成、发展的影响。

  3.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读图分析俄罗斯的地形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2.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3.俄罗斯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与较落后的轻工业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对比法。

  课前准备

  挂图、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针叶林和湿地、彼得大帝夏宫、芭蕾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等; 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事物和人物都是哪个国家的吗?

  指定几个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俄罗斯)

  教师:对,这个国家是俄罗斯,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俄罗斯这个国家。

  二、新课学习

  1、面积最大的国家

  (1)领土组成和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图片:俄罗斯的范围,介绍:

  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世界最大;跨亚、欧两大洲,亚洲部分较大。

  教师出示图片:俄罗斯的经纬度范围,指出俄罗斯的经度范围和纬度范围,总结经纬度特点:纬度跨度大,纬度偏高;经度跨度大,跨东西两半球。

  教师出示图片:俄罗斯的范围,指出俄罗斯濒临的海洋和所处的大洲;(指定学生读图回答)

  (2)地形特征

  出示图片:俄罗斯地形图,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并回答:

  ①在右图中找出欧洲最长的河流——伏尔加河,说一说它流经的地形区和注入的水域。 (伏尔加河流经的地形区:东欧平原;注入的水域:里海)

  ②看图说出俄罗斯从西到东的地形单元

  出示图片:沿北纬6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指定学生回答:俄罗斯的地势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东高西低)

  (3)气候特征

  出示图片:俄罗斯的气候图,指导学生读图,指定学生回答:

  ①看一看俄罗斯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哪一类气候分布面积最大?

  ②根据纬度位置判断,俄罗斯的气候特征主要是什么?

  (学生读图回答: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

  活动:根据上扬斯克与莫斯科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比较两地的气候特点;结合地图,分析两地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并小组讨论分析气候因素;

  (小组讨论结果:相似: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且严寒,夏季短且温暖,降水不多,夏季较为集中。差异:与莫斯科相比,上扬斯克冬季更冷更长,夏季更短,降水更少,降水更为集中。

  因素:纬度因素、大气环流因素和地形地势因素。) (4)丰富的资源

  出示图片:俄罗斯的矿产资料分布图,指定学生找出: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田、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

  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出示的材料,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2、发展中的经济

  教师:苏联解体后俄经济持续下滑,2000年以来,俄经济快速回升,连续8年保持增长(年均增幅约6.7%),2006年俄GDP增长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经济总量首次超过苏联解体前水平,位列世界第十,人均GDP达7010美元。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明显提高。近年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开始对外出口。

  (1)工业特征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自主阅读,回答问题:归纳俄罗斯的工业特点。 (指定学生回答:俄罗斯工业基础雄厚,部门齐全,工业以重工业为主。) 出示图片:展示俄罗斯主要工业部门。

  出示图片: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找出图中俄罗斯的四大工业区,并说说俄罗斯工业区分布特点。

  (俄罗斯工业区往往布局在资源丰富地区。) (2)农业特征

  2010年,俄罗斯耕地面积约1.26亿公顷,约占全世界的8.39%,居世界第三位;粮食总产量约8100万,居世界第六位。

  出示图片:俄罗斯的农业区分布,指导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主要的农业区,并总结农业区的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南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

  出示组图:展示俄罗斯的主要农产品。 (3)交通特征

  出示图片:俄罗斯的交通线分布及港口分布,指导学生读图:

  ①找出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城市。想一想,俄罗斯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为什么港口却相当少?

  小组讨论并反馈结果:北冰洋沿岸有漫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沿岸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对外联系少等原因,港口却相当少。

  ②俄罗斯油气管道的分布有何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以秋明油田为中心,呈放射状通向边境和港口城市,管线经过各工业区附近。便于油气输出和输往消费市场。

  ③归纳俄罗斯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举例说明铁路与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欧洲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亚洲稀疏,呈东西向分布在南部地区。俄罗斯主要城市大多沿铁路线分布,许多铁路交通枢纽形成重要城市。

  (4)小组讨论:①为什么西伯利亚的铁路修在南部?

  ②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以内,但该港口终年不冻。这是为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反馈答案,教师全班总结:

  ①南部热量条件较好,人口、经济与城市相对密集,矿产资源丰富;北部多冻土和沼泽。 ②受北大西洋暖影响,摩尔曼斯克冬季海水较温和,不易结冰。 3、人口与城市

  (1)出示图片:俄罗斯近几十年人口增长示意图,指定学生回答:目前俄罗斯的人口数量状况和变化特征。

  学生读图回答:俄罗斯目前人口约1.42亿(2009年),人口增长缓慢。 (2)出示图片:俄罗斯人口分布图,通过分析图,指出俄罗斯人口分布特点。 (俄罗斯人口的4/5和大多数城市分布在欧洲部分。)

  (3)阅读:俄罗斯民族、语言和宗教(学生自主阅读,简单了解。)

  (4)自学阅读教材关于城市的部分内容,结合地图册,了解俄罗斯的主要城市特点,

  并填写下表。

  三、结论总结

  本节课我们从位置、范围、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工农业、交通、人口、城市几方面对俄罗斯进行了初步了解,通过阅读教材和各种地图,以及观看视频和景观图片,我们了解了俄罗斯的基本概况,加深了对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同时了解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于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进一步了解到其城市分布对交通线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感悟地理要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同时,要明确只有区域各地理要素达成和谐统一,才能推动区域的发展。 四、课堂练习

  读俄罗斯地形结构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中西伯利亚高原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区位于 ( ) A.① B.② C.③ D.④ 3.俄罗斯人口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俄罗斯的太平洋沿岸大部分是 (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极地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5.符拉迪沃斯托克濒临 ( )

  第5 / 7页

  A.北冰洋 B.波罗的海C.黑海 D.太平洋 6.关于俄罗斯居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总人口居世界第三位B.共有56个民族

  C.以人数最多的民族是鞑靼族 D.不少居民信奉东正教 7、填写下表,比较俄罗斯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的地区差异。

  五、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的课时作业,填写地图册。 六、板书设计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名录

  1.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淮河线”

  张相文一生致力于地理教育,并亲赴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和内蒙古进行地理考察。1908年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写道“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所谓的“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北带”就在长城与秦岭—淮河之间。秦岭—淮河线的提出,首次正确界定了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对于认识我国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1972年,竺可桢首次揭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竺可桢于1972年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绘制出近五千年来中国气温变化曲线图,即“竺可桢曲线”,这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首次揭示。其基本结论是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两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动周期,历时约400—800年。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首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3.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刘东生等提出了黄土“新风成说”,并发现黄土中保存有距今250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记录

  从20世纪50年代起,刘东生等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等多部专著,提出了“新风成说”。后又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建立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理论。20世纪80年代,刘东生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使中国黄土成为古气候变化记录的最重要档案库,与深海沉积、极地冰芯并列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和《中国自然地理》首次详尽地揭示了中国地理地带性规律

  1956年以竺可桢、黄秉维为首的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分别对地貌、气候、水文、潜水、土壤、植被、动物和昆虫八大要素进行区划,连同综合自然区划一起,分9册撰写于1959年出版。1959年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为中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它第一次系统而详尽地揭示了中国的地理地带性规律,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研究提供了地域自然结构的依据。1972年由竺可桢、黄秉维等组织全国地理界200多人,撰写《中国自然地理》系统专著,至1987年全部完成,是前项工作的继续和深入,成为我国地理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5.1901年3月初,斯文 赫定发现楼兰遗址

  1900年3月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他的助手在宿营地捡到几件木雕残片,使斯文·赫定异常激动。1901年3月3日开始挖掘,发现了1座佛塔和3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文书和木简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直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城址。楼兰遗址的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研究历史时期当地自然环境演变提供了最好的例证。

183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