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课后古诗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学习七年级语文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语文书课后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语文课后古诗

  1.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

  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

  岑参(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9.约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0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课外此夜曲中闻折柳全诗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城。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5、故园:故乡。

  诗意: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赏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七年级下语文书课后古诗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

2.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后古诗

3.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课后古诗

4.七年级下语文课后古诗

5.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十首古诗

七年级下语文书课后古诗

学习七年级语文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语文书课后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下语文课后古诗 1.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 王维(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3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