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语文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试题(2)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试题(2)

时间: 妙纯901 分享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试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C(“檄”应读xí。)

  2.C(害—骇。)

  3.C(A项中“媒体曝光”的往往是坏事,不好的事,用在“无私奉献的事迹”的语境中不恰当;B项中“结存”指库存量,即剩余多少,一般用于资产类项目,用来指文化遗产不当;D项中“一纸空文”指写在纸上不能兑现的东西,含贬义,用来形容缺乏具体内容的文章不恰当。)

  4.C(先找联系密切的句子,进行小范围的句子链接。④句中有人称代词“他”,肯定在前文中有所指,再看四个分句可以发现,这个“他”一定是指“鲁迅”,而“鲁迅”这个名字在②句中第一次陈述,同时,“对手”在②④这两个句子中重复出现,根据语言的连贯性,可确定④句一定接在②句后;①句中有个“他们”,浏览4个分句后发现,④句中提到三个人,这个“他们”一定指此三人,这样可断定①句应排在④句后面。②④①句序确定,这三句综述了鲁迅伟大的原因,③句陈述结果,自然跟在后面。这样,四个句子的句序可确定为②④①③。)

  5.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

  6.(1)俯首甘为孺子牛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草色遥看近却无 (4)取义成仁今日事 (5)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意“孺”“拂”“祭”“翁”等的写法,不要多字、漏字,不要写错别字。)

  7.(1)童年 高尔基 (2)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宽大胸怀的人。[根据“外祖母”“五戈比”(外国货币)以及相关细节,很容易判断出该文段出自高尔基的《童年》。在《童年》中外祖母具有“善良,宽容,疼爱子女,善于处理家事,头脑灵活,热情开朗、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我们提取其中两点加以概括即可。]

  8.(1)示例:相处的距离会变,对你的关注不会变;流逝的岁月会老,真挚的情谊不会老。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祝你在新的一年中学习更上一层楼。(2)示例:一片绿叶,包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我对您的祝愿。又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愿健康和快乐永远伴随着您。(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固定,所写贺词与主题相符即可。)

  9.示例:“合”字表现了绿树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斜”字形象地描画出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强。(可从两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内容这一角度入手分析。)

  10.示例:表达了诗人不贪恋官爵而乐于田园赏菊的淡泊和对老友的深厚情谊。(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了与老朋友的情谊。)

  11.(1)回头看。(2)到。(3)丢下,舍弃。(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

  12.A(A.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B.前一个“不”通“否”,后一个“不”是一般的否定词;C.前一个“之”是代词,指谈话内容,后一个“之”也是代词,代元方;D.前一个“乃”是副词,意思是“才”,后一个“乃”是连词,意思是“就”。)

  13.(1)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讲信用。(2)既然这样,只喝粥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干饭呢?(对于文言文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文意通达流畅,“雅”即表述有文采。)

  14.元方是一个知书识礼、聪敏好学、言辞犀利的孩子。(“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一句表现了元方的知书识礼、言辞犀利。“俱委而窃听” “言无遗失”,表现了元方的聪敏好学。)

  15.都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都是由小事入手来表现人物。(两则短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所写的事情也是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

  16.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一般人看不懂春天从事的工作;春天常在幕后做工作。(带着“没感觉到春天”一句,在第①段中找到设题点,以设题点为核心,探究上下文语境:上文中由“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一句总结出“在北方,春天的脚步快,来去匆匆”。下文中,第②段提到“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第③段提到“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第⑤段提到“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由以上这些关键句就可以概括出原因中的第二、三条了。)

  17.通过对比,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觉察的特点,为后文揭示其默默工作、功成即身退的可贵品质做铺垫。(第③段重点写了江南的春天景象,“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等句,暗示了其与北方春天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一句,突出北方春天不易觉察的特点。第⑨段中“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一句突出了春天的默默工作、功成即身退的可贵品质,而第③段中的描写,就是为后文揭示这些可贵的品质做铺垫的。)

  18.(1)改革本身带来的“泥泞和肮脏”问题;在改革中,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2)写这两个问题说明春天能正视改革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畏阻力,表现了其坚持改革的决心。(前一个问题设置范围在第⑥段,答案集中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一处,可以从两个角度归纳,一是改革本身的后果,二是改革的阻力。后一个问题结合⑦⑧⑨段分析,就可以总结出春天正视问题、不畏阻力、坚持改革的决心。)

  19.一寸高,强调小草的矮小柔弱;一米厚,突出白雪的厚实强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形象地写出春天与冬天的酷烈较量,鲜明有力地体现了春天不畏阻力、厉行改革的精神。(“一寸高”的小草与“一米厚”的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矮小柔弱,后者厚实强大,前者代表春天,后者代表酷烈的冬天,通过“打败”二字不难看出春天不畏阻力、坚持改革到底的精神。)

  20.(1)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思想意识;(2)具有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3)具有不怕困难、坚持改革的决心;(4)具有坚信改革成功的乐观精神;(5)具有朴实无华、默默工作的品格;(6)具有不贪功劳、功成即身退的豁达胸怀。[仔细审题,本题针对全文设题,而且需要分条概括答案。先带着“改革家”的标准去衡量每一段落表述的内容,会在第⑤段“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中提炼出答案(1)(5);从第⑦段“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中提炼出答案(2);从第⑧段“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象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中提炼出答案(3)(4);从第⑨段“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中提炼出答案(6)。]

  21.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本文的题目“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即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都是围绕题目展开论述的。这一论点又在第①段中得到重申:“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回答时,写出其中一个即可。)

  22.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沉得住气 镇定从容)(第②段中,作者列举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的事例,论证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谢安因为有“静气”,也就拥有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面对敌方的百万虎狼之师,他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也正因谢安“能沉得住气”,收到前线传来的捷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旁边的人忍不住询问时,他才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回答时,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3.(一)举例论证 (二)道理论证 (三)比喻论证[(一)句列举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例子,证明培养“静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艰辛的历练和积累。(二)句引用林语堂先生满含道理的话语,证明培养“静气”需要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三)句把“有静气的人”比作“巍峨的大山”,形象生动地证明了“静气”对人“行于世间”的重要性。]

  24.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成大事者必有静气”,而对于如何培养一个人的“静气”,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进行了论述,这三段的段首句就是每段的中心句,段中其他句子都是围绕中心句展开论述的,这些段首中心句从不同的角度直接点明了一个人“养静气”的方法。回答时要抓住“首先”“其次”“还要”等关键词来分析、筛选。)

  25.写作指导:这是一道话题作文。要写好此篇作文,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紧扣题旨在内容上创新。

  同题作文,谁的内容新颖,谁的文章就能脱颖而出。不少同学面对“心灵鸡汤”这个话题,思路总是局限在自我身上,不是写自己学习上的成功,便是写自己生活上的挫折,让人有千人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如果我们在内容上另辟蹊径,必定会别开生面。比如,我们可以写乞丐的自尊心、华侨的爱国心等。

  (2)紧扣题旨在角度上创新。

  大部分同学写“心灵鸡汤”这个话题时,往往不是写对老师的感谢,便是写与父母的沟通,写作角度大同小异。其实,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当大部分同学从正面取材时,我们若能从反面切入,不仅内容会新意顿生,而且主题也会显得极为新颖。如同样写感激老师,你可以从无声的埋怨写起;同样写感激父母,你可以从痛苦的泪水切入;同样写感激自然,你可以从漠视自然下笔。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往往能设置悬念,写出来的情节也会波澜起伏,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例文:

  紫藤和残墙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与四周林木郁郁葱葱、野花竞放的环境显得极不协调,但它仍然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

  春日里,幼小的紫藤芽从残墙脚下悄悄探出脑袋,揉了揉蒙眬的睡眼,争先恐后地沿着残墙拼命攀登,终于爬上了残墙的顶端,它们欢笑着到处开放,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远远望去,满眼浅紫像一条紫色的瀑布从上流下。这时,紫藤成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

  偶尔一个过路人经过此处,惊讶地看着这墙紫藤,啧啧地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说完,却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破了!”骄傲的紫藤听了路人的话,高挂在云霄的心突然坠入了幽暗的谷底。紫藤认真地俯视着身下的邻居,果真又老又丑,与自己那美丽的身姿实在是相差甚远。紫藤急了,为自己美丽的身姿遭到玷污而呜呜哭泣。这处娇艳的风景已黯然失色。

  伤心的紫藤松开了原本紧紧抓住残墙的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憧憬着远处那美好的风景……

  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铺天盖地,毫不留情。清晨,万物从担心恐惧中睁开了眼,却见那墙紫藤已不复存在。它躺在墙边的泥中,片片花瓣凋落在雨水中。昔日的繁华已逝,昔日的荣耀不再,只留下一片狼藉诉说着命运的不公。

  可怜的紫藤花,如果能用一颗谦虚的心面对一切,如果能牢牢抓住自己的邻居——那堵残墙,或许能够在相互扶持中战胜暴风雨的摧残,或许能够在风雨过后的晴日里一展昔日那美丽的容颜。而今它只有静静等待枯萎命运的降临了。

  点评:文章娓娓叙事,不动声色;议论精彩,详略得当;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将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听信他人,不加分析,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最终只会酿成悲剧。

  看了“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期末试题”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带答案

2.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4.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5.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带答案2017

284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