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地理 >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

  整理复习是学生在考试前必做的学习任务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一)

  1.能源分类

  ⑴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 非可再生 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 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 大秦线 、 神黄线 、 焦日线 。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 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 发展炼焦业 。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 、

  煤铁钢 、 煤焦化 。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 洁净煤 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发展;②大力发展 农业 、轻纺工业、 高技术产业 和旅游业。

  ⑶ “三废”的治理:①废渣: 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 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 沉淀净化 。

  6.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 。

  ⑵河流概况:密西西比河的 二级 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开发注意:①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②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③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

  ⑷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对较少;③水系: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④矿产: 煤铁铜 等丰富。

  7.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⑴ 18世纪下半叶 :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⑵19世纪后期 :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⑶ 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8.流域的综合开发

  ⑴开发的核心:河流的 梯级开发 。

  ⑵开发项目: 防洪 、航运、 发电 、 旅游 、 供水 、 养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⑷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 水电 和 核电 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 炼铝、 化学 等 高耗能 工业的发展。

  9、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方面: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

  ◆人文方面: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

  如:上中游河道特征——河谷狭窄,比降较大,多急流,水力资源丰富

  下游河道特征——河谷较开阔,通航便利

  10、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资源开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

  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

  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

  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

  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

  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

  矿产资源开发:

  ①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

  ②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③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二)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 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

  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 农业;

  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

  ②主要农作物:小麦 、玉米 、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

  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 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 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 机械化程度 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 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 商品粮豆等的生产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 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 生态农业和 舍饲 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 集约化草食性 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 : 森林资源保育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 原料及产品加工 并举的转变。

  5.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

  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 改革开放 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6.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⑴工业化的推进:

  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7.问题与对策

  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 产业基础、 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 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 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 深圳、 香港 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8.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

  ① 区域分布不均匀;

  ②自然资源一般 不具流动性 。

  ⑵经济原因: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区域资源供求不匹配。

  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资源为基础,以长江三角洲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建设从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输气管道。

  9.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⑴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对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对 短缺 ,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能源资源 蕴藏丰富 ,需求量 小 ,能源优势难以发挥。

  ⑵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 煤为主,易引发 酸雨 等环境问题;

  ②北煤南运对我国 南北向铁路运输 带来很大压力。

  ⑶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①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②四大气区是新疆(塔里木、准噶尔)、青海(柴达木)、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

  ③ 东部油气开发已到中后期,西部是 战略接替区 ,发展战略是 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

  10.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对中西部经济发展(输出地)的影响:

  ① 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②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对环境的压力 。

  ⑵对东部经济发展(输入地)的影响:

  ①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

  ②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能源结构;

  ③有利于净化大气环境

  ④ 促进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三)

  1、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③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策略: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③加强煤炭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①加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②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山西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工业三废的治理。

  6、流域:又称供水区,是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

  7、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分水界)。

  8、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9、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一般发展中国家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10、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

  ④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高二地理必修三复习资料(四)

  1.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相关案例:

  (1)二战后,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其主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

  (2)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南部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因为东北部地区的环境、资源问题。该产业转移有利于东北部地区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它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和经济衰退。

  (3)近年,台湾大量机电、IT企业向大陆转移,其主要因素是寻找新的市场。

  (4)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其主要因素是为了实现区域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当然其中也有山区和两翼地区的比较区位优势)。

  3.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

  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5.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6.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

  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7.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8.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背景: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另一方面,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因此,为了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结论: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和供需矛盾是导致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原因。

  9.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方案:主要是工程建设方面的相关问题,如各种工程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区域地理考查相关内容,影响工程建设的区位因素等。这一部分内容一般不属课标要求考查的重点。

  10.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标要求的核心问题,侧重考查学生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总体来说,资源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结合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特征,从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对资源输出地和资源输入地产生的积极和不利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输出地和输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对资源调配所涉及的有关区域(工程建设沿线地区)的影响,如西气东输工程沿途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对于沿线地区同样可以起到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加就业机会、解决沿线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等积极影响,工程建设也可能产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相关负面影响。又如,北煤南运对于沿线地区会加大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压力、运输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归纳: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结合世界、中国各类能源、资源分布图,要求学生关注各类能源、资源的分布、运输线路、沿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特征,其中重点是该类资源的特征、分布;输出、输入、沿线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线路的走向及影响选线的主要因素;沿线地区该种资源的补给需求状况;调配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97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