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考试是检测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多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狂澜  应酬   愚拙   雷霆万均

  B.暄嚣  浩瀚   慰藉   变换多端

  C.技巧  渲泄   遮敝   漠不关心

  D.销魂  吝啬   荫庇   曲尽其妙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抑或是那种一线如流,曲折宛转,优美地飘忽着__________着的烟霞,可以裁做月里嫦娥的披肩?

  (2)她自始就在思索而且__________在沉思,并不照人类的想法而照自然的想法。

  (3)但闻得那满池的荷叶荷花,微风吹来,__________清香,__________浓烈的馨香,是以更觉神往。

  A.变换 时时刻刻不 不是 却是

  B.变幻 无时不 不是 却是

  C.变幻 无时不 不仅是 而且是

  D.变换 时时刻刻不 不仅是 而且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老同学见了面,个个都很开心,大家不拘一格,那场面可真热闹。

  B.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D.所有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事实,歹徒想抵赖是徒劳的。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孔子一生积极求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奋斗一生的他是他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B.今年恰逢中国话剧百年华诞,青年湖公园将开展话剧“五个一”,一期工程4月竣工。

  C.作为现代人,财富更深层的意义,并非指你赚钱的多寡,而是指你生活品质的优劣。

  D.面对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身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劝阻同学们不要沉迷网吧。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开班会时,班主任正式向全班同学宣布:学校这次征文比赛确定了两个主题:一是支持奥运,二是抗震救灾。

  B.小王的手机响了两下,是小丁发来的短信,邀他一起去逛江滩。他立即回复“现在没空,明天下午再说。”

  C.小雨突发奇想地说:“今天阳光灿烂,我上你家看看好吗?”博文打趣地说:“去我家?去我家干嘛,扶贫吗,哈哈。”

  D.她写博客是给自己解闷。“明天就能见到妈妈了,要是爸爸一起来多好啊!我……”她一阵心酸,写不下去了。

  7.文学常识填空。

  (1)《荷塘月色》的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本文的文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还曾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2)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囚绿记》的作者__________是我国现代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散文集

  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叶子和花仿佛是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C.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给秋霜燃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的杜鹃了。

  D.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

  10.简析下面语段中加点词句所蕴含的情感。

  (1)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

  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证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粘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 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壮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 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过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1.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晋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尓一瞬,稍纵即逝。

  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年8月号,有删改)

  1.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二者有何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银杏树以其在时空中的伟大,谱写了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我”从第一次见到它开始,就一直感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

  B.文章提到古人嘲笑“朝菌”“蟪蛄”生命的话,目的是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花小草的伟大。

  C.“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其中的“美”,不仅指小花的外观,也指它们的精神。

  D.本文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用生活中的三个场景,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日香山

  梁 衡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们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

  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取材于散文集《觅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2段写到香山春、夏、秋三季的繁花、浓荫、红叶,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季香山“清净”的强烈喜爱。

  B.文章第3段写到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文章第5段“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如诗如画的美丽。

  D.冬日的香山,舍掉了春天的妩媚,夏天的丰腴,秋天的绰约,因为香山需要的只是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这些热闹与繁华。

  E.为突出冬日香山的特点,作者在文中多次把它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景象进行对比,写出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2.联系全文,写出文章第1段“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一句的含义和作用。

  3.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1)文章第3段所讲的“重负”指的是什么?

  (2)文章第5段作者讲“冬天来时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请依据文章说明“骨气”的内涵。

  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束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的作用。

  (一)请将下面的译文改写成三个短句

  传统的现代派绘画——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抽象艺术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校运动会入场式上,各班方队经过主席台时都有相应的解说词,请为你班方队撰写一段解说词。

  要求: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及其相关的信息,不超过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一位古人,看到庭院内越来越多的短墙,不禁伤感:“墙往往而是,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大家庭就这么散了。”

  一位诗人,面对一座断壁说:“你的一生,接受了那么多单梯的凭靠;现在你快倒了,你想过那些靠着你的梯子吗?”

  一个囚徒,望着监狱的高墙,泪流满面:“这墙让我失去了自由,此地决不可再来。”

  一名学子,望着清华大学的围墙感动不已:“尽管很多东西都在改变,但这墙没有变,一百年来它挡住了太多的喧嚣,将我们包裹其中,给我们一种可贵的安全。”

  ……

  墙,普通又不普通。我们的身体、思想、情感,无不与一面墙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请围绕“墙”这一意象,展开合理联想,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鼓励有创意的思想;

  (2)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3)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A

  2.D

  解析:A.均—钧;B.暄—喧,换—幻;C.敝—蔽。

  3.B

  解析: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一种;变幻,不规则地改变。第一题中与“烟霞”相对应的,应是变幻更合适,可排除A、D。再看第3题,“清香”与“浓烈”不能同时存在,因此选B是正确的。

  4.C

  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语义、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理解。“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付之一笑”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涸辙之鲋”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5.C

  6.D

  7.(1)朱自清 佩弦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背影》 《春》

  (2)散文家 小说家 《沉沦》 《迟桂花》(其他亦可)

  (3)陆蠡 散文家 翻译家 《海星》

  8.(1)即“一叶知秋”,意思是看到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后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会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2)指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韵律,此处用作动词,指推敲字的韵律。

  9.B

  解析:B项是通感,与例句同;其余几项是单纯的比喻。

  10.(1)流露出作者暂得宁静的喜悦之情。(结合上下文分析:他要无牵无挂地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瞬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恰恰此时作者已感受到独处的妙处。)

  (2)《西洲曲》里描写江南采莲的嬉游情景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安宁快乐生活的向往。(将课文相关内容和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起来分析。)

  二、阅读鉴赏

  (一)1.B

  解析:A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第二句话,原文的意思是说“因为高分子材料具有能自动伸缩和弯曲的特点”才可以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而选项表述为“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前后关系颠倒了。B项内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后半部分“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这句中“电流强弱“和选项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改变它的伸缩性”和选项中“发生变化”表意一致,据此可知B项的理解正确。C项,据原文第三段第三、四句话推知,人造肌肉之所以有巨大能量是因为“有可以活动的关联处”“四肢更加发达”,即灵活自如的活动时人造肌肉巨大能量的来源,选项中表述为“伸缩动作”与原文不符。D项,据原文第三段第二句话中“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10倍”推知选项中前半句正确;据原文第三段第一句话推知“人造肌肉具备了人体肌肉的功能”而没有说“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性能好”,因而选项中的后半句表述错误。

  2.C

  解析:A项,据原文第二段末句推知,“产生电”的前提是“改变复合体的形状”,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自动伸缩和弯曲”。B项,“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范围过大,文中举了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在军事、医疗方面的作用,但不能理解为“各个领域”。C项,可据原文第三段第四句话推断选项正确。D项,原文第四段第一句话中的“正在”,第五段第一句话中的“还可以用来”表明类人机器人的很多用途还在研发中,而选项中说“完成了”属于“已经完成”,显然和原文意思不符。

  3.D

  解析:据原文第五段第二句话中“‘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可推断出,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不可能永不停息地游动,因为它的“耐力”有限,而D项中说“持续不断地游动”,显然是错误的。

  (二)1.美丽/纤弱 稚嫩/顽强 不怕困难/充满活力

  2.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语言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二是在表意上的分析。”

  3.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命的奇观,都是生命力量的展示。

  4.A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B项错在“以人的浅薄自大来衬托小草的伟大”。文章用“朝菌”和“蟪蛄”目的就是强调“生命是短暂的”,结合第3段来判断。D项错在“从三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文章第2、6、8段虽然描写了三个生活场景,但是第6、8段都是写小花,展示小花的生命风采,第2段展示银杏树的生命风采,再结合文末三段可知,作者从两个角度说明生命的力量。

  (三)1.BE

  解析:A项,“淡漠甚至厌恶”在文中无据,作者写另外三季主要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冬;C项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D项作者礼赞的是香山冬日不为人知的一面,但对香山其余三季人们所熟悉的热闹与繁华并未否定。

  2.表现了作者在冬日意外发现香山另一面性格的惊喜。引领出作者对冬日香山极其惊喜的“意外”“发现”(或“香山另一面”)的叙述和思考。

  3.(1)指的是“满世界攀附于山的花叶”(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 和“满世界没完没了的游客”(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

  (2)香山万物凋零却依然伟岸,呈现出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万物凋零依然伟岸”;“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4.这句话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一面后发出的由衷感叹,再度点明了冬日香山清净、有骨气的本质,与前文呼应,使读者对冬日香山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一)1.传统的现代派绘画是抽象艺术。

  2.它是由毕加索、康定斯基、马蒂斯以不同方式发展起来的。

  3.它是以高度发达的审视技能以及对其他绘画和艺术史的熟谙程度为先决条件的。

  (二)略。

  四、作文

  略。
看过"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2默写测试题

2.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一单元巩固练习题及答案

3.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题

4.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133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