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题(含答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题(含答案)

  考试是检测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孰能生巧,考前一定要多做多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按次序)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东方既白(已经)

  B.少长咸集(都)  下江陵(攻占)  正襟危坐(端正)

  C.向之所欣(向来)  火尚足以明(明亮)  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D.终期于尽(时期)  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则其至又加少矣(增添)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全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所以兴怀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放浪形骸之外 遗世独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感慨系之 盈虚者如彼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俯仰一世 扣舷独啸   杯盘狼籍

  4.下列句中的“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悟言一室之内 B.一觞一咏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俯仰一世

  5.下列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举酒属客   七月既望

  B.悟言一室之内    冯虚御风   杯盘狼籍

  C.齐彭殇为妄作    山川相缪   相与枕藉

  D.未尝不临文嗟悼   其下平旷   盖音谬也

  6.下列词语中加点词全都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有泉侧出     一觞一咏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不随以止也   茂林修竹   而记游者甚众

  C.有穴窈然     卒葬之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齐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7.下列句中的“其”的用法和意义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其下平旷

  A.既其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其如土石何  方其破荆州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C.其进愈难 其孰能讥之乎   其见愈奇

  D.其文漫灭  然视其左右  问其深

  8.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吾欲之南海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   悟言一室之内

  B.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足以极视听之娱

  C.不能喻之于怀   感慨系之矣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D.及其所之既倦   之次所旁丛祠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9.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于是余有叹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以:引以为流觞曲水  足以极视听之娱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A.三个“焉”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三个“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也都相同

  B.三个“焉”字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三个“以”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C.三个“焉”字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三个“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也都不相同

  D.三个“焉”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三个“以”字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

  10.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全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

  A.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相与枕藉乎舟中

  B.何为其然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死生亦大矣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有碑仆道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兰亭集序 (节选)

  王羲之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因寄所托:_________  喻之于怀:_________  趣舍万殊:_________

  群贤毕至:_________  终期于尽:_________  后之视今:_________

  所以兴怀:_________  人之相与:_________  亦将有感于斯文: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修”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茂林修竹

  A.修禊事也 B.乃重修岳阳楼

  C.况修短随化 D.邹忌修八尺有余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句式属于( )

  A.定语后置句 B.状语后置句

  C.判断句 D.非特殊句式

  4.简答题。

  (1)语段a中概括了哪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作者的看法如何?

  。

  (2)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死观?语段b中有一句话表明了这种生死观,找出这句话。

  。

  (3)在本文的开头,作者先概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说“信可乐也”,而在语段a中又说“岂不痛哉”,为什么?

  5.翻译下列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赤壁赋 (节选)

  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各句中“卒”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卒莫消长 B.卒起不意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卒惶急无以击轲

  E.而卒葬之

  2.下列各句中“适”的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始适还家门 B.适得府君书

  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处分适兄意

  E.少无适俗韵

  3.对“文赋”的文体特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体物写志 B.善于铺陈描写

  C.语言骈俪藻饰 D.尤长于说理

  4.简答题。

  (1)这篇文章借主客问答式来说理,节选的语段是苏子针对客人的“三悲”来宽慰客人的,请问客人有哪三悲?

  (2)节选的语段中,苏子运用了哪种说理方法?

  (3)苏子是从哪两个角度,分别针对什么问题来说理的?

  (4)你怎样评价苏子的人生观?

  5.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三)阅读下面三篇序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a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著后。后之好事者,其览之哉。(选自石崇《金谷诗序》,有删改。)

  b辛 酉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陶渊明《游斜川诗序》)

  c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②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③。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④。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注:①逆旅:客舍。②大块:大自然。③惠连:南朝谢惠连,与族兄谢灵运并称“大小谢”。④康乐:即谢灵运。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齐备) ②道路并作(写作) ③以叙中怀(内心情怀) ④又写诗著后(显著) ⑤鲂鲤跃鳞于将夕(跃起露出鳞片) ⑥各疏年纪乡里(分条陈述) ⑦良有以也(诚、确实) ⑧序天伦之乐事(排列) ⑨群季俊秀(即群弟) ⑩何伸雅怀(抒发)

  A.②④⑧ B.①③⑥ C.⑤⑦⑩ D.④⑦⑨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的一项是( )

  大块假我以文章

  良有以也

  其览之哉

  以记其时日

  A. B.

  如今人方为刀俎

  皆为惠连

  或登高临下

  或不能者

  C. D.

  3.不属于省略介词“于”的句子是( )

  A.昼夜游宴 B.合载车中

  C.独秀中皋 D.独惭康乐

  4.找出《金谷诗序》《游斜川诗序》中与《兰亭集序》“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同义的语句。

  A.《金谷诗序》: 。

  B.《游斜川诗序》: 。

  5.翻译下列句子。

  (1)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2)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6.对上面三段文字的比较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金谷诗序》到《兰亭集序》《游斜川诗序》,处处可见对时光易逝的敏感、对人世无常的哀伤、对生命短暂的无奈,韶光易逝,岁月难留。不难看出,感时伤怀在魏晋文学表达中已占了相当大的分量。

  B.石崇、王羲之、陶潜文中所以列出同游者的诗作及年里、名号,为的是留记当日那一段欢悦时光,据以抵免凋落遂往的悲慨。重在抓住今朝、是日之“乐”,而有意忽忘明日甚或一世、千载之“忧”。

  C.写阳春,而称“召我以烟景”;叙大块,而曰“假我以文章”,用夸张手法,拉近物我,融和天人。“开琼筵以坐花”,扣紧题目“桃”字;“飞羽觞而醉月”,又切中题目“宴”字。

  D.与同类作品相比,《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确实是别开生面。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即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表现一种旷达的情怀。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一)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作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二)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

  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们能够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

  请以“一次令人难忘的出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展现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B

  解析:A.次(旁边);C.向(过去),明(照明,这里用作动词);D.期(至、及),加(更加)。

  3.A

  解析:所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表原因的虚词。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不平凡,不同寻常。十一:今义,数词,表数字;古义,十分之一。

  4.A

  解析:B.一些(量词);C.把……看做一样,把……看做相等,都作动词用;D.一生。

  5.B

  解析:“悟”通“晤”,面对面;“冯”通“凭”,乘;“籍”通“藉”,凌乱。

  6.B

  解析:B.止:停止:茂:茂密;众:多;A.侧:从旁也,名词作状语。觞:喝酒,名词作动词。名:命名,称,名词作动词;C.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D .齐:把……看作相等,形容词作动词。

  7.D

  解析:“其下平旷”中“其”为代词,代华山洞。

  8.D

  解析:吾欲之南海,“之”动词。D项“之”都是动词,意义:去,到。

  9.C

  10.C

  二、阅读鉴赏

  (一)1.因:随着;喻:明白;趣:趋向,取向;毕:全;期:至,及;视:看待;所以:表原因;相与:互相交往;斯文:这些诗文。

  2.D

  解析:D.修:长、高;A.修:做;B.修:修建;C.修:(寿命)长。

  3.A

  4.(1)清谈和放纵(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作者认为这两种生活态度都不可取,“死生亦大矣”,生和死都是大事,人生短暂,因空谈或放纵而浪费生命令人痛心。

  (2)作者认为生和死不能等同看待,有生之年要做实事,不能空谈放纵浪费生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因为聚会的人物都是名士,聚会的地点风景优美,聚会的活动高雅有趣,而且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可以自由地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所以确实是快乐。

  因为人是物非尚且会引发人们的感慨,何况物是人非,寿命终结,更令人伤痛。而人生如此短暂,却一味地消耗在无用的空谈和有害身心的放纵行为上,白白浪费生命,这更是令人痛心。表达了作者对清谈和放纵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否定。

  5.(1)抬头观览浩大的宇宙,低头细察众多的物类,纵目远眺,胸襟大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实在令人快乐。

  (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不真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

  (二)1.BD

  解析:BD项中“卒”通“猝”,突然;A.到底;C.士兵;E.死。

  2.DE

  解析:DE项中“适”为“适应”“适于”的意思;A.嫁人;B.刚刚;C.用,享有。

  3.A

  4.(1)因古今历史对比而生悲,因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对比而生悲,因理想和现实矛盾对比而生悲。

  (2)比喻说理的方法。苏子用水与月来打比方,阐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从“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和“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理的。前者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问题说理,得出“何羡”的结论;后者针对客人“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问题说理,得出“共适”的结论。

  (4)苏子被贬谪后内心一度苦闷,可是最终通过感悟自然而感悟人生,具有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5.(1)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始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2)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三) 1.A

  解析:②创作;④记录;⑧叙说,叙述。

  2.C

  解析: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3.A

  4. A.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B.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5.(1)有时登高俯临山下,有时依次坐在水边。

  (2)大家吟咏诗篇,唯独我不能和谢灵运相比而感到惭愧。幽美的景色还没欣赏完,高谈阔论也变成了清雅的谈心。

  6.C

  三、语言运用与表达

  (一)1.将“两位”删去,或改为“二人”“两人”“两个”。

  2.“他”改为“杨先生”。

  3.“拜读”改为“看”。

  4.“大作”改为“作品”。

  (二)示例:要不要灾难 对待灾难的态度

  四、作文

  略。
看过"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复习检测题(含答案) "的还看了:

1.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题

2.高中语文必修2默写测试题

3.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4.高中语文必修五复习检测试卷及答案

133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