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

时间: 舒雯911 分享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

  高考语文很多同学都想考高分,只有掌握好好语文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的好成绩,为了帮助大家巩固学习的知识,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闺塾同步练习

  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素妆才罢()(2)这经文偌多()

  (3)诗三百() (4)模字()

  (5)春香还劳把笔()(6)女弟子则争先不求闻达()

  2.熟读课文,写出下列句子的出处。

  (1)《诗经》最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姜嫄产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咏鸡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燕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思汉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宜室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知足而为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桃李门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完成下列填空。

  (1)汤显祖,()代()家。字义仍,号(),又号若士,别署(),江西临川人。

  (2)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叫(《》),和《邯郸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叫()。

  (3)《牡丹亭》一共()出,写杜丽娘与()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整个剧本流露出()的思想倾向和()的艺术手法。(4)解释《诗经》的著作先秦一共有四部:战国时代毛亨和鲁人()、齐人()、燕人韩婴都传《诗》。惟有《毛诗》独存。

  (5)《诗经》,本名(),因汉朝列为儒家经典,故名。共305篇,因而又叫做();因战国毛亨为其作传且惟一流传,所以又用()代称;后又因为韩愈《进学解》说“《诗》正而葩”,故又用()作代称。

  综合练习

  戏曲主要通过宾白和曲词来塑造人物形象,结合宾白、曲词,理解其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上的作用。试对下列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对春香的人物分析:

  1.春香的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①渲染气氛②过渡情节③突出主题④侧面烘托⑤刻画自身形象,请从以下的曲文中找出各起了什么作用。

  A.(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 ()

  B.(贴)先生少怪! ()

  C.(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

  D.(贴)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E.(贴背介)好个标老儿!待换去。 ()

  F.(贴笑介)溺尿去来。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

  G.(贴)荆条要做甚么? ()

  H.(贴)景致么,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名花异草,委实华丽。()

  2.对春香人物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香作为杜丽娘的贴身丫环,是最了解杜丽娘的人物,因此在情节中春香的许多想法和说法不仅是她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是杜丽娘的感受。

  B.这一出里可以看出,丫环春香个性鲜明,她直率地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直接向传统的经解挑战,故意问君子为什么要求淑女。

  C.当春香借出恭之际溜到花园去玩时,陈最良大怒,准备荆条责罚,而春香却莫名其妙,说“荆条要做甚么?”,可见其贪玩成性、冥顽不化。

  D.当春香被杜丽娘责罚时,仍然不服,加以还嘴,但当杜丽娘以夫人家法相威胁时,马上说“再不敢了”,显得非常的纯真可爱。

  3.试把本剧中“春香”形象与《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加以对比,有什么异同点。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陈最良的人物分析:

  4.阅读〔掉角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曲词是陈最良在依注解书,内容多为牵强附会之说,集中体现了陈最良作为道学家的僵化思想。

  B.陈最良的依注解书,可以看出他对《诗经》的知识广博,见解深刻,作者用这首曲词集中塑造出了一代硕儒的形象。

  C.陈最良在论述《诗经》诸篇时,虽然举例繁多,但其根本用意,都落在“有风有化,宜室宜家”这八个字上。

  D.从这首曲词可以看出,陈最良处处以封建道德的规范来约束杜丽娘,他是作为杜丽娘的对立面出现的。

  5.细读全折戏,判断以下对陈最良这个人物的分析是否正确。

  A.从陈最良一上场所咏之诗句可以看出,他这个人刻板守旧,了无情趣。 ( )B.当杜丽娘要为师母做鞋祝寿请样儿时,陈最良却让她“做只‘不知足而为履’”,透露出十足的书呆子气。 ( )

  C.陈最良食古不化,是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如“咱和公相陪话去合”,又透露出圆滑世故的一面。 ( )

  对杜丽娘的人物分析:

  6.比较下面的台词,看看杜丽娘与春香人物性格有什么异同之处?

  (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

  (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旦)这经文偌多?(贴)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

  (旦)是卫夫人传下“美女簪花”之格。(贴)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旦)还早哩!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对杜丽娘这个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杜丽娘作为官宦小姐,充满了娇生惯养之气,让师傅陈最良焦急等待,用他的话来说,“却也娇养的凶”。

  B.杜丽娘表面上不敢顶撞老师,且帮老师责罚春香,实际上她也对老师的“依注解书”不满,也向往花园的春光明媚。

  C.杜丽娘面对老师的严厉指责,不敢越雷池半步,并依照老师的意思,严厉地责罚春香私自到花园游逛的行为,可见杜丽娘对老师所教的道理的信服和对老师的尊敬。

  D.杜丽娘自己也向往花园的明媚春光,也对老师的刻板反感,但却当着老师的面又完全不敢言语,可见性格的两面性。

  拓展练习

  读下面两首曲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对这首元曲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那堪”,表面上写女子不忍相对遥山远水,实际写女子不堪思念之苦。

  B.“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女子面对桃花,自伤红颜薄命,不禁面红耳赤。

  C.“掩重门暮雨纷纷”,写女子试图与外界隔绝时,黄昏的点点雨声又送来了凄清。

  D.“断肠人忆断肠人”,写出了主人公的一片痴情,因为她经历了相思的痛苦,也相信心上人心有同感。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由室外写到室内,由景物写到人物,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B.此曲深得照应之妙,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既照应了前面的“又”字,又照应了“自别后”三字。

  C.“触景生情”是全篇的灵魂,作者主要通过景物描写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D.在语言上,本篇的叠字运用得非常出色,突出了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情怀。

  〔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叹世

  张养浩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军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乾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3.对这首小令文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分别写出做官时和为民时的矛盾心理,做官时想过“无官一身轻”的闲适生活,做了百姓,又想当官。

  B.“那一个不遇灾难”是总领后文的概括句,它以问句形式强调,肯定了自己的观点:切不可做官。

  C.四个事例分别说的是自沉汩罗的屈原、头悬国门的伍子胥、自刎乌江的项羽、腰斩咸阳的李斯,这四个历史人物,有文有武,很具说服力。

  D.最后一句是告诫人们,也是告诫自己:还是学习东晋隐居南山的陶渊明,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吧。

  4.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曲子以吐露矛盾心情始,以心情豁然开朗止,结构严谨,不蔓不枝。

  B.这首曲子在结尾引用“五柳先生”的典故与前面四个典故对比,进一步表明了作者的志向。

  C.本曲运用的四个对偶句流畅而又有变化,头两句用人名对,后两句用地名对,还加进嵌字。

  D.“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与“那一个不遇灾难”形成对比,强调了“切不可为官”的观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同步练习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同步练习及解析

2.粤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单元练习题及解析

3.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及答案

4.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5.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6.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目录

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同步练习及解析

1989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