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4)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4)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从这里开始,写祥林嫂在鲁镇人心目中境遇的改变。]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悲伤的故事,说明她无法从失子的悲痛中解脱。]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女人“特意”寻来,并不是真心同情她,而是为了猎奇,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猎奇之后 “满足的去了”,通过鉴赏他人的痛苦来填补自己精神的空虚——鲁迅为我们写出了一群愚昧的国民。]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道:“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这几段文字写祥林嫂在鲁镇众人心目中境遇的改变。

  鲁镇的人们和鲁四老爷一样,同样厌弃“伤风败俗”的祥林嫂,她的痛苦悲伤不仅不能获得人们的同情,反而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鉴赏取笑的材料,鲁镇的人们专门往她的伤口洒盐。而对于这一切,祥林嫂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以只是“怔怔地站着”、“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祥林嫂就是这么的愚昧和麻木,可正是这种“山里人”的愚昧和麻木,暂时地为她设置了一道“抵御”程朱理学思想的“精神防线”。

  这是小说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写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做工。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①,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①善女人:佛家语,指信佛的女人。)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①。(①拗他不过:无法改变他坚决的态度。拗,niù。)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①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①蹙缩:皱缩。蹙,cù。)[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柳妈丑陋的外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厌恶。]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①,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①强:jiànɡ,固执,不听劝告。)[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封建礼教“善”的虚伪暴露无遗。]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①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①阴司:迷信说法,指人死后的阴间。)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柳妈的话宣扬的是封建迷信的因果报应。因果报应论者胡乱编造什么“天讨有罪”、“天命有德”,今世受苦受罪,是因为前世罪孽深沉。今世修身做好人,可以求得来世幸福。这便是所谓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其实质就是要人做一个驯服的绵羊。因果报应源于佛教,因为它极富欺骗性,于是被封建统治者用来麻醉人民群众,朱元璋鼓吹“定业难逃矣,果报昭然矣”(《修教论》)。像祥林嫂这样死了两个丈夫,又死了儿子,剋夫又剋子,不洁又不吉,是前世的大恶人,“扫帚星”投胎。又由于再嫁“失节”,今世犯了弥天大罪,来世必得去阴间继续受苦。]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由山里人的愚昧设置起来的防线是非常脆弱的,柳妈寥寥数语,祥林嫂便精神崩溃。]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①,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①替身:旧时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到阴间还有鬼魂,人活着时有什么罪,可以用人或物代替赎罪,到了阴司就可以免受惩戒,这人或物就叫做替身。)[从柳妈的话看出,程朱理学和封建迷信的最大欺骗性就在于,它把你推进无底的痛苦深渊,又能给你指出一条出路和希望,为你提供一剂虚无的解脱痛苦的药方。它是一种精神的麻醉剂。几千年的麻木的中国国民就生活在自己编造的这种愚昧之中。]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一瞬间,祥林嫂发现自己不仅今世受苦受罪,就是死了也将置身在万丈深渊!从这个乌黑的眼圈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一夜的祥林嫂该是多么的痛苦,多么的恐惧!]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①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①庙祝:旧时庙宇中管理香火的人。)[柳妈告诉她,还有唯一的一线希望:只要有希望,她就去争取。于是,她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所有和全部所能。]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 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阿毛的故事对镇里人来说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味品。以往弱者的伤口上洒盐为乐事,这正是愚弱国民的特性。]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从这里又可以看出,祥林嫂的性格是多么倔强,多么坚强!她有着巨大的忍耐力,她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但是,很可惜,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愚昧的精神支柱。]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①,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①鹰洋:指墨西哥银元,币面铸有鹰的图案。鸦片战争后曾大量流入我国,曾与我国自铸的银元同在市场上流通。)[愚昧的可怜的祥林嫂真的以为她赎罪了,解脱了。]

  写柳妈的谈话和祥林嫂捐门槛,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残酷性和欺骗性,表现了祥林嫂的坚强和愚昧。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①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①炮烙:亦作炮格,相传为殷纣王时的一种酷刑。据《史记·殷本纪》裴骃集解引《列女传》:“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刑。”)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四婶的一声断喝,好似五雷轰顶,万箭穿心,祥林嫂顿时失魂落魄,呆若木鸡。]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①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①窈陷:深陷。这里是形容祥林嫂受打击极重,一夜之间消瘦了许多。窈,yǎo,幽深。)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①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①惴惴:zhuīzhuī,恐惧害怕。)[祥林嫂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害怕之中,变成了一个失却灵魂的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这是一个灵魂被吃掉的人在完全绝望中煎熬。]

  这里写祥林嫂捐门槛,为求取正常人的生存权拼尽了全力,但是封建礼教没有宽恕她,于是她陷入了完全的绝望之中,成了一个失丢了灵魂的人。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怜悧①起来的希望。(①怜悧:同“伶俐”。)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以上是小说故事的高潮,写祥林嫂和柳妈谈话,捐门槛赎罪无效,终于被鲁家赶出而沦为乞丐。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个句子由回想转入到现实,与前面由现实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我在蒙胧①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①蒙胧:现在写做“朦胧”。)[这一段描写与前文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郁闷闭塞的气氛,同时用联绵不断的爆竹声,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①,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①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意思是祝福的时候,天地间的众神享用了祭祀的酒肉和香火。歆,xīn,这里指神享用祭品。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醴,lǐ,甜酒。香烟,燃着的香所生的烟。)[这是描写我在祝福之夜得悉祥林嫂死去之后的感受,也是小说文眼所在。“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照应了“我”与鲁四老爷家短工的谈话。“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意谓是“祝福”让我知道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了,与前文“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前后呼应。这“醉醺醺”三个字,形象生动地勾勒了一群寄生虫、吸血鬼的形象。结句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它激起人们想一想:这些土偶木梗给鲁镇的人们、给祥林嫂带来了什么样的幸福?]

  这是小说的第三部分,故事的尾声,写“我”的感受。

  高二语文《祝福》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毛泽东主席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课文解读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必修三《蜀道难》课文解读

2.高二语文必修三《祝福》期末练习试题

246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