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政治 >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总复习资料(3)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

  1、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①.矛盾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②.矛盾观点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以上也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和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原因)

  2.矛盾分析法具体包括:①.一分为二的方法(两点论、两分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方法;④.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⑤.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无条件的,而统一是有条件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4.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也不能消灭,但可以解决,解决矛盾只是把矛盾的激化状态转化成缓和状态,并不是消灭矛盾。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但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还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7.认识事物的秩序: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

  8.事物的主次矛盾转化了,我们的工作中心、工作重点也随之转移。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不一定是根本性质,可以是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也随之改变了。

  9.明确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难点、易混点——切记!!!):

  (1)深刻理解含义:

  a.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多个矛盾的情况下,许多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不平衡,其中必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的。

  b.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在同一矛盾中,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b.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主流、方向、主体、性质、本质等。

  (3)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采取措施,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b.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功与过、长处和短处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与判断,强调对这个事物当前状况的认识、看法。

  ▲★.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1)、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

  (2)、联系的本质内容是矛盾。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具体分歧:①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宜不变”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对立。

  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 .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唯物论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高二哲学常识总复习资料(下册)

  (三)认 识 论(既唯物又辨证的认识论)

  (现象、本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

  ★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概括起来就是即实践和认识

  ▲1、发挥主观能动性(包括“认识”、“实践”、“精神状态”相互联系的三方面内容)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因素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主观因素包括:业已形成的观念(立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知识构成等)、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的程度等。

  2、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的对象、基本分类、根本任务和科学的认识方法)

  1)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科学理论是系统化、体系化的真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和综合密不可分。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核心是矛盾分析方法)

  ▲6)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7)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

  ▲8)认识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3、实践(认识的来源、动力、最终目的、检验标准)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关键要点★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受客观因素(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做到按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其次,发挥主观能动性,还要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总之,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必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也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辨证法。

  2、实践及其特征

  (1)实践的含义。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①实践的主体是客观的。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显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去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就是把原有的东西改造为新的东西,创造出新的东西。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①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可见,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②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的发展着,可见,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3)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是有联系的。①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②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点。二者是互相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③把两个特征对立起来必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和认识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3)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间接经验是从他人、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同时,不管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两者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是别人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皆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流”和“源”的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注意学习间接经验,又要注意学习直接经验;既要注意学习书本知识,又要注意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4.现象和本质

  (1)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区别是:现象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易逝的、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本质是现象中相对稳定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现象是外在的,人能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必须要经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它们的联系是:没有无本质的现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没有无现象的本质,任何本质都表现为现象。假象也是对本质的表现,但不是直接表现本质,甚至会歪曲本质、掩盖本质。

  5、认识的两次飞跃

  (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即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粗、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

  (2)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当认识回到实践后,认识的一个阶段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结束。只要客观事物的在不断的变化,只要人的实践在不断的进行发展,那么人的认识就要不断的深化、发展。

  (3)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这是因为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概括起来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6、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认识总是要发展的。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然向前推移。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7.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是真理的系统化。

  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能够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预见未来,帮助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其指导作用,也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科学的思维方法

  (1)在思维过程中要善于把分析和综合结合起来。

  分析是指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各个要素首先做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二者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综合。

  (2)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要把合理相象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

  二、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实践、群众观点)

1222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