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政治 > 高二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单元测试题(2)

高二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单元测试题(2)

时间: 慧珍791 分享

高二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单元测试题

  高二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单元测试题答案

  选择题:

  1-5 BACCB 6-10 BBCDC 11-15 DDBCD 16-20 DDCBA 21-25 DCBDC 26-27 BC

  非选择题:

  28、【解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设问指向,唯物主义认识论。《建议》的制定是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和新实际的重点决定,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建议》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现代化建设,可见认识的反作用。《建议》的制定凸显了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凸显了追求真理的过程。

  【答案】(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议》是在新形势下研究新变化新特点的情况下制定的。(5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的发展,《建议》的制定指导了经济建设的实践。(6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上升性。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逐步深化和发展的。(5分)

  29、【解析】 本题集中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非常简单直白,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做好观点与材料的衔接。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点评】 近两年高考中,认识论主要考查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立足认识论,回答认识发展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三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四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0. (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2分) 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1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2分)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1分)③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经过了四个阶段说明了这一点。(2分)

  (2)①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蕴涵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哲学道理。(4分)②“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蕴涵着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起指导作用。(4分)

  31(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 ,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 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材料三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可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自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3)结合材料三,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9分)

  (3)①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分)②随着人们对气候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各国已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③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 过程,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3分)

  探究三: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3)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3)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3.(2010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期末教学目标检测)(9分)万卡特拉曼一莱马克里斯南、托马斯一施泰茨和阿达一尤纳斯三位科学家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核糖体在细胞中的工作,是根据DNA所含有的各种指令,合成不同的蛋白质。如果细菌的核糖体功能得到抑制,那么细茵就无法存活。在医学上,目前许多抗生素通过阻滞细菌核糖体的功能而治愈多种疾病,但出现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进一步了解核糖体,有助于研制出疗效更好的抗生素。

  3名获奖者通过独立的研究和科学实验,使用了X射线结晶学的方法得到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在原子水平上分析了由几十万个原子构成的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扫清了目前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并弄清了一些细菌的抗药机制。如今已被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了挽救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也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过程。

  3.(9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科学实验,获得了核糖体的三维结构,绘制出3D模型。(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新问题,通过科学实验,在原子水平上了解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扫清了抗生素研究中的许多障碍。(3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通过科学实验,开发出新的抗生素,帮助挽救了生命及减少人类的痛苦。(2分)

  ④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研究成果应用于开发新的抗生素,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新工具。(2分)

  16. (改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材料二 2010年10月25日,国务院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近期经济工作时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房子越建越多,价格却越来越贵”。这种奇怪的现象引起了某校高二(5)班学生的普遍关注。为了解开谜团,该班同学自觉成立一个调查小组,他们深入社区、房地产交易市场、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研究、讨论,最后以班级的名义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建议书上的很多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2)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谈谈你如何理解该班同学的做法。(14分)

  16.【解析】设问一:主要考查学生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真理的含义与特点。其次阐明实践的特点。最后指明应该怎样去做。设问二:此题主要考查对唯物论的认识。 该班学生成立调查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这一活动属于实践活动,所以首先应该立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分析。建议书的形成是经过反复调查的结果,凸显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1)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3分)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3分)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3分)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1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该班同学经过认真地调查后,获得了正确的认识。(7分)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该班同学对调查材料进行反复研究、讨论,最后形成定论,充分说明这个道理。(7分)

  6.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党在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题上不断探索、深化和完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五大和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十四大明确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形成了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初步认识。(4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从十四大到十七大,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完善。(4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就是一个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4分)

  42.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3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在一次次与时俱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探寻出了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造就了中华大地30年的辉煌巨变:从计划到市场,让中国人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契约到身份,让每个公民找到自由与尊严;从人治到法治,让法律保障我们的公平正义;从权力到权利,让公民享有更多的民主管理权。30年来,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高速递增,现已位列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局面,改革开放还需要继续向纵深推进,还需要继续闯大关。

  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10分)

  4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形成的决策和理论,始终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3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将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继续闯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永恒使命。(4分)

  26.2010年一号文件仍然是关于三农问题。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央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政策。30年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适时作出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情况下,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政策,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党制定农村政策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个哲学道理的?(8分)

  (1)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央不断完善和创新农村政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2分)

  (2)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分)

  (3)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阶段,作出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政策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

  (4)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新政策,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2分)

看过“高二政治必修四认识论单元测试题”的人还看了:

1.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答案

2.高二政治人生价值的实现单元测试题答案

3.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单元测试题答案

4.高二政治必修四重点

5.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95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