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历史 >

高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历史是我们在很多的时候想要学习就可以好好学习的好的,所以大家要努力哦,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三历史,希望大家来看看吧

  关于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

  24.“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的含义有: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到秦汉时期,孝的对象变成“父母”。这一变化反映了

  A.儒家思想得到官方认可 B.血缘关系日益受到重视

  C.家庭伦理特征渐趋突出 D.宗法分封制度得以建立

  25.在行省由中央临时派出机构到地方常设机构的演化过程中,元廷取消中书省宰执“系衔”,降低行省品秩,又将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并入行省。这些措施

  A.利于地方便宜行事 B.试图削弱地方权限

  C.使行省独立性增强 D.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26.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27.《全球通史》中说:“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这种导致中西远航反差的根源是

  A.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B.统治者治国的指导思想

  C.君主专制统治的程度 D.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28.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 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

  29.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中,选出政府委员18人,其中共产党员占7人,超过三分之一,共产党人徐特立立即申请退出,另选非党人士白文焕递补。这一做法

  A.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

  C.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30.比较我国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部法律文献内容,其主要不同点是

  A.国家性质确立发生根本变化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坚持国营经济的引导作用 D.政权主要依靠力量发生变化

  31.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土地改革时期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经济困难时期 “吃饱肚子为先”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A.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32.伯利克里时期,五百人议事会成为最高的行政机关,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部分行政事务。雅典的法律保存于议事会堂,并在市场上公布。陪审法庭成为最高的司法和监察机构。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体

  A.权力分立的倾向 B.基础是公民大会

  C.法制是核心内容 D.体现了主权在民

  33.《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德国虽然是后起者,一直将其大部分资本用于国内工业发展,但也在海外投资了220亿至250亿马克,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十五分之一。因而,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材料表明

  A.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B.工业革命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C.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D.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34.2000年6月27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德国并在德国议会发表了题为“与德国和法国共同组成先锋队”的长篇演讲,突出强调了法德两国在欧盟内的核心作用,有意回避了德方主张中的“邦联”或“联邦”字眼,最后希拉克以“德国万岁!”和“法国万岁!”结束了他的演讲。希拉克的演讲显示出

  A.法德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矛盾日趋尖锐

  B.欧洲联盟的成立促进了法德两国的崛起

  C.法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有一定民族色彩

  D.法德开始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核心推动力

  35.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这种差别说明

  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材料二11—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外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6分)

  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事件

  1947年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杜鲁门主义”

  1951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煤钢联营协定

  1960年 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作为收场

  1964年 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1965年 日本对美国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80年 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加国只有80个

  1991年 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

  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二)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从43、44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43.(10分)[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材料:你梦想到马尔代夫,有一栋童话水屋;你梦想到帕劳,和水母游鱼共舞;你梦想到普吉岛,看一场绯红日出;你想在夏天住在自带无边泳池的酒店……都不如这片30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只接待中国公民的热土——西沙群岛——国内最南端的旅游目的地。西沙群岛远离大陆,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5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沙滩绵白、海水纯净,人迹罕至,没有任何垃圾。全年气温保持20℃—30℃,适合钓鱼、潜水等一些海岸活动。邮轮是唯一合法前往西沙旅游的途径,目前只有南海之梦号、长乐公主号两艘邮轮获得许可。

  请评价西沙群岛旅游开发的条件。(10分)

  44.(10分)[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经济蟹类,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喜食小鱼小虾、昆虫及幼虫等,为中国久负盛名的美食,鲜美异常,营养价值甚高。就是这种美食,在国外居然泛滥成灾,已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了,尤其是在西欧和北美。

  简要分析大闸蟹在西欧、北美五大湖泛滥成灾的原因。(10分)

  请考生从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7分)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后,一直遭到主要西方国家的排斥,没有真正进入国际社会,这不仅有损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而且会严重阻碍世界局势的正常发展。3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给苏联提供了重返国际社会的机遇。苏联首先向一直未与之建交的美国传送建交的意愿。罗斯福就任总统不久,即向苏联政府提议正式举行建交谈判。不久,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苏联还趁此机会,同西班牙、匈牙利等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对国际联盟的态度也发生转变,从支持德国打破凡尔赛体系转为支持国际联盟维护世界和平。1933年11月,法国外长巴尔都向苏联大使提出苏联参加国际联盟的建议,希望争取苏联进入国际联盟,以国联的力量来抑制德国。在得到苏联同意后,他又做了大量工作。1934年9月,苏联正式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重返国际社会的表现。(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联重返国际社会。(6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其生活的时代正值工业革命前夜。斯密洞察了18世纪中叶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必然到来的趋势。为适应这种需要,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富论》阐述其思想。特别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摧毁了作为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理论依据的重商主义学说。他提出放任政策以尽可能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在客观上给工业革命以策略上的指导,为工业革命以致于工业化、政治现代化做了理论上、政策上的准备。但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他主张在国内政策中对自由竞争实行一些限制。在《国富论》中,他指定了政府的三种职能,即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工程。可见,斯密在极力宣扬其经济自由思想的同时,并没有一概地否定在特定领域里政府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摘编自谢宗林、李华夏译《国富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的主要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思想。(9分)

  长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文综合答案

  地理部分

  1—5 A B B D B 6—10 D B C B A 11 B

  36.(1)由于过度采挖,资源枯竭;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4分)

  (2)长白山地处温带和湿润区,气候寒冷、湿润,宜人参种植;森林生态环境优良,利于人参生长;山地土壤肥沃、透水性好;种植人参历史悠久,经验丰富。(8分)

  (3)由于人参适宜生长土地较少;并且人参种植地需要20~30年培育才可再次种植,更新周期长,因而人参产量小。(4分)

  (4)当前人参生产状况:高产量,低产值,且以原材料形式大量廉价出口。评分标准:①粗放式经营生产;②对宜人参种植土地掠夺式开采;③人参适种土地面积小,但追求扩大面积生产,人参生产的森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④人参高产、低值与土地、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关系:属于耗资源、破坏森林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共4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发展建议:①平衡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控制种植面积,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人参高附加值产业,摆脱高产低值粗放式生产;大力发展国内人参加工能力,摆脱人参产业成为韩国“原材料产地”的局面。(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满分4分)

  37.(1)降水特征:季节差异大,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其中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2分)原因:5-10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弗里敦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大,同时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故降水丰富,为雨季;11月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南移,受来自非洲大陆的东北信风影响,降水稀少,为旱季。(每点2分,共4分)

  (2)造成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带来大气(粉尘)污染、水污染;占用土地资源;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每点2分,共6分)

  (3)有利条件:临近铁矿地,铁矿资源丰富;铁矿品质高,开采条件好;紧邻铁路,交通便利;临近河流,水源充足;政策支持;地价便宜等。(每点2分,共6分)

  不利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协作条件差等。(每点2分,共2分)

  (4)全年高温,工人面临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疫病等;易受野生动物侵袭;雨季不利于施工,影响工期等。(每点2分,共4分)

  43.有利条件:位于祖国的最南端,有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沙滩绵白、海水纯净,海洋自然风光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西沙群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科学考察价值高;避寒、避暑的气候资源,钓鱼、潜水体验等资源,资源独特,集群状况好,游览价值高。(每点2分,共6分)不利条件:位于辽阔的南部海域,交通不便,路途时间长,可进入性不高;远离大陆,远离客源市场;未开发区域多,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接待能力差,旅游风险大(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44.食物饵料丰富,有利于大闸蟹的大量繁殖;缺乏自然天敌的制约;当地人不喜欢食用;水利工程发达,各大水系彼此相通,大闸蟹迁移扩张迅速;当地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较为严格。(每点2分,共10分)

  政治部分

  12—15 B C C B 16—19 C B B D 20—23 B D C A

  38.(1)①网络购物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居民收入的提高。②网络购物受到攀比、从众等消费心理的影响,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为消费者打造新时空购物平台。③网络购物持续增长有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促进生产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不应盲目排斥抵制。④网络购物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求我们消费者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企业应诚信经营、提供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改善网络消费环境。(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满分)

  (2)①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面向市场,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或产业政策)相结合。(2分)②加大研发的投入,发展人工智能重点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分)③实施AI人才培养战略,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2分)④加强技术研发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弥补我国AI人才劣势。(2分)

  39.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倡导”符合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3分)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倡导”促进网络空间安全与繁荣,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分)③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倡导”有利于实施“互联网+”战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3分)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倡导”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准则,彰显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3分)

  40.(1)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对中国形势的判断,即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也看到了发展的“时”走势,且总体有利。(2分)②坚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中国势的判断既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势不可阻挡,又看到了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2分)③坚持了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底气源自厚积薄发。(2分)④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放在中国与世界的有机联系中判断中国的形势。(2分)

  (2)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2分)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2分)③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树立崇高理想;勤奋学习,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4分)

  历史部分

  24C 25D 26C 27D 28B 29D 30A 31A 32A 33A 34C 35D

  41.(1)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6分,每1点2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原因: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需求的增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7分,每1点2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得7分)

  (2)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更加明显;城市外向型发展特征突出;商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新兴市民阶层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尖锐;城市兴办大学等。(6分,每1点2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

  影响: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经济基础;有利于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往;促进了满足市民阶层需求的世俗文化出现等。(6分,每1点2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得6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2.答案示例:

  趋势一: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2分)

  1947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提出,世界逐步进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2分)一方面,“全面冷战”愈演愈烈。在欧洲,两大阵营的对抗尤为激烈,出现了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2分)在亚洲美国和苏联的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与一次核战争擦肩而过。1980年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体现出美苏之间的“冷战”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连体育赛事也无法幸免。(2分)另一方面,局部热战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世界长期的动荡不安(2分)。

  结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体现了两个超级大国、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相互对抗的基本趋势。(2分)

  趋势二:二战后的世界出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2分)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逐渐进入两极时代(2分)。但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旧有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分)。在欧洲,欧洲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亚洲,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与繁荣,日本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亚非拉,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的民族独立之后,又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2分)。以上这些新兴力量,对于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较强的冲击与挑战。(2分)

  结论:二战后,两极格局之下产生了若干新兴力量中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的发展趋势。(2分)

  45.(1)原因:①吸取秦亡教训;②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③鼓励百姓从事农耕生产;④政权初建,经济凋敝。(8分)

  (2)意义: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③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④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每点2分,任答3点,共7分)

  46.(1)表现:首先与美国建交:与西班牙等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加入国联。(9分)

  (2)评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暂时缓和了世界紧张局势;但苏联推行绥靖政策,助长德国法西斯发动二战等。(两点6分)

  47.(1)思想:①反对政府干预,否定重商主义;②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③肯定政府的基本职能,反对无限制的经济自由。(6分)

  (2)简评: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展;②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③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英国及欧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④对后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⑤容易导致市场的无序与混乱,引发经济危机。(9分)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参考

  24.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

  A.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天下一家”的认同日趋淡化

  C.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D.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

  25.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26.据《景定建康(南京)志》记载:南北朝南京城里有小市、牛马市、谷市、纱市等10个市,苑市在广莫门内东边,盐市在朱雀门两边,纱市在城内的北耆寺前。这一记载表明南京城

  A.专业市场广泛分布 B.市坊制度得以建立

  C.政府城市管理松驰 D.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27.下图茶道的诠释反映了当时

  泡茶时 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待客时 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浓茶意表浓情”的明伦之礼

  饮茶时 表现为“饮罢茶敬方深知,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仪

  A.饮茶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B.市民阶层的饮茶文化

  C.儒家思想渗入社会生活 D.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28.唐太宗曾问负责《起居注》的史官褚遂良:你近来主持写《起居注》,里面记了些什么呢?我可以拿来看看么?褚遂良回答道:现在的《起居注》,就像古代史官记录君主的言行一样,左史记言,右史记行,完备无漏地记下好的和坏的,就是希望君主不做非法的事,还没听说过君主可以自己随便拿去看的。据此可知

  A.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成熟 B.《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

  C.史书编撰传统有效制约君权 D.古代官僚在职权上有一定的自主性

  29.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指出:“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因其自然之利而无以扰之,而才(财)不可胜用矣。”据此可知,唐甄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谴责中央集权统治

  C.主张发展自然经济 D.要求减少政府束缚

  30.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迫切要求

  31.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3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

  A.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B.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C.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D.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

  33.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美国电影中“中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求同存异方针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B.中西方意识形态已逐渐趋同

  C.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交流得到发展 D.美国电影不断摆脱政府控制

  34.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A.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B.“一个中国” 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C.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D.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35.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反映“上海精神”

  A.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B.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C.加速了亚洲各国的合作 D.强调中、俄强化结盟关系

  41.留学是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途径。近代中国曾出现三次留学大潮,留学生西赴欧美,东渡扶桑,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25分)

  材料一 1872年8月,包括詹天佑在内的30名幼童乘船离上海赴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当时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先锋。1870年,经曾国藩同意并向清廷奏准,又与李鸿章磋商,制订了《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十二条,最终,分四批各30名幼童赴美留学。留学生除了学习军政外,不少是学习机械、造船、铁路、采矿、邮电、农业、医学专业的,从而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实业人才。

  第一批留学生在“轮船招商局”门前的合影

  材料二 在1896年派出第一批13名留日学生后,赴日留学日渐成风。据统计,1901年为280人,1902年9月为614人,1903年增至1300人,到1906年11月猛增至8000多人。数万留学生中,除2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之外,也不乏老翁、幼童和女子。大多学的是军事、政治等课程。留学生中有黄兴、秋瑾、陈独秀、鲁迅等人。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五四运动前,留法学生不足200人,1919—1920年间,增至近1600人。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自己的实践对传统的留学教育进行了观念、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开创了中国留学教育的新纪元”,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留学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三次留学的时代背景?(15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次留学大潮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般地说,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具有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和近代化的程度与对外贸易也是分不开的。尽管整个近代中外贸易结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的中外贸易仍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不可否认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对外贸易在近代中国也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可是中国封建王朝和以后的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都没有也不可能利用好这一杠杆。然而,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还是引起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摘编自朱秀琴、张宏文《略论近代中外贸易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对外贸易和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合理、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45.【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南宋初年,十万宋军驻屯川陕前线,军需供应仰赖四川。赵开受命总领四川财赋,于1129年改革酒法,实行隔槽酒法。废除原来的国家专卖和扑买制(即官方采用自由投标的方式,将官属酒坊的承包经营权交付于出价最高的人),改由官府设立隔槽酿酒坊,由政府提供酒曲和工具,听由酿户输米自行酿酒。隔槽酿酒坊之外的酿卖皆为非法,严令禁止。政府只按酿户输米之多少收税(其他环节不再收税),酿酒的数量,并无限额。官方只需提供酿酒场所,不用追加投资,不需要提供原料和人手,任何人只要纳钱就可以在官方的组织下,利用官方的隔槽等设备进行酿造。隔槽酒法首先在成都府路推行,而后推广至四川全境。

  1137年,四川财政岁入中,酒税一项独占近1/5,号称四川财政第一支柱。它有力地支撑着川陕的抗金斗争。赵开酒法后因实行摊派、强制的生产方式,“民不堪之”,被扑买制取代。

  ——据杨倩描《赵开酒法述评》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赵开酒法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开酒法改革的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林白水(1874—1926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兼学新闻。20世纪初,他先后参与了《中国白话报》《警钟日报》等报刊的办报活动。林白水曾主持发表了一系列史论,提出“明亡是中国第一次亡国,鸦片战争是第二次亡国”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问题之一在于“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之间、上流社会之间以及下流社会之间均不联络”。在《论刺客的教育》中,林白水认为用刺客在成本和效益上能为革命活动带来更大效果,故此鼓励国人,尤其年青学生参与暗杀行动。1905年刺杀出洋五大臣的吴樾坦承“自读《论刺客》一篇,始知革命当从暗杀入手”。林白水的政论使用白话文,文风也是开门见山,为民众喜闻乐见,在当时社会有较大影响。

  ——据邵雍《民族民主革命的积极宣传者——林白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白水办报活动的影响。(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林白水办报活动在当时社会形成较大影响的原因。(6分)

  历史答案

  24-35:CAACD DBCAC BB

  41.

  (1)内容:材料一:学器物(或技术) ;(2分)

  材料二:学制度(或军事政治);(2分)

  材料三:学民主思想文化。(2分)

  发生变化的背景:

  第一次:两次鸦片战争惨败促使一部官员认识到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遂开办洋务派遣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3分)

  第二次: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器物改革的失败,面对瓜分危机,仿效日本“以强敌为师”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以变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探索。 (3分)

  第三次: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让国人感到离民主共和越来越远,促使欲“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有识之士从思想文化层面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3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适当赋分)

  (2)答题示例:

  留学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民主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虽然由于国内外政局不断变化,留学热潮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但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则是不变的共同的主题;涌现爱国志士豪杰在近代社会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能从留学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教育、军事、社会风气等其中几个方面的变革影响加以说明。)

  第一次留学生归国后为引进西方技术,成为洋务的技术和实业人才,如詹天佑设计中国人第一条铁路。第二次留学在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熏陶下,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主体,涌现一批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分子。第三次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骨干,也造就了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

  能从出国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上、出国人员回国后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满分10分)

  42.示例一:近代中外贸易促进中国社会转型。(2分)

  经济: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外贸易急剧增长,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分)

  政治:中外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继登上政治舞台,出现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些都促进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

  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也不断传人,中国新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维新派的维新思潮,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各种新 思潮层出不穷,促进思想的近代化、理性化、科学化,推动了思想启蒙。(3分)

  总之,中外贸易虽然是列强侵华的体现,但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2分)

  示例二:近代中外贸易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了消极影响。(2分)

  经济: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国资本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特权,对中国进行掠夺性贸易,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政治:为了扩大中外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导致中国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强。(2分)

  思想:伴随着中外贸易的发展,西方列强利用传教士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思想侵蚀,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消灭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以配合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侵略,巩固和扩大在华既得利益。(3分)

  总之,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实质上是中国不断沦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的过程,大大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

  示例三:近代英国的对外贸易推动了英国的社会转型。(2分)

  经济: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参与贸易竞争,并利用殖民扩张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英国率先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3分)

  政治:贸易发展带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断壮大,推动了1640年反对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在人类历史上率先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并不断发展完善。(3分)

  思想: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并广泛传播,大大推动了思想解放,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思想基础。(2分)

  总之,近代英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壮大,有利于英国的社会转型。(2分)

  示例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推动了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说明:略)

  示例五: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并没有带来社会转型。(说明:略)

  45.(1)加强生产监控;管理方式简化;税种减少;先试点后推广。(任答三点6分)

  (2)扩大了经营酿酒业人员的范围,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减少了官酿官卖时期的政府支出和经营风险;增加了财政收入,支援了南宋的抗金斗争。(6分)但是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营酒业的发展;后期摊派、强制的做法,加重了民众的负担。(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3分)

  46.(1)激发民族主义精神;促进中国社会进步力量的整合(密切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联系);对民族民主革命起到了思想动员的作用;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任答三点6分)他宣传狭隘的汉民族主义和鼓动暗杀等偏激的革命手段,不利于民主革命的健康发展。(3分)

  (2)清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中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西方文明的影响日益扩大;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民众思想日益开化;新文化(如白话文、新式传媒等)在传播方面的优势。(任答三点6分)

  高三年级历史期末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东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桓王联合陈、蔡、虢、卫等国讨伐郑国,最后双方在繻葛开战,郑国将领祝聃射中桓王肩膀,但郑庄公未乘胜追击,仍遣使慰劳桓王。这表明当时(  )

  A. 分封制度得到了有效维护 B. 诸侯争霸局面已经出现

  C. 兼并战争有利于国家统一 D. 周天子的权威依然存在

  2. 《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

  A. 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 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C. 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D. 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3.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4. 韩愈《原道》载:“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明太宗实录》载:“(明成祖)人恒言,以不治治夷狄。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据此可知(  )

  A. 古代史料中关予夷夏观的叙述缺乏可信度

  B. 孔子和明成祖蛮夷观的宗旨有着本质区别

  C. 春秋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形成

  D. 研究历史上的民族观仍需要其他史料佐证

  5. 《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  )

  A. 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 B. 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

  C. 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 D. 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

  6. 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 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7.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吴淞铁路,后由中国买断并拆除。时任两江总督沈葆桢认为:“(洋人)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既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由此可知,吴淞铁路的拆毁(  )

  A.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B. 带有捍卫国家主权的性质

  C. 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D. 延缓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8.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

  A. 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B. 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C. 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D. 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9.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的该主张(  )

  A. 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B. 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 消除了国共两党的思想分歧 D.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0. 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

  A. 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B. 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C. 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D. 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

  11. 右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

  A.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 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 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12.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 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 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 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13. 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

  A.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B. 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 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4. 古罗马实行嫁妆婚姻制。帝国建立以前,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由此可知(  )

  A. 关注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 B. 罗马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 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 D. 罗马法仍掺杂着原始的习惯法

  15. 拉斐尔创作的《圣母的婚礼》,作品中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端庄、文雅。达•芬奇创作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中,圣母赤着脚,更像一位村姑。这主要表明当时(  )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达•芬奇《圣母、圣婴与圣安妮》

  A. 宗教开始成为艺术创作素材 B. 新教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工具

  C. 美术作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 D. 艺术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16.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除非按照本宪法所规定的人口调查或统计之比例,不得征收任何人口税或其他直接税。对各州输出之货物,不得课税。……亦不得强迫任何开往或来自某一州的船只,驶入或驶出另一州,或向另一州纳税。”上述规定(  )

  A. 保留了邦联制的某些特征 B. 维护了地方治理的自主权

  C. 消弭了南北方的贸易争端 D. 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17. 1917年4月18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外交部部长帕维尔•米留科夫照会其他协约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胜利结束。这一事件客观表明(  )

  A. 临时政府外交政策发生转变 B. 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确立

  C. 革命已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 D. 社会主义革命成为历史必然

  18. 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

  A. 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 缓和了经济“滞胀”

  C. 加强了“福利制度” D. 壮大了“知识经济”

  19.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它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它则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与材料中的“它”风格一致的是(  )

  20. 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面对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政策,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这表明(  )

  A. 美、日、欧同盟面临着解体 B. 逆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C. 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亟待完善 D. 互利共赢原则遭到国际社会的抵制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

  21. (13分)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

  (2) 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5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2分)

  22. (13分)2018年下半年,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其实早在100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就已经被席卷到西方的“博览会热”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6年,清朝总理衙门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将于次年举行的法国巴黎博览会,然而清廷却视之为“聚珍聚宝会”,置之不理,仅例行公事式地“札行总税务司转饬各商遵照”。1873年,奥地利举办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决定由海关总税务司洋员德璀林、粤海关税务司包腊等负责采购商品并代表中国前往参展,这是中国正式参与世博会之始。从此,由海关洋员包揽中国参与国际博览会事务成为惯例,以致晚清中国参与的20余次国际博览会,几成“赫德之赛会”(因赫德曾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多年)。直到1905年左右,清政府方才意识到国际博览会的重要性,于是年底颁行《出洋赛会通行简章》20条,从赫德手中收回了出洋赛会的主办权,改由中国政府自主办理。据学者统计,晚清时期,从1866年到1911年的46年中,中国总共收到至少80次国际博览会的邀请。其中,清政府组团参加13次,寄物参展6次,派员莅会11次。进入民国后,振兴实业的呼声日高,中国继续参与到大型国际博览会之中,尤其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代表团更是获得空前成功,中国产品共获奖章1 211枚。

  材料二 在遭受各国列强侵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商务凋敝、实业不兴的困境下,博览会所具有的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最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人们通常将博览会称作“商品赛会”,视之为“商战”利器。此外,人们普遍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博览会能有效地促进出口的扩大,挽回中国丧失的利权。如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中国商人专门设立了茶磁赛会公司,以挽回利权为职志,声称“本公司创设本意原在推广出口货物,挽回固有利权,庶使我国商务不致江河日下”。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敏《与时俱进的国际博览会》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西方博览会的态度变化。(3分)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博览会为“中国朝野上下所关注”的原因,并分析当时中国政府参加博览会的历史作用。(7分)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参加国际博览会所折射的时代特征。(3分)

  23. (14分)有人认为冷战是“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大问题领域和多个重要地理区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同时,美国在战后初期宽待德国和日本,助其复兴,以后又长期在安全、贸易和金融方面予以照顾和特殊优惠,从而有力地帮助了它们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或者说成为美国比较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5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冷战与美国霸权”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复兴了北方的中原文化,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礼乐文化的建构当中,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经由士人北来等传播途径,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而其时南朝服饰却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

  &mdash;&mdash;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材料二 对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耀&hellip;&hellip;这种情况与南朝统治者专重侨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为荒怆,备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虑者,迥不相同。

  &mdash;&mdash;摘编自周一良《魏晋南北朝札记》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当时南北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和显著特征。(5分)

  (2)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5分)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拿破仑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就国内政治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他感兴趣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抽象的意识形态。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成法典,将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hellip;&hellip;大多数人都因他结束骚乱和建立了一个可信任、强有力的政府而向他欢呼。

  &mdash;&mdash;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拿破仑虽然赞同启蒙思想中的“平等”观念,但他并不是自由主义思想或代议制政府的拥护者。他限制言论自由,定期审查报纸及其他出版物。他建立了一支极度依赖间谍情报的秘密警察部队,拘留了数千名有嫌疑的政敌。他利用宣传的力量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他无视选举制政体,利用大量忠诚于自己的军官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代表大会的限制。

  &mdash;&mdash;摘编自杰里&bull;本特利、赫伯特&bull;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有效统治国家”的措施产生的影响。(2分)

  (2) 据材料二,指出拿破仑违背启蒙思想精神的做法有哪些?据此分析拿破仑政权的实质。(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2分)

  历史参考答案

  电子稿下载邮箱jsyckwts@126.com 密码 12341234

  1. D 2. C 3. C 4. D 5. D 6. A 7. B 8. B 9. B 10. D 11. D 12. B 13. B 14. B 15. C 16. B 17. D 18. B 19. A 20. C

  21. (1) 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倡导社会变革。(3分)社会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崛起;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矛盾激化;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3分)

  (2) 表现: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2分)理由:未超越孔孟民本思想范畴;无法实现“利民”目的;败坏民主的名声。(3分)

  (3) 价值: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动力;为近代学习西方提供本土资源。(2分)

  22. (1) 变化:从置之不理到被动应付到主动参与。(3分)

  (2) 原因: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对西方认识不断深入;政府意识到国际博览会具有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的功能;出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需要。(3分)作用:扩大了出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利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4分)

  (3) 时代特征:工业革命兴起,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市场;中国近代化在曲折中发展。(3分)

  23. (1) 原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冲突。(2分)特点:军事对峙但不付诸战争;政治对抗但保持和平共处;经济割据并形成两大对抗市场。(3分)

  (2)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美苏冷战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但其霸权地位也受部分削弱(2分) (1) 使美国确立世界霸权。

  通过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通过操纵联合国、推行杜鲁门主义,确立政治霸权;建立并控制北约,成为军事霸主。(3分)

  (2) 霸权地位受部分削弱。

  美苏长期对抗,也消耗了美国实力,动摇了霸主地位;扶持德国和日本复兴,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冲击美国经济和政治霸权;冷战背景下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拖累了美国,削弱了其霸权地位。(3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流畅(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出观点;简单抄材料(1分) 按点给分 层次较分明,史论能结合(1分)

  三等 观点片面(1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0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要点式列举

  (0分)

  24. (1) 内容: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学习汉族典章制度。(2分)表现:礼仪文化的建构;服饰风俗的交流;声韵之学的互动。(2分,任答2点)特征:不是一边倒“汉化”,而是双向的交流与融合。(1分)

  (2) 因素:迁都洛阳;汉化改革;吸纳南方贤才。(3分)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2分)

  25. (1) 影响: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树立了拿破仑的威望。(2分)

  (2) 做法:限制言论自由;建立秘密警察制度;操纵公共舆论;破坏选举制度。(4分)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2分)

  (3) 认识: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规律,才会推动历史发展进程。(2分)


高三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相关文章:

1.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2.北京高三历史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3.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4.高中数学数列练习题及答案

5.高三新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415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