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中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3)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此时,面对学生的这样真诚反应,要允许他表现自己的不同见解,于是笔者机智地话锋一转,说道:“是啊,让我们同学从土地上谈生活感受有些牵强了,毕竟我们没有耕作土地的体验啊,那么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生活中没有土地是什么状态,土地给生活带来什么……”巧妙的即兴问话,让这位同学面容舒展,班内情绪顿时盎然起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笔者心境轻松起来,深深地体验到由于老师的认可,呵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要“代替”,这很简单,但意味着对学生独立思维的“扼杀”,简单地否定则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正常发展。“教”与“学”的和谐实质就是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笔者以为尊重应该表现在所有的教学细节之中。当学生不欣赏你的教学或是与你的教学“节奏”不合拍时,应该尝试调整“和”着孩子们的探究“心律”,而非一味地指责学生或者企盼他们与你步调一政。笔者在授《木兰诗》一课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问题设计非常关键,应把握住两点:

  1、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2、设计问题要精当,在对《木兰诗》一课设计问题时,笔者出示了三个思考题后,别出心裁地展示了一道探究题:本文写的是木兰代父从军。属战争题材,但文中为什么对战争过程的描写那么简略,对生活情景及女儿情态写得那么细腻?

  由于笔者此题设计得独到,激发起学生们探究心理,大家纷纷讨论起来。有的讲事实证明木兰热爱和平生活;有的讲木兰喜欢衣着打扮;有的讲木兰孝敬父亲……这些生动具体的回答不但总结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学会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还探究出生活的真情体现。面对着这些聪明的孩子,我深深地体验到为了和着学生的“心律”步伐,我们理应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在课堂上随时调整自己的“节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体现师生的“和谐”心音。

  一年多的新课标教学实践,笔者还体会到当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时,望着他们那跃跃欲试的样子,教师不妨扮演一个“掉队”的角色,让学生帮帮你;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扮演”一个稍稍跑在前面的学生,给他们以启发;当多个小组在讨论中出现各不相同的情况时,老师就成了“实话实说”的崔永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安全、无拘无束的氛围,让学生尽情地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候老师做的就是引导与融入。

  〖表演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表演”顾名思义是把情节或技巧表现出来,是属于戏剧、舞蹈、杂技等的范畴。把这一方式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以说是一个既新且旧的话题。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表演”这一非教学活动的话题借鉴过来好好地利用,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言一下文言文 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所以如何上好文言文也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初一学生的往往面对文言文是束手无策,普遍反映看不懂,学不好。初一的文言文学不好,学生没有打好基础,初二、初三就会受到影响,造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对课外文言文,在中考中失分很严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会落入俗套,翻译字词、句子,分析课文,形式单一,学生提不起兴趣,积极性不高,教学不能很好完成。于是我想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要补充一些新鲜元素,改进教学方法。其中加进去“表演”这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木兰诗》《两小儿辩日》时运用这种方法时的点滴体会。

  在教学新教材第七册下册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木兰诗》时,学生们合作探究了字、词和疏通了文意。接下去我又布置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补充说可以不拘泥与课文,合理增添想象,加以扩展。这时,有个学生提议说,可不可以分角色表演出来,我说可以啊!然后让他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下。几分钟过后,他们纷纷举手表示愿意上台来表演。于是,我抽了提议的那位同学的一组先来。他们按课文分出了花木兰、可汗、阿爷、姐姐四个角色。表演的时候增添了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其中一个扮演可汗的女生声音响亮,表情丰富,引得同学哈哈大笑,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接下来,又有另外的同学举手表示表演。有的小组还设计了佣人这一角色,马上有的同学就提出了疑议说花木兰是劳动人民是被压迫的,家里不应该有佣人。还有的同学说木兰能征善战,英勇无比,一定是从小习武之人,所以要演得豪爽,而不是大家闺秀。同学们都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让我不禁连连点头。通过这次的教学,我想: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又省力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构建“学习共同体”

  引导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完成角色转换与定位,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我校的教师主要完成了六个观念的转变。 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②由重统一教育向异化教育转变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④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⑤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交融转变⑥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发动学生,将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携手共架知识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互动,可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在讨论辩析中,相互补充完善,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我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木兰诗》时,组织学生开展了合作学习:

  ⑴ 合作读文。七人分小节读,然后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其他人听读,然后建议别人怎样读。这很好地处理了语音、停顿、感情等,培养了语感。

  ⑵ 合作述文。四人一个小组,借助注释,讲讲故事的前后经过,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弄懂了词义、句意、文意,一举多得。教师点拨深化,强调重点。

  ⑶ 合作析文。选定关于木兰的一个话题,小组内讨论,注意结合具体句段,讲清理由,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

  ⑷ 合作诵文。这一教学过程,合作内容好,合作评价妙,虽然做到“真合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和完善的,但教师只要找准基点,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应变,插入不同知识点,掀起一个个高潮,就能架设起坚固的知识立交桥。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拨动情弦,创境激趣,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能带领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外,还担当着陶冶其情操、培养其良好的情趣的任务。他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当好学生的导游。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的去探索、解疑,既从感官形式上,又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导入,导之入情,以情动人,用声情并茂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高中语文《木兰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木兰诗教学反思

2.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课后反思

3.木兰诗课后反思

4.木兰诗教学反思范文3篇

5.木兰诗课堂反思

6.人教版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252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