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

语文下学期高考高三年级考试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我们的语文多做语文的试卷是必备的,小编今天下面就给大家整理高三语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参考哦

  语文下学期高考高三学生考试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 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 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 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 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 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 暄哗 B. 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 D.淳(chún) 淋漓尽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 领略 繁杂 B.幽美 领略 繁复

  C.幽美 领悟 繁复 D.优美 领悟 繁复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① B.② C. ③ D.④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三、(每小越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衣不务于隅眦之削,冠无觚羸之理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 樱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 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B. 服之轻重便于身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青,取之于蓝

  C. 然则曷以禄夫子 D. 关市讥而不征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想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级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的政治主张。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3)是则可矣。虽然,学.科网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14.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 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岳阳楼》颔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千古传诵。

  (3)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五、(12分)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又到了东滩草长莺飞的时候。芦苇荡深处,悠然浮出水面的大鱼猝尔游走;不时有鸟儿落下啄食,或是翩然起飞,优美地消失在远方。5年前, ① 。那时,广阔的滩涂上没有管护人员和设备,多的倒是偷猎者,毒杀鸟儿的事时时发生。然而, ② 。这种原产于北美的入侵植物,在东滩扩展迅猛,所到之处,其他植物“寸草难升”,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迁徙越冬的鸟儿没了事物和休息地。如今,东滩的互花米草已被剿灭大半。

  17.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4分)

  18.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炎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2分)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和。(2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天气清凉,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哪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他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壮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悉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拖,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她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径,发出宝石的光芒。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外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分)

  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分)

  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

  第I卷

  一、

  1.B 2.B 3.A 4.D 5.A

  二、

  6.D 7.C 8.C

  三、

  9.B 10.D 11.A 12.B

  第II卷

  四、

  13.

  (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14.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15.

  (1)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

  16.

  示例:①东滩的景象可不是这样

  ②比偷猎者更可怕的,是互花米草

  17.

  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18.

  (1)极高 一定(或“务必”)

  (2)奉送 拨冗

  六、

  19.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的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0.

  (1)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1.

  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22.

  ①三次心理冲动将马骁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②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骁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的形象;③三次心理冲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与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

  七、

  23.(略)

  第二学期春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没,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城建,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2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克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湖殇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靠近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派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染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1)非独贤者是有心也,人皆有之,。 。

  (2) 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3)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夕阳下,酒旆闲,。(马致远《【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

  (5)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知足不辱,__________。(《老子》第四十五章)

  (7)奇文共欣赏,_________。(陶渊明《移居》)

  (8)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________。(纳兰性德《长相思》)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野望(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渔畋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涡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翁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常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遂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学能属文 (2)枯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皆计所侵,送绢尝之()

  A.侵占 B.侵占 C.侵害 D.侵袭

  (2)枯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名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尝劝枯有所营置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赤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二 写作 70分

  27.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 阅读 80分

  (一)

  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B

  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4.C

  5.B

  6.答案示例:

  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二)

  7.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了。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三)

  12.(1)贤者能勿丧耳 (2)青海长云暗雪山 (3)水随天去秋无际 (4)两三航未曾着岸 (5)山河破碎风飘絮 (6)知止不殆 (7)疑义相与析 (8)夜深千帐灯

  (四)

  13.D

  14.D

  15.答案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五)

  16.(1)连缀,写作 (2)安抚

  17.(1)A (2)C

  18.C

  19.答案示例: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答案示例:不谋权私

  21.答案示例:(1)足智多谋 (2)闻过能改 (3)宽厚待人 (4)坦荡磊落

  (六)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27.评分标准

  一类卷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卷: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高中生高三高考语文试题

  一、(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惬 (qiè)意 撕(sī)杀 狩 (shóu) 猎 金榜题 (tí) 名

  B. 折(zhé)本 角 (jué) 逐 按 (ān) 装 舐 (shì) 犊情深

  C. 筵 (yán) 席 偌 (ruó) 大 着 (zháo) 陆 前倨 (jù) 后恭

  D. 岿 (kuī) 然 毗 (pí) 邻 装帧 (zhēn) 噤 (jìn) 若寒蝉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 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 ,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 过纸面,这样就是懂得草书了。

  A. 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淌 B. 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涌

  C. 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淌 C. 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涌

  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日前,来自京津翼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 “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 这场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4. 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隧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④⑤

  C. 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6.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姐姐家,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 愿霁怒 霁:停止

  C. 除知台州 除:罢免

  D. 终身饮恨 饮:含着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 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 焉 乃 于 者 B. 乎 其 以 者

  C. 乎 乃 以 也 D. 焉 其 于 也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 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④⑥

  12.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达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 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 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第II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10小题,共114分。

  四、(21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

  14.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 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6.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18.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 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 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 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六、(12分)

  20. 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9分)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附: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夜雨寄北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唐] 李商隐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君问归期未有期,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巴山夜雨涨秋池。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21.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3分)

  七、(6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鼓劲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评分表

  类别/等级 一等

  (20-17分) 二等

  (16—12分) 三等

  (11—7分) 四等

  (6—0分)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特征(20分)

  无标题、错别字多、字数不足、标点错误 减分

  语文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D 2.B 3. A 4. D

  二、(9分,每小题3分)

  5. C 6.B 7.D

  三、(15分,每小题3分)

  8.C 9.C 10.B 11.A 12.B

  四、(21分)

  13.(8分)

  (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吗?

  14.(8分)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困境之美、闲适之情。

  15.(5分)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亦崎岖而经丘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吴楚东南坼

  (5)一蓑烟雨任平生

  五、(21分)

  16.(4分)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7.(5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4分)

  B C

  六、(12分)

  20.(9分)

  (1)角度明确 言之成理 语言简明流畅

  或(2)理由充分 语言得体 格式正确

  21.(3分)

  有创意 有文采 语言简洁

  七、(60分)

  22. (60分


语文下学期高考高三年级考试相关文章:

1.高三下学期复习,这3个语文考试小技巧要知道

2.高三语文下学期工作计划

3.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4.高职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5.高三语文3个复习技巧,你还怕提分难?

415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