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政治 > 高考政治考点总结(2)

高考政治考点总结(2)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高考政治考点总结

  B.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在我国主要分为转帐支票(付款单位开票后,收款单位到银行凭票把款转入自己帐户)和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判断:①信用卡、支票、外汇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②信用卡和人民币都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③使用银行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并缓解通货膨胀。

  考点 4:外汇和汇率:

  ⑴外汇

  外汇的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外币不一定是外汇。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外汇不只是外币。还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股票、债券等。

  判断:外汇可以在中国直接流通。

  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赚取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外汇储备:是外汇的积累,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和偿还对外债务。

  判断:外汇储备越多越好。(×)

  课外阅读:正确看待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

  利: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信用证”);②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和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器”);③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护航船”)。

  弊: ①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宏观经济过热的时候,外汇储备的增加很可能推动货币的过多投放,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压力。)(讲解:外汇储备是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最终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有效性。)②不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币值的高度关注,容易诱发争端)③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讲解:由于上述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已成为货币发行的“主渠道”,长此以往,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

  对策:①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②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合理引导外资投向;③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⑤完善储备经营管理,增加储备资产收益。

  ⑵汇率

  A.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我国汇率的表示方法(直接标价法,也即人民币外汇牌价)如:100美元=728元

  100美元=728元→读作“美元的人民币价格”,或“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汇价)”。

  课外阅读:我国的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B.汇率的变动: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100美元=728元→100美元=700元:美元贬值(美元的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汇率上升)。

  人民币的汇率上升(人民币的外汇汇率下降)(我国的外汇汇率下降)。

  影响汇率的因素

  ①国际收支状况;②通货膨胀;③利率水平;④政府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⑤重大国际政治事件;⑥国际投机;⑦心理因素。(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归结为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

  汇率变动的影响

  一国汇率下跌(本币贬值):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②外汇储备增加;③就业增加;④国民收入增长;⑤有利于利用外资(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又会引起资金外流);⑥国内物价上涨(发展下去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讲解: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涨;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⑦扩大旅游业(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吸引外国游客)。⑧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景气。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国汇率上升(本币升值):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汇储备缩水;③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⑤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参考上一问题的思路。其它:居民可购买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商品,尤其是进口商品;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可能带来通货紧缩的危险);就业压力加大;有利于促使企业培育非价格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偿还外债;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双刃剑)

  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⑶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A.含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B.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正确对待金钱(“综合探究”)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①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①取之有道。用正当的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有意义的事(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③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高考政治考点(三)

  考点 1:价值决定价格(考纲:“价值与价格”、“价值决定价格”)

  ⑴价值与价格

  A. 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⑵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⑶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正确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现有”:①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②而是现在的。

  B. “正常”:①是指绝大部分生产者的条件(×);②是指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

  C.“平均”:①是指绝大部分生产者的平均劳动时间(×);②是指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平均劳动时间(√)。

  判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①是某个计算中心算出来的;②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同种商品(同规格、同质量的商品),其价值量是相等的。

  ⑷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①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意味着其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②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讲解:这就是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很高而经过一段时间价格回落的道理)。

  判断:个别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无关,因此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没有意义(×)。

  判断:个别生产者不能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个别生产者没有意义(×)。

  判断:单项选择题→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A.既不赚钱,又不亏本;B.可能赚钱,可能亏本。

  价值:①在生产过程中形成;②在流通中实现。

  ⑸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社会财富(产品数量)的增加,同时意味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商品的价值量→①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②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判断:社会劳动生产率→①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②该行业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和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下表)。

  个别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和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下表)。

  单位商品价值量

  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使用价值总量(即产品数量)

  同一劳动同一时间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1倍

  ↓1倍

  ↑1倍

  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1倍

  不变

  ↑1倍

  ↑1倍

  判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必然导致该企业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判断:生产者竞相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必然会引起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

  判断:企业要努力规避市场竞争,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①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②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考点2:供求影响价格(考纲:“供给与需求”)

  ⑴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气候等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

  气候等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⑵供给、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则商品价格降低;反之亦然。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则商品价格升高;反之亦然。

  ⑶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⑷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A.卖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想象。(是由卖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B.买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是由买者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考点3: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有:

  ①供求关系(供求影响价格);价值(价值决定价格)。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

  ③货币的价值量(成反比)。

  ④纸币的发行量。

  ⑤国家的宏观政策(价格政策等宏观调控)。

  ⑥其它: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季节、购买心理、流通环节的多少等。

  不影响商品市场价格的因素有: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优质产品之所以优价是因为其价值大);

  ②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当然,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有实力定较低的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价值对价格起决定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价格的变动主要受供求的影响。)

  考点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⑴基本内容: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商品生产领域)。

  第二,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交换领域)。

  等价交换的含义→①货币出现以前: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量相等;②货币出现以后:价格与价值相符。

  等价交换原则只适用于商品经济活动,不能引入政治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否则会诱发权钱交易、见利忘义。

  判断:①等价交换就是价格和价值相符合的交换。②等价交换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③等价交换原则并不存在于某一个别场合;④等价交换原则并不存在于每一个别场合。

  商品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讲解:买卖双方地位平等、机会均等地进出市场,平等竞争,平等交换。)

  ⑵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
看了<高考政治考点总结>的人还看了:

1.高中政治必修一常考考点汇总

2.2017高考政治考点汇总

3.高中政治必修1考点总结

4.高考2017政治考点总结

5.2017上海高中政治考点总结

288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