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2)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三)

  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新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重在运用图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所以授课时以图表的出示为主线,可反复出现大气受热过程图,如多媒体,板图,学生自画图等。而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则是学生理解受热过程的两个部分。与之有关的非主干知识如塑料大棚原理,温室效应作为案例依据时间和学生素质灵活安排。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天为什么是兰色的?温室效应,塑料大棚等现象熟悉,但成因不知道所以好奇心强,可利用这个特点引起学习兴趣,读图做图是薄弱环节,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

  2.太阳辐射在经过地球大气时受到吸收,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但是大部分还是到达了地面。而大气对地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这样地面就成了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保存在近地面的地—气系统中,又通过大气逆辐射起到补偿作用,使大气具有保温作用。第一部分贯穿了地面与大气的能量转换这样一条线索,理解了能量的传递和转换就就掌握了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应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启发中观察、交流、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明白大气受热过程,运用原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的提问为主导,辅助案例教学和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兰色的?

  学完今天的课程同学门可以解释更多现象

  提问:1。晴朗的夏天如果一片云遮住了阳光地面温度会怎样?为什么?

  2.为什么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你没看见太阳就能看见天空亮了?

  3.为什么白天气温高?

  过渡;通过以上提问我们发现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吸收了统称削弱作用。

  看书33页和图2-1-2填表;

  板书

  大气中谁在进行削弱 太阳辐射中谁被削弱了 占太阳辐射总量的百分数 对应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

  提问:既然最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百分之四十七为什么赤道的地面温度明显高于两极?(得到底纬太阳高度角大被削弱的少所以地面温度高的结论)

  过度:地面升温后发出地面辐射(给出长波短波辐射的概念)谁会得到地面的热量?

  提问:回忆对流层中温度分布规律,为什么?谁是大气的热源?

  多媒体出示;大气受热过程

  第一步太阳辐射,第二步地面辐射,第三步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提问: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哪一步?

  提问:我们常见的温室大棚原理类似于大气的作用,试解释

  提问:现在地球温室效应越发严重,试用所学原理解释。

  课堂练习:说出下图中字母表示的含义?并按照因果关系排列字母顺序

  思考: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那么试想月球上昼夜的地面温度与地球上有何不同?为什么?月球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吗?

  各种答案

  温度降低,依据物理学过的反射原理判断反射

  思考可能回答不上来

  白天有太阳辐射

  看书图填表

  思考为什么晴天是兰色的

  看33页图2-1-3迁移上一章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得出结论

  大气

  得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热源的结论

  明确三步的因果关系

  回答问题

  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跨学科知识的迁移

  解释生活现象,学有用的地理

  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概括能力

  锻炼读图能力,通过复习学习新知识

  层层探究得到结论

  学生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察学生是否学会知识

  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大气中谁在进行削弱 太阳辐射中谁被削弱了 占太阳辐射总量的百分数 对应的自然现象

  反射作用

  散射作用

  吸收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版图: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评价:1。能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够掌握地理基本画图技能

  3。能够正确运用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初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世界观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原因。

  教学目标:

  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了解各种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和特殊性。到当地气象台站,了解家乡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归纳总结的出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重点、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学方法:

  图示法、图解法、相关联系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演示北京和罗马的景观图片,要求同学们找出二者的不同。然后给出北京和罗马所在的地理纬度。结果同学们会发现,两地的地理纬度均相同,但是自然景观却大不相同,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地处在相同的纬度却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讲授新课]

  [板书]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知道北京是什么气候类型啊?

  [回答]温带季风气候

  [提问]温带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回答]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展示北京和罗马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们观察,罗马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

  [回答]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设问]那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出现这种气候特征呢?

  请同学上黑板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并标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带领同学们共同回忆各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干湿情况的影响。

  用多媒体展示地中海地区和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同一张图对比展示,并且标出罗马的位置)

  [提问]全球的气压带、风带是固定不变的吗?

  [回答]随季节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展示动画,让同学们观察,地中海地区冬、夏季分别由什么气压带、风带控制。学生找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

  接下来展示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给出此地区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图。让同学分析归纳其气候特征。然后给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亚马孙平原的地理位置进行对比得出,迟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因太阳辐射强,空气对流运动强烈,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观看北京和罗马的自然景观图片

  思考问题

  复习上节课内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思考问题,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复习旧知识

  观看动画,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分析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思考问题

  讨论分析并归纳

  先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图片引出教学新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其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复习旧有知识,和学生一起回顾,以起到对新知识的铺垫作用。

  利用动画形象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降低空间想象的难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新知识记忆的加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