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

时间: 陈哲凡673 分享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三)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 、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四)

  一、学情分析

  20XX年上学期,我校高一年级共有地理教师4人,教学行政班13个。其中“宏志班”三个,音体美班各一个,学生知识基础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要求按照“华容县普通高中一年级2013—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开设指导计划表”完成本期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㈠本套教材的编写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3、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 学会自主学习。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的见解和成果。

  5、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良好行为习惯;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㈡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理念:

  第 一章 人口与环境

  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是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是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是人口迁移;第四节是地域文化与人口。可采用学案导学与活动观察、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并结合教材活动内容,了解人口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从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主要途径。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本章共分三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城市空间结构和服务功能,二是城市化及其影响。可采用学案导学,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材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是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二节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是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四节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活动是人文地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产业、工业和交通运输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产业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活动调查等方式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章以人地关系为落脚点,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等内容,从人口、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并提出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学案导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增加阅读材料和分析身边的事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建议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也以此作为基本取向。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材处理的方式上应注意如下几点内容:

  ㈠、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㈡、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㈢、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3、开展各种类型的讨论活动。

  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敏锐觉察力的培养;

  2、学生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的培养;

  3、学生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

  4、学生运用地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48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