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仁者爱人说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仁者爱人》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仁者爱人》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仁”的丰富内涵。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3、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归纳宾语前置的类型。

  2、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论语》中关于“仁”的阐述有很多,《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 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回顾学过的部分,有关“仁”的阐述比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已,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章P9)

  二、释题

  题目“仁者爱人”也是出自于《论语》里的一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是大教育家,因材施教,樊迟是孔子的一个不怎么聪明的学生,因此孔子用最浅显的语言跟他讲道理,只教他“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

  三、文本探究

  (一)“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仁之本:孝悌(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研读1.6)

  仁之则:忠恕

  忠: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读6.30章)

  恕:推已及人,仁爱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读5.12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

  仁之上:圣(博施济众)(解读6.30章)

  (二)实践“仁”的方法、途径是什么?孔子自己是否达到“仁”?

  仁之方:能近取譬(推己及人)(解读6.30章)

  (解读5.26,10.17,7.9,15.42,9.106)(7.27)

  仁的实践:

  1、“言志”,体会三人的不同点。

  引用朱熹的话:夫子安人,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2、问人:重人不重财 细节描写拓展

  3、导盲:无微不至的关心

  分析其语言的平实与浅易,理解运用具体细微的记述,真切地反映孔子对盲人的关心。

  4、与有丧者侧:尊崇礼

  5、子钓而不纲:“仁”延伸到自然是“爱物”

  拓展:

  求仁得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

  杀身成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5.8)

  小结:仁者必爱人,爱人是仁者的活动,爱人者必能达到仁。

  四、问题探讨

  (一)探讨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为“仁者”。孔子为什么说管仲是一个仁者?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插入3·22章)(课文14.17章)

  明确: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奴役。表明孔子的仁有一个很高的标准,即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是讲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要比管仲小172岁,他出生之时,管仲已经去世90多年。齐桓公称霸诸侯,是依据自身的实力,采用得当的策略,消弭他们的矛盾和纷争,将诸侯们联合在一起,避免了大规模内部战争的发生,整个过程都是打着周天子授权的名义进行的,“一匡天下”,从而维护了周王室摇摇欲坠的地位,延缓了周朝的解体。这是孔子最为称道的。说管仲仁,也就是他辅佐齐桓公保住了周王室,维持了周朝的统一,维护了周礼。其次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做到了“攘夷”。当时生活在周王室及其诸侯国四周的戎狄势力很大,经常骚扰和侵犯周王室和中原,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威胁。齐桓公在管仲的策划下,多次联合诸侯打击来犯的戎狄,使得华夏文明得以保存。这里强调的是华夏与狄戎之间的差别,强调要对抗狄戎以保全华夏文化,也就是保全周礼。尊王和攘夷的意义是同一的。其实孔子赞赏于管仲的,仍然是那个根本的东西:克己复礼,尽管管仲在小处有失礼的地方。)

  (二)探讨2:同是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明确: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孔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养民以惠,惠则足以使人。”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五、课外延伸:“仁”这一思想在古今中外的影响及意义

  古: 微子、比干——“仁人”。献身国家,取义成仁。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就是为大多数人而死。

  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的代表作《仁学》,就是追奉了孔子的“杀身成仁”。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今:李大钊、抗洪(画面)。“仁人志士”“仁义之师”“仁爱之心”

  意义:“仁”是爱人类,爱一切的“人道主义”境界。“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意识的形成(地球村)。

  解放大量被压迫、被奴役的行动都是“仁”——人道主义。

  由于人类的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我们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就越来越需要“仁”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会提出“巴黎宣言”的重要原因。

  当代中国的仁者: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袁隆平,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来自人群的“微尘”

  “当仁而不让”,这是仁的锋锐与张扬,仁,在我国古典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概念,更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富有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命题。

  六、归纳巩固

  1、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二种,疑问句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第三种,用“之”“是”来表示,“之”“是”充当复指宾语;

  第四种,肯定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讲信用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时。(戴礼帽穿礼服)

  尧舜其犹病诸:以…为困难(意动)

  使动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使…站得住

  己欲达而达人:使…通达

  敝之而无憾:即使使它们坏了也不要悔恨。(使它们破旧)。

  老者安之:让老年人安心。(让老年人安心)

  为动用法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为公子纠殉死)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门人问曰:“何谓也?”

  “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贯穿着。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固定句式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怎么样。
看了“《仁者爱人》优秀教案”的人还看了:

1.《石榴》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2.《悯农》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3.《秋水》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4.语文《掌声》优秀教案设计

5.《蒲公英》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6.《落花生》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258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