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知识点介绍(2)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知识点介绍(2)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高中语文正确使用词语知识点介绍

  高中语文语句停顿知识点

  语句停顿:

  即断句。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历年的高考对断句尤其是文言文断句这块也很重视。

  给古文断句可分四步进行: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

  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要注意的是,借助特殊词语断句,要建立在明确词意的基础上。例如“曰”译为“说”的时候,后面断句。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如“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可以根据对称的句式结构断成“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

  停顿常用的六种情况: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语句停顿点拨: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

  ①“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如: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

  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

  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节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古典诗文的节奏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诗文适当的地方所作的短暂停顿。语文试卷上也屡屡出现这样的试题,这类题型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因此,掌握一些划分节奏的常用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增强应试能力十分必要。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主要依据句意及其结构。句意如血肉,结构似骨骼。划分则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例1 望晚日照城郭。

  “望晚”是“向晚”之义,即“接近黄昏时”。全句有“望晚”,“日照”,“城郭”三个“意义单位”,故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切不可将“望”理解为“眺望”“远望”,读成:“望/日晚/照/城郭/”或“望/晚/日照/城郭”。可见意义对停顿的决定性作用。

  二、语法结构剖析法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例2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例3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例2句主语“寡人”与谓语“易”之间,状语“欲以……地”与谓语“易”之间,例3

  句谓语与补语之间,均应有停顿。这样,既便于节奏和谐朗读,又显示语意的层次性。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例4 故/克之。

  加点二字由于动词与宾语(一般为单音节)结合紧密,不需停顿,否则读来生硬。

  例5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宾语(加点字)有其修饰限制语,结构完整,自成层次,动宾之间,往往有其停顿。

  3、状语之间虽应有所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停顿级别,可不作停顿。

  例6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4、留心名词作状语现象有助于正确停顿,划分节奏。

  例7 其一/犬坐/于前/;

  例8 山行/六七里。

  为了突出名词性状语对谓语形象性修饰,必须把它与前面音节分开,使其直接修饰形容词谓语。

  三、辨别词语区分法

  1、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以及“夫”“盖”“若夫”“至若”等助词,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例9 夫/大国,难测也。

  例10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例1l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例12 然则/何时而乐耶。

  2、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也、矣、乎、哉、为、与(欤)、耳(尔)、邪(耶)、焉,常用在句末,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例13 余闻之也/久。

  3、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14 可/以一战。“可以”虽形同现代词,但因文言多以单音节成句行文,一定要分开逐字朗读。

  4、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古代遗迹。

  例15 陈/康叔公/尧咨/善射。

  例16 《范/文正公/集》

  “陈”系姓氏;“尧咨”是名;“康叔公”为谥号;“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范”是范仲淹之姓;“文正”,谥号;“公”世人对“范”尊称;“集”,著作汇编。

  四、句式规律总结法

  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今人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划分节奏须维护其古代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例17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1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例17句是以定语“高”后置为特点的倒装句,考虑停顿,应不失结果完整;例18句则是典型的省谓语句,“再”“三”后均省去谓语“鼓”,朗读应形成层次,以保其语意不残。

  五、综合品读感悟法

  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而这几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要注意停顿的长短级别不等、节奏强弱有致,语气抑扬顿挫等逻辑要求。我们要读而不厌,书读百遍,其感必显。只要培养和提高朗读古文的语感能力,就可以把语意准确传神的表达出来,潜移默化地把握节奏停顿的规律。

  在通读时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不拿现代汉语对词语的理解来衡量文言文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不“以今释古”。这样在对每个词语意思准确理解和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句意、段意乃至文意,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形式和语言风格,也才能有助于准确断句。


猜你感兴趣:

1.高二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2.语文新闻素材知识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4.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5.2017高三语文教学计划3篇

377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