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中语文复习的策略有哪些

高中语文复习的策略有哪些

时间: 夏萍1132 分享

高中语文复习的策略有哪些

  高考语文想要获得高分,学生要注重复习,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语文复习的策略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复习的策略

  策略1.善于分解,从课文摄取知识点。

  为了牢固掌握知识,我们每复习一篇课文,在熟悉内容之后,就必须善于将课文进行分解,从而少而精地摄取分布在课文中的知识点。如《荷塘月色》,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要摄取的知识点有:感情的基调,写景的线索、顺序和层次,抓住景物特点状物写景,寓情于景的写法,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富有美感的叠词,贴切生动的比喻和新鲜别致的感觉,复句中的分号(;)的作用,并列复句的层次。掌握了知识点,就为知识的迁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策略2.善于归纳,把同类知识点联成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网。

  一种类型的文章必有共同的特点,而这共同的特点并不是正好集中体现在某一篇文章里,而是由许多同类型的文章从这几个或那几个方面来体现的。我们学了同类型的文章,要善于归纳,上纲上线,使知识系统化,把知识点用线条联成有纲有目的知识网。网有大有小,各式各样:有记叙文网、说明文网、议论文网、散文网、小说网、诗歌网……,有语法网、修辞网……。有了这些知识网,我们在高考中遇到阅读文章,就可举纲张目,顺利解决阅读问题。

  举说明文为例,其知识网可以这样编织:

  ——特点:说明性——知识性——客观性

  ——类型:介绍型——描述型——记述型——阐术型——应用型——文艺型

  ——结构: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

  ——方法: 定义——诠释——描写——分类——举例——比较——引用——比喻——数据——图表

  ——语言:——准确——简明——通俗

  网中每一知识点下面要附上简要说明,内容包括特色、作用、例句(至少要注明文章标题),以例唤起回忆,生发联想,对照运用。

  策略3.善于由此及彼,迁移运用知识。

  多次担任高考命题负责人的章熊先生说过,为了“推动教改”、“从这几年的试题命题可以看到这样的意图:一方面,尽量把结合教材的试题出得‘活’一点;另一方面又使从课外取材的试题占有更大的比重。”

  这就告诉我们,高考既考查学生的知识素质,又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临场应变的能力。试题出得“活”,我们复习也要着眼一个“活”字;课外试题比重大,我们复习就不能死记死背,而应该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下面试举两例说明:

  《祝福》何以采取倒叙法,何以把祥林嫂的惨死和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对照起来写?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知识的联系想到《祝福》的主题思想,想到《义理·考据·辞章》一文中关于义理和辞章关系的论述,这样才能得其解。主题思想属于内容要素,结构、写法属于形式要素,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决定形式。《祝福》所以采取倒叙结构和对照写法,完全出于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需要,倒叙为了先制造悲剧气氛,对照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

  再如,有一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的题目,翻译“广求其比”。要准确翻译,必先搞清“比”的含义。从试题提供的短文的内容看,“比”是褒义词,其含义可联系初中学过的《核舟记》,那篇文章中有“其两膝相比者”一句,“比”注曰“靠近”。“广求其比”的“比”,与“两膝相比”的“比”意思相近,但需引申。“比”,靠近,可引申为“靠在一起”,“并列”,“不相上下”,“差不多”。结合原文,可讲作“(德才)(跟他)差不多(的人)”。这样一来,“广求其比”就可译为“广泛访求德才跟他差不多的人”。

  通过分解、归纳、迁移运用,就可把厚书读薄。这样,学的的虽不多,但能得其精要,又能迁移运用。迁移运用,不但能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还能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无形中扩大了知识面。这样,厚书虽然读薄了,但通过迁移运用,以简驭繁,实际掌握的知识不是少了,而是更为丰富、更为系统、更为为广博了。

  高中语文虚词复习的方法

  1学会辨析语文虚词

  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

  1. 复习时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辨清其细微的差别

  例1:下列句中“对于”用得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做教师工作,就要对于学生负责 B:这所学校,对于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C:对于如何进行高考复习,他早已心中有数了 D:他对于老师历来尊敬。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介词“对”“对于”的能力。“对”和“对于”在很多场合相同。凡是能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对于 ”。因为“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当“对”表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如A句介词引进的目标,有“向”之意,D句介词表示“对待”),只能用“对”而不能用“对于”。B项“对于”也用错了,错在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变化”不能对“我们”了解,只能是“人”了解“变化”。若把“对于”前后的人或事物的位置对调一下,就文通字顺了。所答案是C

  例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不正之风,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B:对于招生问题,请与招办直接联系。

  C: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D: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人物,对于我们并不陌生。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介词“对于”与“关于”的能力。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①“关于”主要表示关联涉及的范围(如B),“对于”则主要指出对象(如A),有时既不是单纯表示范围,也不是单纯指出对象,而是两种情况兼有,这时“关于”和“对于”可以通用(如C)。②从在句中的位置看,“关于――”作状语,只能放在句首,可以有语音停顿,以逗号表停顿,“对于―――”作状语,放在句首、句中皆可,语音停顿与不停顿都行,所以答案为C

  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02年高考)

  ①中美关系__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___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③这几天我__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虚词的能力。答案是C。(辩析略)

  例4下列加点的连词运用恰当的一项

  A:这篇小说,无论是选材和主题,都极具匠心。 B:不久,小王和小李及其几个朋友也被叫了去。

  C:怎么?你到现在还没有决定去或者不去? D:河南是小麦、棉花以及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重要产区之一。

  解析:此题考查几个连词的辨能力。A项“和”应改为“或”、“还是”,因为“和”所表示的是并列关系,而A句所提供的是一种选择关系,选择关系的连词与“无论”搭配使用,表示普遍性。B项“及其”应改为“及”,因为“及”连接的是名词或句词短语,它所连接的各项之间通常有主次、轻重、前后之分;而“及其”是连词“及”和代词“其”构成的固定短语,“及其”连接的虽然也是名词性的短语,但它所连接的后一项是从属于前一项或跟前一项相关的,所以合乎语境的应是“及”。C项“或者”应改为“还是”,因为连词“还是”或“或者”虽然都表示选择,但用法不同。“还是”可以用于疑问句中,含疑问语气;“或者”只表选择不表疑问。D项“以及”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词组,它们所连接的成分可以有主次的分别,也可以没有主次之分,因此这一连词的使用是正确的。答案为D。

  例5: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雪,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而且”一词用得是否正确)

  解析:此题考查连词“而且”“反而”的辨析。“而且”表同方向的递进,“反而”表反方向的递进。所以,此句中“而且”应改为“反而”。

  例6:由于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进而为城乡物质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进而”一词用得是否正确)

  解析:此题考查连词“从而”“进而”的辨析。“从而”重在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而“进而”重在表递进关系,表不在前一个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行动。所以本题中的“进而”应为“从而”。

  例7:下面必须使用“的”的一项是(2000年高考)

  ①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的发展。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的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能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谋求新的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  B ④②  C ③④  D ①③

  解析:此题考查助词“的”的能力。“的”字用在定语后面,常见是修饰和领属关系,用不用“的”要看具体情况。A项中可加可不加,但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同作“为了”的宾语,为保持前后和谐,以不加为好。B项中“它们”的定语,必须加“的”。C项是一个兼语句,“你”作“使”的宾语,“钱袋……发展”的主语,因而不能加“的”。D项中“欧亚高手取胜”作定语,须加“的”。所以答案是B。

  2、掌握常见关联词的搭配

  比如:A、无论困难__大,也要坚持到底。 B、尽管困难__大,我们也坚持到底了。

  C、即使困难__大,我们也要坚持到底。

  “无论”“尽管”“即使”等表示条件、转折、假设关系的连词还要与句中的代词连词等协调一致。上面三个句子依次填入“多么”“这么”“再”。

  比如:同样是表示条件,表充足条件的是“只要 ……就(都、便、总)”,表必要条件的“只有(唯有、除非)……才(否则)”,表无条件的“无论(不论、不管、任)……都(总、总是、也、还)。同样表选择关系,有未选定关系:还是、或者、是……还是;二选一的有:不是……就是、要么……要么;先舍后取的有:与其……不如(无宁);先取后舍的有:宁可……也不。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些关联词的区别,如“不是……而是”“是……不是”是选择关系,而“不是……就是”“是……还是”却是选择关系。

  3、复习时注意虚词的使用习惯

  比如:A、“在……上”“在……下”中间插入的应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在减少做题下,也有可能提高自己的成绩。”“减少做题”是个述宾短语,应改为“在减少做题的情况下”。

  B、“把”“被”在否定句中同,“把”字应放在否定词的后面。如“我不把这本书看完,就不睡觉。”

  C、“不但……而且”“一方面……一方面”等关联词,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时,第一个关联词放在主语后,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时,第一个关联词放在主语前。如“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高中语文关于成语题的解题的注意要点

  1、吃透词义。

  成语的含义不是它所构成的单个词语简单叠加组合,而是在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背景基础上,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切不可望文生义。如:

  例1、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例2、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例1中“名正言顺”的意思是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句中误解为说法与实际情况相符。例2中“大方”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句中把“大方”误解为不吝啬。

  2、褒贬误用。

  大多数成语含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词的感情色彩也会随之变化,有时候,由于对一些成语褒贬不辨,从而导致误用。如:

  例3、鲁迅先生对于友人,尤其对于青年,爱护无所不至,不但尽心竭力,还常主动帮忙。

  例4、现实中,有许多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

  例3中的“无所不至”意思是没有达不到的地方。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贬义。例4中的“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

  3、辨清对象。

  成语因其词义有所侧重,这便确定了该词语的大致适用对象范围。如果对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便会使陈述和被陈述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

  例5、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例6、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复习资料

  例5中“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而句中的基础知识与难题无主客之分。例6中“忍痛割爱”的意思是忍痛把自己心爱的东西交给别人。作为商品的运动服本不属于自己所有,因无钱而不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不能叫“忍痛割爱”。

  4、删除赘余。

  虽然成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准确的,但还要防止与句中其他词语意义重复。如:

  例7、一个让人看不懂的店名,能招徕顾客吗?其实,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例8、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例7中“大方”是指某种专长的人。整个词语的意思是被内行的人笑话,前面不能再加“让人”。例8中“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前面不能再用“还”。

  5、前后矛盾。

  成语在句中意思尽管准确,还应注意它和其他词语是否矛盾。如:

  例9、最近到沿海地区,虽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例10、开始,人家送礼他都不收,时间长了,他就认为是小事一桩,犯不着太认真,也就不以为然了。

  例9中“浮光掠影”的意思是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浮光掠影”与“极深刻的印象”矛盾。例10中“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不认为错”,可用“不以为非”。

  6、搭配不当。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如:

  例1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12、这里药铺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而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例11中“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后面不能带宾语。而例12中的“安居乐业”的意思是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只能说“人民安居乐业”,不能说“生活安居乐业”。

  7、相信本义。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如:

  例13、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1992年高考题)

  例14、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例13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因而使用是正确的。例14中“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这里正好适合使用本义。当然是正确的了。


猜你感兴趣:

1.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2.高中语文考试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介绍

3.高中语文必修知识总结归纳

4.高中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及补救方法有哪些

5.高一语文期末总复习知识点

6.高中语文小说阅读答题策略

3799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