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下期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语文的试卷是需要我们多做多多练习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一语文,欢迎大家来收藏哦

  高一语文下期中考试卷带答案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到达中亚后,发现那里已经大量使用中国的竹制品和纺织品。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实际上,就功能而言,还可以叫“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而且地理上的具体路线也不止一条。历史上,开辟丝绸之路绝非仅仅出于贸易目的,当时的中原王朝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在信息极端闭塞的情况下,凭借传闻与使团的勇气和信念,搭建起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这个过程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丝绸之路尽管曲折,但仍然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极大地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但囿于技术条件、自然条件与政治因素,它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之路被效率更高的海运所取代。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完整阐述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这一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历史坐标系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

  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古老的陆路运输技术不足以承载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据测算,从我国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如果通过丝绸之路,运输距离可比海运缩短9000多公里,时间缩短近一个月,运费节约近四分之一。此外,古丝绸之路必须避开山地与沙漠,路线选择范围有限,经济、社会效益不高。而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中亚地区处于地缘战略要冲,又是东西文明的交汇点,更是近年恶名昭彰的宗教极端势力的发源地。新丝绸之路构想以经济合作为先导与基石,以政治合作为前提与推进手段,以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为重要目标,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摘编自《人民论坛#8226学术前沿》)

  1.根据文意,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丝绸之路”也可以称为“茶叶之路”、“瓷器之路”、“欧亚使道”,它是中原王朝搭建起的连接东西文明的桥梁。

  B.开辟“丝绸之路”既有偶然,更是必然,不仅出于贸易目的,也为了巩固北方边界的安全。

  C.“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最便捷的通道,十分曲折,难以承载大规模的物质转运的任务。

  D. 由德国科学家命名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文明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亚人已经通过这条路进行竹制品和纺织品的贸易活动。

  2.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两端是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

  B.新丝绸之路设想兼顾政治、经济、安全乃至文化利益的均衡发展,是具有前瞻性的综合战略规划。

  C.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使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

  D.新丝绸之路的构想需要兼顾地区平衡,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古老的丝绸之路滋养了东西文明的交流,而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

  B.政治合作是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前提与推进手段,而促进文化交流、化解安全风险则是它的重要目标。

  C.新丝绸之路构想的国际战略基础是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

  D.古代丝绸之路被海运所取代,新丝绸之路却可能因为在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上优于海运,承载能够产生规模效益的运输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失 乐 园

  师 陀

  ①乡下人一年到头娱乐的时候很少,至少在我们乡下是如此:端午不喝雄黄酒,仲秋不赏月,除却上坟照例烧化纸钱外,大抵与平日无异。只有上元节,孩子们得到一只花纸糊的灯笼已喜出望外,间或有人肯破费买两筒小号“花子”放放,简直要动员全村上下了。这村子小而穷,从不曾有大事件值得记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

  ②然而孩子们正也和别处的毫无差别,总不肯让寂寞重重压到身上,让时光白白逝去。孩子们有着自己的世界,那就是禾场。每当秋后,场上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月亮照着光光坦坦的场面,晚饭后就热闹起来了。此刻,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禾场一被孩子们占领,就绝不会再是简单的了。他们也会翻出许多花样。其中有一种叫做“老鳖晒盖”,是要四个人前后左右四角站正,一个人上去,脚蹬住后两人的肩膀,手抓住前两人的肩膀,一气向前跑去的,有些类似叠罗汉。还有多种是摆起阵势,双方一问一答,然后以力量的盛衰决胜负的。这些游戏大都非常幼稚、简单,可是孩子们是真心地在玩,确给岑寂的乡村添上一抹生气。

  ③自然,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乡野的各种玩法究竟有多大价值,我不曾作过估计,但和学校里规定的一比,也不逊色。即便这野蛮的玩法也要失去,岂不是大可哀哉?

  ④我失去乐园是因为父亲送我进学校,随后他故去了,我也到了成年,便不得不按一般成年人那样去生活,所以是极其平常的。倘若仍跑到那叫做乐园的禾场上,参进那小小的队伍中去,纵然是月下的夜间,恐怕也要引起不平常的反响的吧。我已经不是孩子。有时坐下来好久,明明对着纸壁,却看见一群孩子在捉捕,在逃避,在吵闹,而且连唿哨也听见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哀伤便一一来了。

  ⑤前年偶尔因着变故回到家里,第一个想起的便是禾场上的乐园。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天气还不很冷,一地好月光,连树木也都照得像童话中才应有的;想来场上一定太热闹,该藉以温一温旧梦。可是禾场上一个人影也看不见,连吵闹声、唿哨声像一起被冷然的月光扫去了个干净。街上呢,也看不见有人似的东西活动。

  ⑥那些“无有家教”的孩子呢?当然不会绝种的,那么有事情?也不至于都这般凑巧。然而第二天事情却弄明白了。在土谷庙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十一二岁光景,瘦小身量,面容枯槁。他昂首眺望着原野,正悠然地吸着烟。虽然他并不留神四近,然而任谁也会感动的吧:模样是那样像一个流氓,一个盼望着故土的水手,可是不更像一个大人吗?

  ⑦暴力起初仅及于大人,孩子还只间接受到影响,渐渐的连大人也不够填满那贪婪的肠胃时,这恶毒的网也就捕罗起孩子。本来还只是该嬉戏的孩童,已被残害去天真,被轧去一切快乐,逼着不得不负担起成年人的任务和忧愁。我们的“天才”呢?哪里去了!

  ⑧这话离我当孩时只不过八.九年光景,似乎不算怎样长久,然而八.九年间已有过这样一番大的变动,孩子们就连那样不大高明的乐园也一并失去了。现在又是将近三年,孩子们怎样了呢,谁知道?

  (选自1937年3月版《黄花苔》,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乡下人的生活状况,渲染了冷寂的氛围,暗示了社会环境,与下文孩子们在“乐园”的热闹形成对比,反衬了“乐园”的美好。

  B.文章线索清晰,扣住“乐园”展开,由农村禾场上的乐园写到“我”失去乐园,怀想乐园,再写到失去乐园后孩子们的惨状和作者的忧伤。

  C.文章语言质朴,却善用细节表现思想,如文中写“老鳖晒盖” 游戏,就体现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及玩乐的天性,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

  D.第④段写“我”失去乐园的原因,表达了人生的哀伤:失去亲人的哀痛,美好童年逐渐远去的悲伤,还有必须按照成人平常地生活的无奈。

  5. 文章第②段 “毫无什么虚实变幻的禾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概括。(5分)

  6. 文章标题“失乐园” 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家众创空间、32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400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19家国家自创区和156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1位》《大数据观察#8226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我国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人,研发人员超过53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__”“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回国人才超过110万,是前30年回国人数的3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以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与2000年相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日本在大幅减少,而中韩两国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B.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进入黄金期,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

  C.材料二显示,中韩日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比重呈正相关。

  D.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织就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我国人工智能广泛融入了各行各业,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B.我国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资,日均新设企业增长迅速,科技创新使得创业孵化生态链条日趋完善。

  C.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均居世界前列,表明我国有突出的知识创新。

  D.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E.“筑巢引凤”“__”“万人计划”的实施,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

  9.为什么我国创新水平能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狷直忤物,十年不调。会修辽、金、宋三史时,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避地富春山,徙钱塘。张士诚累招之,不赴,遣其弟士信咨访之,因撰五论,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又忤达识丞相,徙居松江之上,海内缙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酒酣以往,笔墨横飞。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雪》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皆蹁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太祖召诸儒纂礼乐书,以维桢前朝老文学,遣翰林詹同奉币诣门。维桢谢曰:“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明年,复遣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御,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赐安车诣阙廷,留百有一十日,所纂叙便例定,即乞骸骨。帝成其志,仍给安车还山。史馆胄监之士祖帐西门外,宋濂赠之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盖高之也。抵家卒,年七十五。

  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瓚、昆山顾瑛为诗文友,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方外友。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维桢徙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仁及侨居钱惟善相倡和。两人既殁,与维桢同葬干山,人目为三高士墓。 (节选自《明史#8226杨维桢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B.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C.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D.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11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D、“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维桢朋友甚众甚杂,在松江居住时,经常与朋友饮酒赋诗属文,吹弹伴奏咏唱中,宾客皆翩翩起舞,以为是神仙中人。

  B.杨维桢淡泊名利,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维桢辞谢,并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以明其志。

  C.杨维桢年少时,他的父亲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然后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养成了急躁耿直的性格,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都没有升职。

  D.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诗风奇谲瑰丽,独步一时,诗体被称为“铁崖体”,其古乐府诗、论文等被当时大家如宋濂等高度称赞。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具书复士诚,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5分)

  (2) 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山坡羊#8226叹世(节选)

  陈草庵①

  (一)

  渊明图醉,陈抟贪睡②,此时人不解当时意。志相违,事难随,由他醉者由他睡。今朝世态非昨日。贤,也任你愚,也任你。

  (二)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③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④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注释:①陈草庵,名英,字彦卿,号草庵。曾任赞善大夫、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左丞等。②渊明图醉:东晋诗人陶渊明曾说“吾尝得醉于酒足矣”;陈抟贪睡:宋人陈抟曾隐居华山,相传其贪睡,“多百余日不起” ③那个:即“哪个”。④长安:汉唐京都,此处泛指京城。

  14.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晨”、“昏”两个字相呼应,暗含着作者对世人从早到晚都在奔波的感喟。

  B.“此时人”,指陶潜、陈抟生活的社会中那些为名利而角逐的人;“当时意”,指他们那样做的用意。

  C. “那个不去红尘闹”的“闹”表面是指上文的鸡叫、鸦噪,实际是暗指人们为追逐功名而趋之若鹜、竞奔不已的丑态。

  D. “志相违,事难随”,这两个句短音促的对偶句,不加雕饰地对陶、陈二人“图醉”“贪睡”原由作出了解答。

  E. 两曲结尾都用了对比、夸张的手法表明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讽刺。

  15. 作者一腔愤世嫉俗之情层层推进,请以曲(一)为例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人因为官职大小的缘故,而嘲笑那些拜师学习的人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蜀地之难行还联想到了蜀地军事上的易守难攻,其中直接描写剑阁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3)杜甫《登高》开篇“,”描绘出一幅奇妙精美的图画,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

  ②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

  ③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世界COsPLAY峰会冠军赛中,中国代表队的表演惟妙惟肖,凭借《血战:最后的吸血鬼》夺冠。

  ④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地震造成了诺日朗瀑布、火花海、五花海等多处景点破坏,造成了哀鸿遍野的景象。

  ⑤目前,整个狗年春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各类创新节目正紧锣密鼓地在央视排练,冯巩、蔡明、潘长江正俾昼作夜地彩排新小品。

  ⑥针对韩国总统文在寅有意进一步扩增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事情,新华社批评文在寅政府在“萨德”问题上反复无常,首鼠两端。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⑥ D. ③⑤⑥

  18.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B. 蚂蚁短租对大部分人是比较陌生的,它是国内新兴的公寓民宿在线短租平台,它的房源类型包括独栋别墅、四合院、木屋、树屋等。

  C.《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D.据广铁集团最新消息,受台风“天鸽”影响下,广铁集团决定自8月23日5时起,对管内部分线路采取列车停运措施。

  19. 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是王昭君,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了“明妃”。

  B.“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C.“李氏子蟠,年十七”和“铸以为金人十二”句式相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也相同。

  D.“填然鼓之”和“树之以桑”两句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和“却匈奴七百余里”两句中有不相同的词类活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许多人担心,① 。而且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也曾指出,电视暴力片与儿童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② 。这就是近十年来青少年犯罪比率上升的原因。有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犯罪比率十年来上涨了15之多。研究还发现,儿童时期观看暴力电视的数量与30岁时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也存在有显著的相关。8岁时观看暴力电视越多,③ 。

  21.请填写出下列语段中① ——⑤空上缺少的词语。(5分)

  中国古代的称谓语丰富多样,名目繁多,有谦称、敬称、俗称、雅称、婉称、别称、绰号等等,可谓洋洋大观。如尊称对方的父亲为 ① ,谦称自己的父亲为 ② ;称天子死叫 ③ ,称和尚死叫圆寂;称男子成年(20岁)叫 ④ ,称女子成年(15岁)叫 ⑤ 。

  ① ② ③ ④ 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课,教授问他的学生,风是怎样消失的。学生们有的从气压的高低方面来分析,有的用海潮的变化和山脉的走势来解释,还有的从太阳光冷热照射不均的角度来探讨……

  教授听完大家的各种解析后说道:“大家说得都有道理,但你们知道最简单最直观的答案是什么吗?那就是,风不动了就消失了。”教授看着台下的学生继续说:“同学们,你们即将走向社会,你们有美好的梦想,有远大的目标,有丰富的知识,有深厚的理论,但如果不去行动,不去实践,那么,你们的梦想、目标、知识和理论,就会像不动的风一样,消失于无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答案:D 据原文知中亚人的贸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丝绸之路”(即“这条路”)是指西汉使团凿开亚、欧、非三大洲的通道。

  2.答案: C 张冠李戴。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3.答案:C 以偏概全。“国际战略基础”还包括“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3分)C.【解析】“也映衬了乡村的热闹”错,文章第一段写到“它一年到头都被宁静的空气包围着,只好用寂寞去形容”,第③段写到“孩子们之所以玩耍,并非为点缀村坊冷落的门面,他们还没学会遮掩丑恶,他们只知道娱乐”。

  5.(5分)答:①村庄贫穷落后,娱乐生活较少;②秋后的禾场适合孩子们无拘无束地玩乐;③禾场上的游戏给天真、充满创造力的孩子带来了快乐。(评分建议: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6.(6分) 答:①对过去美好乐园的追忆;②对童真失去、快乐时光消逝的叹惋;③对家园丧失的哀痛;④对教育现状的隐忧,对儿童命运的关切;⑤对社会环境恶化、今不如昔的感喟;⑥对成年人变得虚伪、平庸的无奈和反省;⑦对美好精神家园的向往。(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3分)B.【解析】偷换概念,原文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科技进步贡献率”。

  8.(5分) CD。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解析】A.移花接木,原文是““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B.张冠李戴,原文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E.因果错接,“增强了科技人员的获得感”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结果。

  9.(4分)答: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迅速;②我国人才工程实施卓有成效,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获得感大大增强;④创新实力雄厚,成果丰硕。(意思对即可。能从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员的角度概括均可,答对一点得1分。从其他角度概括,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3分)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诗震荡陵厉,鬼设神施,尤号名家云

  11. D(3分) 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12.C(3分)(少年在楼上读书与性格无因果关系; “不调”指与人合不来。以至于十年不能与有矛盾的人和好。)

  13.(1) (5分)(杨维桢)详细复信给张士诚,反复讲述顺应时势、违背时势,成功和失败的理论,张士诚没有采用。(“复”“反覆”“告”“用”各占1分,句顺1分)

  (2) (5分)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就可以了,否则我就跳海自尽。” (“竭” “不强” “所不能” “蹈海” 各占1分,句顺1分)

  附:参考译文

  杨维桢,字廉夫,山阴人。年少时每日记诵数千言。父亲杨宏在铁崖山中修筑一楼,绕楼植梅数百株,楼中藏书万卷,拿走楼梯,让维桢在楼上读书,时达五年。维桢因此自号铁崖。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代任天台府尹,后改任钱清场盐司令。维桢禀性急躁耿直,易与人不合,以至于十年不能和好。编修辽、金、宋三史时,维祯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欧阳元功读后赞叹说:“百年后,公论定在其中。”于是推荐他参与三史的编修,未被接纳,转任建德路推官。后提升为江西儒学提举。尚未上任,反元斗争蜂起,维祯避乱于富春山,后迁居钱塘,张士诚多次聘请他,他坚持不就。又派弟张士信去访求咨询。维祯撰写五论,并复信张士诚,反复讲述顺逆成败之说,士诚未能采用。维祯得罪了丞相达识,因而迁居松江之上,海内扌晋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每日登门邀请,常常是酒酣以往,秉笔而书;或戴华阳巾,披羽衣,坐在船中,吹铁笛,做《梅花弄》;或呼歌女唱《白雪》之辞,自己以琵琶伴奏,宾客皆翩翩起舞,自以为是神仙中人。

  洪武二年(1369),太祖召集诸儒士编纂礼乐书,因维祯是前朝有声望的文学之士,遣翰林詹同带着礼物去登门聘请,维祯辞谢说:“岂有将入土的老妇再嫁的吗?”第二年又令地方官府去敦促他入京,维祯赋《老客妇谣》一章进呈,并称“:皇帝可以使我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不能强迫我做不能做到的事,否则我就跳海自尽。”帝只得允许他不参加礼乐书的编纂工作,但仍赐车接他来朝廷,留住了一百一十天。他所写的编纂凡例定稿后,即呈请回乡,太祖成全了他的愿望,仍备车送他归还。史馆高级官员在西门外设置饯别帷帐,宋濂赠诗曰:“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对他十分尊崇。维祯抵家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

  维祯的诗名噪一时,号“铁崖体”,与永嘉李孝光、茅山张羽、锡山倪瓒、昆山顾瑛为诗文之友,与碧桃叟释臻、知归叟释现、清容叟释信为僧道之友。张雨称维祯的古乐府诗与杜少陵、二李不相上下,有绝代金石之声。宋濂称赞维祯的论文,如看商周的青铜器皿,云雷成文,寒光四射。其诗震天动地,严峻庄重,下笔如神,不愧为名家之作。

  维祯迁居松江时,与华亭陆居人及侨居的钱帷善一唱一和。陆、钱二人死后,与维祯同葬于干山,人们视为“三高士”墓。

  14.(5分)B.E.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B“当时意”,指指陶潜、陈抟当时那样做的用意,“此时人”是指与作者同时代的人;E,第一曲结尾没有用夸张的手法】

  15. ①作者首先通过典故,讽刺当时人们不理解陶、陈——既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又无力变革现实;②再用“今朝”与“昨日”对比,明确今更非昔比;③再用“贤,谁问你”与“愚,谁问你”批判现实贤愚不分,正邪颠倒,从而将作者愤世嫉俗的一腔怨气喷发净尽,使全曲层层推进的波澜涌向了高潮,十分辛辣地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讽刺。(每点2分,共6分)

  16.(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剑阁峥嵘而崔嵬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7. (3分)C.【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非常逼真传神。哀鸿遍野,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俾昼作夜,指晨昏颠倒。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首鼠两端,形容迟疑不决、瞻前顾后。】

  18. (3分)C【A,搭配不当,“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作家”;B项主客颠倒,应为“大部分人对蚂蚁短租是比较陌生的”,且分类标准不一;D项句式杂糅。“受台风‘天鸽’影响下”去掉“下”字。】

  19. (3分)C.

  20. (6分) ①孩子长期接触电视暴力场面会造成负面影响;②儿童在目睹暴力行为之后会模仿这些行为;③30岁时的犯罪就可能越严重。

  (评分细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第①点应该答孩子(或儿童)长期接触暴力画面的负面影响,关键词:长期、造成、负面;第②点应该答儿童在目睹之后的模仿,关键词:目睹暴力行为、模仿;第③点关键词:借助平台做深做透;第③点应该答30岁时的犯罪更严重,关键词:30岁(成人)、犯罪、严重。与关键词所表达的意思一致即可。如果超字数,扣1分。)

  21. ① 令尊 ② 家父(家尊、家严、家君)③崩(驾崩) ④ 弱冠 ⑤及笄

  四、写作(60分)

  22.(60分)【参考立意】①用切实的行动来实现梦想,达到目标;②让知识和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作用;③要学会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④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⑤育人要有巧妙的方法。(①②为最佳角度)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音是故乡的土语,可以说是人们真正的母语。乡音并不是简单的交际工具,而是一方水土养育的人文精粹,它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认知和智慧,凝聚着令人魂牵梦绕的情感,积淀着当地共同的历史记忆。乡音是无比敏感的情感触发器,激发的是浓烈的乡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江”的感人情景充分说明了人们为什么把乡音当作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乡音的消失,无疑会导致情感的失落和心灵的漂泊。

  在城镇化进程中,乡音超越了地城群体建构,发挥着阶层群体建构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往往凭借乡音寻找乡亲,重建社会联系,以化解孤独,消解都间,舒缓压力,寻找精神慰藉和归属。而这种以老乡为组带的社会群体又进一步扩大为操各种外地方言的进城务工人员的相互认同,从而形成“外地方言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对于社会稳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乡音的消失,会使人们的精神失去依归。乡音是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缺乏乡音的抚慰,人们将会失去精神依归,产生飘零感和孤独感。乡音的消失,会使群体失去纽带。乡音是人的精神家圆和情感维系,因此,对乡音的认同和忠诚成为维护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大要素。千百年来,中国人在自然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安土重迁、叶落归根的观念更加强化了乡音等乡土文化的特质和凝聚力。一旦这种凝聚力被弱化,群体的纽带就会松弛,向心力就会减弱,从而会影响社会稳定。乡音的消失,会使历史失去根脉。乡音是一方历史的缩影、结晶和活化石。它承载着地域文化积累,珍藏着族群发展史、语言演变史、民俗演化史等珍贵历史记忆。任何乡音的消失,都将导致历史失忆和一方文化根脉受损。乡音的消失,会使文化失去色彩。中国语言的多样性,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乡音是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滋养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形态。例如苏州评弹、京韵大鼓、黄梅戏、越剧等曲艺戏剧,都是以各地方言为基础和给养的;韩庆邦《海上花列传》的吴越风情,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冯骥才《怪世奇谈》的地道津味,无不借助方言彰显其特色。如果相关方言消失,上述鲜活的文化形式将不复存在,文化多样性就会受到损害,中国文化就会黯然失色。

  乡音的衰微和消亡,将会导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退、人文底蕴的贫乏和历史传承的中断,乃至乡魂的衰竭。其实质,伤害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因为正是五彩缤纷的地域文化共同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摘编自赵世举《城镇化务须可护乡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音是情感触发器,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认知和智慧,积淀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B.“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人们把乡音当作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的体现。

  C.只要人们认同、忠于乡音,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能轻而易举地得以维护。

  D.中国语言的多样性,莫定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使人形成安土重迁的观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交代了乡音的含义,并重点论述了乡音在人们情感交流中的作用。

  B文章论述了乡音消失的危害,指出其实质上伤害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

  C.文章列举事例论证了乡音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和体现,滋养了中国的文化形态。

  D.对于“外地方言共同体”文章先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方式,然后指出其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操各种外地方言的“外地方言共同体”由一种以老乡为组带的社会共同体扩大而成。

  B.乡音是一方历史的缩影、结晶和活化石,是维系群体的组带,对社会稳定有较大作用。

  C.如果相关方言消失,一些地方曲艺戏剧将会消失,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

  D.乡音的消失不仅会导致情感失落和心灵漂泊,还会导致一方历史传承中断,乡魂衰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孤儿

  邓元琼

  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

  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每家轮着去吃饭。谁敢对我不好,他家就遭报应,不是新衣服突然冒个洞,就是他家的菜莫名其妙地消失。我能不知不觉拿走任何一家的东西。我知道哪家桃最甜,哪家桔最酸,哪家鸭子下绿蛋……

  十岁那年的春天,队里来了一男一女。队长说,大家注意,这是当年的小地主陈友文,和他老婆从英国回来,曾在省城做大学教投。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我问了所有的小孩,有的说,男的是牛神,女的是蛇神。有的说可能白天是人,晚上就是鬼和神。我也觉得他们有问题,首先皮肤比一般人白,走路的样子也不一般,特别是那女人,只有神仙和妖怪才会那么好看。

  晚上,我带上水枪,钻进了他们床底下,想着等他们变牛或变蛇时,就给他们喷水,看他们还变不变。他们用野菜拌稀粥后,就在那慢条斯理地咽,我等得不耐烦,就撕扯他们的毯子。饭后,他们举着昏暗的煤油灯,来到另一个屋里,我轻轻跟上。他们神神秘秘地下了地窖,我毛发就竖了起来:快变了!突然一阵颤抖,水枪也掉了。先听到一阵哗啦哗啦的声音,然后就静下来。我悄悄来到地窖口,我的妈呀,地客里全是书!他们就坐在煤油灯下看着,那神情很专注。我突然激动起来,偷!不,是拿!半夜里我抱走了一摞书。看完后,我就悄悄还回去。当然,弄脏了些,没办法,又换另外的看。过了段时间,我还发现了儿童故事书,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我好喜欢。

  早上,看他们静静地去放牛,天黑时,静静地带着野菜回家,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我想特务真笨。有一天,那个女特务举倒在男特务的背上,我听一个妇女在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都快饿死了。”我就突然一阵心酸,眼泪涌了出来。那一刻,我根惊奇,自己居然会哭,好像从前从来没有流过泪。不能让他们饿死。我才想起,已经好久没偷过东西了。晚上去了一趟队长家的鸡窝,还真有两个蛋。换书时,偷偷地放到他们灶上。我常常到小河去,捉了鱼,悄悄放在他们盆子里,有时也顺便拿集体种的一些菜和嫩玉米红苕之类的给他们。

  秋天的时候,我的小床上,烂席换成了一床线毯,还有两套改小了的旧衣服。我的泪又出来了,我知道那线毯就是我撕过的那床。

  那个冬天好暖和。

  春节的时候,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没有谁替我高兴。我把奖状名字抹去,悄悄放在他们桌上。也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像往常一样我抱着书翻窗而去,却被两个人影堵在窗下:“孩子,不要跑了。”女特务声音很温柔,“走,到屋里去说话。”我发现桌上放着一碗回锅肉,还有三大碗蒸饭,口水就不停往下咽,男特务声音有些沙哑:“今晚我们专门请你吃饭,因为我们明天就要走了。我们平反了,也就是说,我们不是特务了。”回锅肉就堵在我的咽喉里,下不去,上不来,任眼泪往下淌。我多么希望他们永远在这里当特务。女人给我擦干眼泪,它又流下来了。女人也哭了,紧紧地把我接在怀里:“孩子,我们——从来——没想——过,在这——里教我们——命的是一个这么小的——孤——儿……”

  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是天下最自由的孩子”,不仅为下文中“我”的许多“出格”行为作铺垫,还暗扣标

  题“孤儿”。

  B.小说写小朋友们对春天来的一男一女的推测以及“我”对他们的感觉,是为了印证队长的话:他们是

  特务,牛鬼蛇神。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女“特务”晕倒后,一个妇女说“造孽啊,饭都没得吃”体现了普通人

  的善良。

  D.从“我”与素不相识的一对“特务”之间的故事,能看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

  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三次写到了“我”流泪,每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他们走的时候,送了我一地窖书”结尾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任新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莫基者之一,他和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一起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

  任新民是安徽省宁国市人。1940年,任新民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赴美留学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被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1949年8月回国。

  1952年,任新民进入新中国第一个军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钱学森在东北参观重工业工厂时注意到了任新民,邀请他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应允。1956年8月调任北京参加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他的一生就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开始,任新民在五院担任的是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后来很快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他第一个任务是去接收从国外引进的P-1导弹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测绘仿制,探索导弹和火箭知识,大家互教互学。在导弹研制冲刺阶段,外国专家全部撤走。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担任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东风二号”于1964年6月29日飞行试验取得圓满成功。之后,由任新民全面负责研制工作的“东风三号”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完全独立地拥有了中程导弹。

  任新民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亲切地誉为航天的“总总师”。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而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经过5年多的艰苦奋斗,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揭开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任新民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城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任新民担任发射区技术总指挥。

  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时间里,任新民相继领导研制和发射成功了5颗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电教、通信、数据库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6年前后,年逾古稀的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改进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5个工程的总设计师。1988年9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获得圆满成功,当天就收到卫星云图照片。

  1986年他被任命为对外商务发射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1990年初春,他坐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主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地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圆满完成了发射任务,实现了我国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

  1992年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在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全面开展起来。此时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研制中的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

  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遨游。

  有人说,任老的一生波澜壮阔,因为参与了众多航天工程的论证、实施。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新民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赴美留学后获得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土学位和博士学位。

  B.任新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元老。参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筹建工作,与黄纬禄、居守得、梁守一起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

  C.任新民为我国中近程导弹研制作出了贡献。他全面负责“东风二号”“东风三号”的研制工作,其成功使中国完全独立地拥有了中程导弹。

  D.任新民始终献身祖国航天事业。在他已是77岁的老人时,他仍然坚持参加载人飞船研中的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

  8.下列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任新民的人生是“航天人生”,自1952年他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后,他的一生就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B.任新民1960年参与了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发射,还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C.任新民1958年开始负责研制“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后,周总理称任新民等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D.任新民88岁时,不顾年迈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载上太空。

  E.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任新民一生对祖国航天事业的重大贡献,大部分章节都以年份开头,使文章读起来条理清晰。

  9.任新民领导研制并成功发射的通信卫星有什么意义?请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基丧母,值兵事未敢言,至是请还葬。会苗军反,杀金、处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摇动。基至衢,为守将夏毅谕安诸属邑,复与平章邵荣等谋复处州,乱遂定。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税粮,视宋制亩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B.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C.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D.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我国古代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一般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中书省,我国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明清时期废其名称。

  C.中原,洛阳至开封一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外族对应B时又泛指中国。

  D.皇太子,指封建社会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基深受恩宠。太祖专门建造礼贤馆来安排刘基居住,对他十分宠爱;确定粮税时,唯独刘基的家乡青田没有增加。

  B.刘基有军事才能。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来逼迫贼寇,方国珍气势受阻;山贼蜂拥而起,他奉命前去围剿,成功驻守处州。

  C.刘基有战略眼光。刘基向太祖谏言,建议先灭掉张士诚再灭掉陈友谅最后攻取中原夺取天下,这一策略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D.刘基胸怀大局。刘基的母亲去世多日,直到战事稍缓才请求回乡举行奠礼:;他留守京城,认为应该整肃纲纪,下令御史检举弹劾无所顾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5分)

  (2)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香署①客,来访竹林欢②。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注】①香署:指京畿省台之类的官署。②竹林欢;典出“竹林七贤”,喻指文人放荡不羁,或指独立于世俗之外,或喻朋友的交情深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首句,以“俗吏”点明所要找的人孔征君的身份,“闲居少”说明孔征君相当繁忙。

  B.颔联两句写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前去拜访孔征君,“来访”一词突出王郎中寻才、爱才心切。

  C.颈联“花微落”“雨暂寒”表现了春天寒暖交替之际的时令特点,充满着早春气息。

  D.颈联中“幕”字从侧面烘托出诗人陪王郎中跟征君相见之欢,到暮晚仍未告辞。

  E.尾联写诗人、王郎中和孔征君二人在“瓮间”且聊且酌,把盏言欢,极具生活感。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叹息是诗人遣兴抒怀常见做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屡见不鲜,李白《蜀道难》中在写山高得用手可触摸星辰之后发出了“ ▲ ”的叹息;杜甫在《登高》中用“ ▲ ”写自己人生坎坷、青丝转白的悲叹。

  (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诗是“ ▲ ? ▲ ”。

  (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子《劝学》篇中的“ ▲ ”印证了这句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人有些不良嗜好无可非议,但对党员而言,既然面对党旗宣过,就要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是组织的一员,就意味着要守纪律、讲规矩。

  ②农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乡村振兴”作为一个大战略,实施起来当然不能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该做的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③“儿童邪典视频”并不因某国某地的禁止而销声匿迹,反而流入其他国家,这既说明网络是个命运共同体,也说明各国需要紧盯互联网上漓水不漏的“暗角落”。

  ④“钱宝网”案中所谓直接与“保证金”的数额挂钩的“工资”,实质上并非是真正的劳动报酬,只是对“本金”“利息”一种掩人耳目的说法。

  ⑤我们中国虽无意与美国对抗,但却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立锥之地,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相应角色,我们不能受霸权主义或任何旁人的摆布。

  ⑥中央纪委监察部同站开设“四风”曝光台,说明反“四风”问题仍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练就火眼金睛,任凭不正之风“七十二变”,我们也能掀出来。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会有缺憾,我们无力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和精神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

  B来自全世界的女巫在互联网上发出的“召集令”,要集体向特朗普施加咒语,以期“绑住”特朗普,使他无法再继续执政,危害国家。

  C.市场就在那里,未来的中国智能手机能否找到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关键在于中国智能手机能真正拥抱前沿技术、瞄准需求痛点。

  D.德国最大的产业是社会救助产业—从业人员有200万,相当于德国汽车业、建筑业、采矿业、钢铁业及能源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的总和。

  19.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三处不妥之处,请指出并改正。(3分)

  通知

  为了迎接“五四青年节”的到来,弘扬时代精神,彰显青春气息,青草文学社特邀请我市略有薄名的青年作家张萌来我校作报告。报告会定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开始,地点在文艺楼六楼阶梯教室。请各位文学社社员按时莅临现场,来时可携带自己的作品,请张作家拜读。

  青草文学社

  2018年5月2日

  (1)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食品添加剂不但能防腐保鲜, ① 。食品的酸、甜、鲜通常不是食品天然拥有的口味,往往是由添加剂“调”出来的。除此以外, ② ,如在面粉里面添加钙粉、维生素等,能使面粉的营养更加全面。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直接影响食品安全。 ③ ,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

  21.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5分)

  春 桃花 寒风 生机勃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有人提醒,对于衡水中学的学生们,不要只记住他们的高考成绩,而忽视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奥赛奖牌、体育竞赛、发明创造专利等。据了解,2017年,衡水中学有30多人因为其他特长和全面发展,获得了清华、北大保送或者自主招生资格——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衡水中学并非浪得虚名。

  材料二:人们担心,受衡水中学的刺激,整个教育界会在应试教育道路上一直走下去,会变本加厉地挤压学生。有人发问,难道仅仅是衡水中学这样吗,其他学校又能好到哪去?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一味复制街水中学的模式,却没有学到衡水中学的精髓,没有衡水中学那样突出的表现,这才表现出对衡水中学的不屑。这样的心理,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高(下)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积淀着民族的历史记忆”错误,原文是“积淀着当地共同的历史记忆”:C项说法过于绝对,由第三段“对乡音的认同和忠诚成为堆护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大要素”可知,认同井忠于乡音只是维护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大要素:D项“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并无关系)

  2.D(“先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方式”错误,“方式”属于无中生有,原文没有体现)

  3.C(“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错误,由第三段可知,应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会受到损害)

  4.B(“为了印证队长的话:他们是特务,牛鬼蛇神”错,应是反映小朋友们的幼稚无知,也为后面“我”对他们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

  5.①第一次是因为人的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1分)②第二次是因为被人关怀的感动与知错后的愧疚。(1分)③第三次是因为即将分离的眷念与不含。(1分)这样写,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不断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2分)

  6.①与前面写他们的到来和“我”“输书”的情节相呼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②表现人物的美德,富了人物形象;③表现了他们对“我”的期盼,对知识、精神生活的追求,深化了主题。(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7.C(C项中应去掉“东风二号”)

  8.D、E(选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A项“自1952年他进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后”错,应是“1956年8月调任北京参加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筹建工作后,B独立研制”错,应是“仿制”,C“1958年开始负责研制‘东方红一号’”错.1958年只是毛泽东提出要搞人造卫星,而任新民只负责“长征一号”)

  9.①1986年到1990年研制和发射成功的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电教、通信、数据库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②1990年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阅满完成了发射任务,实现了我国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每点2分)

  10.B(原文标点: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11.C(“长江中下游地区”错,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

  12.C(“先灭掉张士诚再灭掉陈友谅”错,应是先灭掉陈友谅)

  13.(1)等到左水帖里帖木儿招抚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就没有什么用来惩戒后人。(得分点:“及”“无以”“后”各1分,句意2分)

  (2)经略使李国风将其功劳上奏,主待政事者因方国珍的缘故压制刘基,授予他总管府判的官职,不参与军事,(得分点:“上”“抑”“与”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抢劫郡县,有关官员控制不了(他)。行省又任刘基为无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来威逼贼寇,方国珍气势受阻。等到左丞帖里帖木几招抚方国珍时,刘基说方氏兄弟首先作乱、不杀他们就没有什么用来惩戒后人,方国珍心里害怕,用厚礼贿略刘基,刘基不接受。不久,山寇蜂拥而起,行省又征召刘基前去剿摘,与行院判石林宜孙一起驻守处州。经略使国风将其功劳上奏,主持政事者因方国珍的缘故压制刘基,授予他总管府判的官职,不参与军事。刘基于是弃官返园青田,著《郁离子》一书以表明他的志向。当时躲避方国珍的人都争着纷纷投靠刘基,刘基稍做部署,贼寇便不敢来犯。

  等到太祖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及宋潍等人的名声,使用钱财聘请,刘基没有答应,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出山,到了之后,刘基陈述应对当时事务的十八种对策,太祖非常高兴,建造礼贤馆来安排刘基(居住),对他宠爱备至。当初,太祖因为韩林儿自称宋的后代,对他遥相尊奉,年初,中书省设御座行礼时,唯独刘基不拜,并说:“韩林儿只是一个牧童罢了,为什么尊奉他?”(刘基)因此去拜见太祖,陈述天命在何人,太祖询问征伐攻取的计谋,刘基说道:“张士诚是自我保全的武夫,不值得担心,陈友谅勋持主子胁迫下属,名号不正,据守上游,他心里没有一天忘记(灭亡)我们,应当先谋取陈友谅。陈氏灭亡,张氏势孤力弱,一举即可平定。然后向北攻取中原,帝王之业就可以成了。”太祖十分高兴地说:“先生有最好的计谋,不要吝惜全说出来吧。”

  刘基母亲去世时,正值用兵打仗,所以不敢说,直到这时才请求还乡埋葬母亲。恰好又逢苗军反叛,杀害金州,处州守将胡大海耿、耿再成等,浙东形势动摇。刘基赶到衢州,帮守将夏毅安抚各个属城,再与平章邵荣等谋划收复处州,于是叛乱被平定。

  太祖登上皇帝位,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粮税,比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命令不增加,太祖说:“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把此事传为美谈。”太祖到汴梁时,刘基与左丞相李善长一起留守京城。刘基认为宋、元两朝宽容放纵而失天下,现在应该整肃纲纪,命令御史检举弹劾无所回避,宫中守卫,宦官,侍从有罪过的,都奏明皇太子,绳之以法,人们畏惧刘基的执法严厉。洪武八年三月,太祖亲自撰文赐给刘基,并派专人护送刘基返乡。到家后,病情很重,过了一个月,刘基便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14.A、B(选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A项“以‘俗吏’点明所要找的人孔征君的身份”错误,“俗吏”是指诗人自己:“闲居少”是说诗人自己工作事务繁忙,B项“突出王郎中寻才爱才心切”分析错误,从“竹林欢”“宦情阑”可知来访是叙友情)

  15.“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写出诗人工作繁忙,无法拜访朋友,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们的歉意;(2分)“偶随香署客,来访竹林欢”,表达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寻访朋友的欢快心情;(2分)“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写诗人和朋友在酒坛间饮酒,这种欢乐让自己做官的志趣都少了许多,抒发了作者对孔征君隐居生活的喜爱,羡慕之情。(2分)

  16.(1)以手抚膺坐长叹 艰难苦恨繁霜鬓

  (2)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3)学不可以已

  17.B①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而句中说不良嗜好,故成语使用不正确。②立竿见影: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使用正确。少滴水不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不肯轻易出手,用来形容互联网阴暗角落不妥。④掩人耳目:比喻迷惑欺骗别人,使用正确,⑤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多用在“无”后>,语境是中国在世界有地位,发挥作用,故成语使用不当。⑥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18.D(A项“平和”与“精神”搭配不当;B项去掉“召集令”前面的“的”;C项两面与一面不对应,要将“能真正拥抱前沿技术”改为“能否真正拥抱前沿技术”)

  19.(1)略有薄名 大名鼎鼎

  (2)莅临现场 到场

  (3)拜读 批评指正(每点1分)

  (“略有名”一般用于自谦之话,用于被邀请的作家来说不够尊重,应改为“大名鼎鼎”;“莅临”多用于贵宾,用在此处不妥:“拜读”为敬辞,此处应用谦辞)

  20.①还能改善食品的口味(2分)②它还能够调整食物的营养结构(2分)③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2分)

  21.示例:虽然不时仍有阵阵寒风袭来,但依然挡不住春姑娘前进的脚步,你看,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小草正在吐绿,桃花正在绽放,禾苗正在拔节,一切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四个词语2分,修辞2分,语句顺畅优美1分)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立意解析】①衡水中学被树立为应试教育的靶子以后,就没有人真正关心衡水中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当应试教育被作为素质教育的反面之后,“认真学习”“严格要求”等优秀品质也被一起扔掉了。可立意为:看问题要辩证,全面:“认真学习”“严格要求”等优秀品质不可丢;等等,②衡水中学全面发展并非浪得虚名,而外界却“妖魔化”衡水中学,这折射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部分问题。可立意为: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方式并不可取,找到自己的问题才是关键所在;学习不可一味复制,要学其精信;等。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虽然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B. 在政府和龙头企业的推动下,内蒙古已经形成一条绵延上千公里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地区涉及10个盟市的“奶牛带”。

  C.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日前在日内瓦开幕,中国人权研究会代表团出席此次会议,并于3月8日与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共同举办“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权治理的新路径”为主题的边会。

  D. 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B. 文学社的成立得到了专家的鼎力支持,王蒙、贾平凹等知名作家忝列其间。

  C.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

  D.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人之忧过人也,诗人之乐过人也。忧世乐天,固当如是。”

  《红楼梦》中,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则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绛珠仙子则欲随之下世为人,以一生所有眼泪还报其甘露之惠,则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宝玉喜聚,而黛玉则在聚时即以平静的心态准备迎接散的结局。这里包含着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来看,全篇笼罩在对人生宿命般的悲剧性感受和大忧患中。鲁迅谈到《红楼梦》时说:“悲凉之雾,遍布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诚然如此。不过,那应该是指黛玉逝后。比起林黛玉,宝玉应是后知后觉者。

  《红楼梦》是一曲悲歌。从第五回离恨天、灌愁海和痴情、结怨诸名目,从《红楼梦引子》曲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从四春之“元、迎、探、惜”及“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谐音中,我们听到的是啼血的杜宇那声声的悲鸣。而那杜宇便是曹雪芹,也便是林黛玉。黛玉前身是绛珠仙子,她的知心丫环叫紫鹃。紫鹃的寓意就是啼血的杜鹃,绛珠也就是红色的血泪,黛玉正是泣血的杜鹃,而曹雪芹也是泣血的杜鹃,他寄哭泣于黛玉,寄哭泣于《红楼梦》。

  黛玉善泣,《枉凝眉》曲中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之句。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hellip;&hellip;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红楼梦》是一部痛史。黛玉的歌哭即曹雪芹的歌哭。金陵十二钗,是作者半生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化身,生命之花一一凋谢,怎不令作者悲慨万端,长歌当哭!读第一回中“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与经历了国破家亡惨痛变故的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所撰《陶庵梦忆&middot;自序》比读,觉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这里有几分忏悔、反思、不平,有几分无奈、自嘲、自傲。“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语并非《红楼梦》中那块被女娲遗弃的不能补天亦不能自由行动的顽石的伤心哀叹,而是作者的愤世之语、牢骚之语,是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的伤心之语,是冷眼观世、白眼看人的狂傲之语,是洞察古今、彻悟人生的佛道之语。总之,《红楼梦》是沉痛而绝望的一曲悲歌。

  (选自红学馆《黛玉形象:中国古典诗史最后的象征者》,有删改)

  4.从原文看,下列对“忧世乐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熙载认为,诗人的忧伤与快乐超过普通人,“忧世乐天”是诗人本来就是具有的情怀。

  B. 《红楼梦》里宝玉的精神中似有“乐天”之意,而黛玉的精神中似更多“忧世”之心。

  C. 鲁迅认为宝玉“喜聚”,又是独自领会“悲凉之雾”的人,他的身上反映了“忧世乐天”的诗人性情。

  D. “忧世乐天”是对立统一的,宝玉、黛玉展出现的不同精神,实质上构成了一个相反相成的人生命题。

  5.下列各项,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两句诗的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句看似顽石之语,实则为曹雪芹的内心表白,是曹雪芹对世态的不满与憎恶愤慨的情感表露。

  B. 此句表面上充满自怨自艾,实际上却是反映了曹雪芹狂傲的性情,即对俗世俗人持冷蔑的态度。

  C. 此句寓含佛道色彩,是曹雪芹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古今红尘的洞察,对人生的大彻大悟。

  D. 此句说曹雪芹认为自己没有才能济世,欲有所为而不能为、不可为,只好坠入红尘,虚度流年。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离恨天”“灌愁海”等名目、“元”“迎”“探”“惜”的谐音、“绛珠”“紫鹃”的寓意都证明《红楼梦》是一曲悲歌。

  B. 林黛玉的悲泣非同凡响,感应花鸟,通于自然,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震撼力,足可见出她的内心有许多哀怨不平之气。

  C. 林黛玉是曹雪芹半生中感念与怀想的闺阁女子的形象化身之一,作者写林黛玉,无非是想借助她来表达痛悼红颜的悲慨之情。

  D. 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张岱的《陶庵梦忆&middot;自序》,读来让人觉得“心绪苍凉,话语沉痛”,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树下

  王开岭

  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middot;小雅&middot;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心生敬意。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的代称。

  ②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春华秋实,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者,俯瞰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大片树荫。这是祖辈赠与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hellip;&hellip;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hellip;&hellip;

  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因为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头,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民谣中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魂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树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东西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宗”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⑩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我们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最大的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hellip;&hellip;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节)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句话开篇,既指出桑树、梓树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点明种树的价值,也照应了文题,引出下文对树与故乡、树与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叙写。

  B.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表达的并非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而是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

  C. 第⑦段画线语句叠音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儿对香樟树的微妙情感,表现了女儿甜蜜而矛盾的心情。

  D. 文章虽然把人生与树犹若亲属的种种亲昵叙写得丰满、细腻,其用意还是在于表达“我们成了路人”的悲哀。

  8.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9.文章结尾说“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请探究“我们成了路人”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沪两地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层次的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middot;网易教育》)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D.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1.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新高考”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 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 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 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1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悖意。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注],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选自《宋史&middot;范祖禹传》,有删改)

  [注]恂恂:小心谨慎。

  13.下列对文中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 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C. 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D. 实录,文中指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一言一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祖禹小时候就被看好。他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 范祖禹看淡官职,正直刚毅。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 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 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middot;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注】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 “笑谈独在千峰上”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 从“独在”二字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D.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E. “莫学”一句饱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18.本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①________,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②_______,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③________,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中阶段阅读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如果条件允许,每个学生都应该大量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因为只有大量阅读名著,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之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高考时也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

  ①不是只有大量阅读名著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在开篇的序诗中他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hellip;&hellip;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hellip;&hellip;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hellip;&hellip;

  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写一篇文章。①选择②质疑③担当④独立⑤传承⑥包容⑦审美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 文 答 案

  1.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可根据词语意思,结合着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还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望文生义。句中是说令人看不过来。厝火积薪,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望文生义。句中理解为事先做好准备。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不含语境,对象不当。所以选D。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例如第一句中,是说快速变幻的布景让人看不过来,而“目不交睫”是形容睡不着,望文生义。

  视频

  2.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不合逻辑,“虽然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不具有转折关系,可去掉“虽然”;B项,语序不当,“绵延上千公里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地区”语序不当,可将“绵延上千公里”放在“涉及10个盟市”的后面;C项,成分残缺,“共同举办&lsquo;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人权治理的新路径&rsquo;为主题”介词残缺,可在“共同举办”后加“以”。

  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时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C介词残缺。

  3.D

  【解析】试题分析:A、“莅临”多用于贵宾,用在此处不当。B、“忝”字,作为谦辞,有“玷辱”、“惭愧”之意,自己说自己“忝列其间”是表示谦虚,但用来说别人则是对别人的不尊敬。C.“不吝赐教”用于请教别人,此处可改为“为您提供信息(提出建议)”。语言得体注意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注意一些词语的固定运用对象和固定运用场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C

  5.D

  6.A

  【解析】

  4.试题分析:“宝玉&lsquo;喜聚&rsquo;”是本文作者的观点,而不是鲁迅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点评:论述类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5.试题分析:错在“没有才能”,“虚度流年”。其实是曹雪芹的愤世之语。

  考点: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点评:文中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

  6.试题分析:B.“惊天地,泣鬼神”的表述属夸大其词,“哀怨不平之气”的结论属无中生有。见第3段。C曹雪芹借助林黛玉表达的情感不仅限于“痛悼红颜”,还有对自己的哀叹等复杂情感。见第4段。D.错在“是因为两位作家人生经历相同”的分析。文中只说“二者心绪苍凉,话语沉痛,何其相似”,并未推究原因。另据第4段对张岱经历的介绍,以及作者对曹雪芹身世的了解,也可以判断此项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点评:做客观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成分的培养,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

  7.B

  8.答案①故乡的枣树见证家族的繁衍生息⑵树是饥荒年代人们果腹的食材③树是人们离家或返乡时的精神寄托。④香樟树是江南女儿生命成长的终身陪伴。

  9.①没有了树,犹如我们失去了亲属,表达了作者的伤痛之情;②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表达了作者的哀伤与无奈之情;③没有了树,致使我们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表达了作者的忧伤之情;④没有了树,致使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表达了作者的忧思之情。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内容,C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并非是作者对香樟树的喜爱”错误,这里既有对香樟树的喜爱,也有对女儿美好人生的祝福与期盼。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的文章的情节的题目,要求回答围绕“这样的树,犹若亲属”一句,作者写了哪些具体事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离家者,最后一眼回望的是它;返乡者,远远眺见的也是它”“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重点考核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语句的位置和句中的重点词语,出题注意根据句子中的“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成了路人”的原因和前面的语句“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劳作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辨识&hellip;&hellip;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概括没有了树,致使我们与故乡越来越疏远、解除了与自然共栖的契约、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等伤感之情。

  10.B

  11.CE

  12.(1)“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2)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3)多样选择加重职业规划压力,学生负担加重。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错,原文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原文说“学生的高考成绩由&lsquo;两依据一参考&rsquo;构成”,选项中漏了参考部分;B项,偷换概括,“学校”错,原文说“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lsquo;喜欢不能当饭吃”&rsquo;,主语是家长。D项,“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原文只是“出发点”,是愿景,不是事实。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新高考”存在的问题拿主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在句子“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lsquo;走班制&rsquo;,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与&lsquo;走班制&rsquo;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13.C

  14.D

  15.B

  16.(1)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2)皇上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

  【解析】

  13.试题分析:原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4.试题分析:“纪传体”应为“编年体”,“专门记录某一皇帝的言行”不准确,应是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

  15.试题分析:“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错,因果关系不成立。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此题选项B事件错误。

  16.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谕:告诉,竟:最终,谒:拜见,且:将要,梗:阻挠,以:凭借,知:担任。

  参考译文:

  范祖禹,字淳甫。幼年时父亲去世,叔祖父范镇抚养他如同自己的儿子。但范祖禹还是认为自己已经是孤儿了,每每过年时亲戚宾客庆贺集会,他就悲痛忧伤好像无所容身一样,关门读书,从不参与应酬请托之类的事情。不久以后到达京城,所有和他交往的,都是一时知名的人。范镇看重他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天下闻名的士人。”考中进士甲科。跟随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阳十五年,不去钻营职位的升迁。书编成后,司马光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王安石在朝廷掌权,特别爱护看重他。王安国和范祖禹关系亲密,曾告诉范祖禹王安石的好意,范祖禹最终没有去拜见王安石。富弼辞官后住在洛阳,一向严肃刚毅,关起门很少与人交往,唯独亲厚对待范祖禹;富弼病情加重,叫来范祖禹交给他秘密奏疏,内容大概是论述王安石误国以及新法的危害,言辞极为愤慨中肯。富弼去世,人们都认为不会将秘密奏疏上报,范祖禹最终上报了秘密奏疏。吴中发大水,皇帝下诏拿出一百万斛米、缗钱二十万赈济救灾。谏官认为报告灾情的人造谣,请求加以验证考实。范祖禹封回其奏章,说:“国家的根本,就依靠东南地区。现在一方的百姓,呼喊诉苦,张口等待救助,来摆脱急迫的问题。上奏灾情即使稍微超过事实,应当忽略不追问。如果稍加惩罚,恐怕以后没有人敢说话了。”宣仁太后去世,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人怀着观望的心态,在做官的人害怕恐惧,没人敢说话。祖禹担心小人乘机危害政治,于是上奏。当初,苏轼约好范祖禹一起上奏章论议,进谏的草稿已经写好,看见范祖禹的奏疏,就附名一同上奏,说:“您的文章,是经世之文。”最终没有再拿出自己的奏稿。当时朝廷有用章惇做宰相的意思。范祖禹极力说章惇不可任用,没被同意,于是请求调任外地。皇帝打算要重用范祖禹,但朝廷内外阻挠的人很多,于是凭着龙图阁学士的身份担任陕州知州。谏官认为范祖禹修编《神宗实录》时诋毁诬陷朝廷,贬到贺州居住,去世,终年五十八岁。祖禹平时谦恭谨慎,不讲别人的过错。到遇事的时候,就辨别是非,一点不隐瞒。在迩英殿为官时坚守经义正理,献上的谏言特别多。曾经讲《尚书》到“在宫内荒淫于女色,在宫外荒淫于打猎”等六句,拱手诵读两遍,退步站着说:“希望陛下留意听取这些道理。”皇帝再三点头,才退下。每次当要侍讲的前一天晚上,必定端正衣服帽子,严肃恭敬地好像在皇帝的身边一样,命令子弟侍读。陈述古人的解释,联系当时的政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苏轼称他是侍讲官里最好的。

  17.BE

  18.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心未泯仍有志恢复中原)。“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B项“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词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天涯” “空惆怅” “独”“与谁同赏” “莫学衰翁样”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9.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沦”的写法。

  20. (1)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心理疾病; (2)抑郁症的成因有很多; (3)心理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②不是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就会提高。 ③不是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提高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

  【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高考时也就一定能考取理想的大学”表述过于绝对化,不够严谨。

  22.青春生活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题记

  每一个温馨,淡雅的日子,都瘦成一张日历。每一张薄薄的日历,都记录着青春的故事。

  饮书香

  我是一个饮着寂寞与孤独长大的孩子,我渴望温暖,所以我爱读书,因为读书的蜷缩着的动作,很温暖。我喜欢《老人与海》。桑亚提哥用尺所有精力与体力,与环境做斗争,他是一个宁可牺牲一切同,也决不低头的“硬汉子”。他深沉,刚毅的心灵透射着不屈服于失败命运的光辉。我喜欢《飘》。当郝思嘉明白卫希礼软弱无能时,白瑞德已离她而去。我才懂得只有付出真心的爱情才会永恒,才会有海枯石烂,永结同心。我喜欢《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荒岛上以顽强的意志生在下来,以勤劳的双手和超人的毅力创造了孤岛的奇迹――他在岛上生在了28年。此时,我不再是一个饮寂寞与孤独的孩子,我变得坚强。饮书香,在书香中寻找生命飞翔的羽翼,编织青春的故事。

  说梦想

  一张地图,比例不论多么准确,也永远不可能带着主人在地面上移动半步;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论多么公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发生。任何宝典,即使是我手中的羊皮卷,也永远不可能创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宝典、梦想、目标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还很年轻,我们可以任意挥霍青春,但我们不能缺少梦想。巴斯德曾经说过:“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途。”

  人生能走多远,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梦想。有梦想,才可以让我们不老的心看尽世上不绝的风景。期待明天有美好的未来,但现实与梦想总有太大的距离,许多事付出却不能得到回报,也许正是这样的人生才更加值得回来,在风雨中,总有跌倒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的勇者,雷马克曾经说过:“青春最漂亮的装饰应该是勇气。”虽然前进中会有坎坷,但只要心中的梦不破碎,执著的步伐永会前进。

  谈拼搏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做依米的花,仅有4朵花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但它的独特之处不在于此,它只有一条根,蜿蜒盘曲着插入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的积蓄养分,在第六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花瓣。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伟人志士在历史逆流中艰难跋涉,双耳失聪却创造音乐奇迹的贝多芬,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的洪战辉,残奥会上勇夺金牌的残疾运动员。他们用事实告诉我们: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不管环境如何,都不要畏惧黑暗,敢于拼搏。

  明年的“中考”考试中,必定有我的身影。面对中考我有一些担忧,害怕,却也憧憬,我很清楚的告诉自己,不能退宿,要向它挑战,创造辉煌的未来,打造我们的梦,冲破中考的束缚,走向高中华丽校门。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

  尾声

  世界上,还有什么字眼比青春两个字更动人,更富魅力。

  青春,是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瑰丽的光芒映照着我们灿烂的面庞。

  青春,是余韵不绝的歌曲,跳动的音符拨动着年轻的心弦。

  青春的日历记录下了青春的故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选择、质疑、担当、独立、传承、包容、审美七个词语中选取两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谈对青春的感触与思考。由此文章的立意围绕“对青春的认识与行动”及选定的三个关键词具体确立;可以围绕“担当、独立、包容”三个词语谈修养;可以围绕“选择、质疑、审美”谈处世;可以围绕“质疑、独立、传承”谈学习。行文过程中要体现一个立意之下三个关键词的内在联系,在真实情境中辨析关键词语及关键词语之间的联系,体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sbquo;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下期中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带答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2.初二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3.四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4.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5.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416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