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春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题

时间: 诗盈1200 分享

  学习了语文对我们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高一语文,需要的大家就来收藏一下哦

  关于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茶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荼,苦荼也。”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茶是我国特产,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荣誉,它和我国瓷器一样,简直可以代表中国。我国茶不但品种多而且质量高。在林林总总的茶叶中,不少是名气很大的,如中国十大名茶:1、杭州龙井。龙井属炒青绿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而享誉中外。2、苏州碧螺春。碧螺春茶叶用春季从茶树采摘下的 细嫩芽头炒制而成,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故名碧螺春。3、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4、庐山云雾。庐山云雾芽肥毫显,条索秀丽,香浓味甘,汤色清澈,是绿茶中的精品。5、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色翠绿,香清高,味甘鲜,耐冲泡。6、恩施玉露。恩施玉露是我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对采制的要求很严格,芽叶须细嫩、匀齐,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鲜绿,匀齐挺直,状如松针。7、白毫银针。这是一种白茶,产于福建北部。满坡白毫色白如银,细长如针,因而得名。汤色黄亮清澈,滋味清香甜爽。8、武夷岩茶。产于武夷山。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乌龙等,品质独特,茶汤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穷。9、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好的铁观音,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穷。10、普洱茶。普洱属于黑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因而得名。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理作用,因此,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 、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

  (选自《咬文嚼字•汉字趣编之十六》)

  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 理作用。

  3、根据原 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汝训,字古师。隆庆五年进士。除元城知县,累迁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未几,其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B.孟秋,为农历七月,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时段;仲秋为农历八月,白露、秋分二节气所在的时段;季秋为农历九月,寒露、霜降二节气所在的时段。

  C.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D.谥号是人们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以及有功绩的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汝训正直果敢。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5分)

  (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孩儿面

  梁晓声

  那天晚上,我在友人家做客。友人乃中年书法家,墨迹很是值钱,其父生前也是一位极有分量的书法家。

  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

  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

  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

  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

  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当天,伐木队长向自己手下的30多名伐木工人打招呼:“我看此人,衣物很少,书却挺多,不卑不亢,满脸正气,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咱们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一头熊,闯入伐木人家属住的房子。炕上正睡着一个未满周岁的孩子。那孩子不是别人,正是归还古砚的青年。熊,就卧在孩子身旁,将嘴巴伏在两只前掌上打盹……几个小伙子,攥着利斧,要闯入屋里;有人从窗口偷偷伸进去猎枪……他们被那接受改造的人一一拦住了。他说:“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最稳妥的办法,是有人进屋里去,将孩子抱出来……”他以他所主张的方式救出了那个孩子……他在伐木工们的心目中成了传奇人物。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毫无避讳地和他称兄道弟,还经常请他到家里去喝酒……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那风起得好疾,好猛。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

  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有机会变卖掉。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母亲去世前 ,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

  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

  青年回答:“3年 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素享“孩儿面”之美誉。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

  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

  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

  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

  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

  B.小说中“我”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适时地对“青年”流露出钦佩之情。

  C.汪铭老先生当年冒险从熊口下抱出孩子,固然见出它见识不凡,但也说明他大胆冒失,所以才有了后来伐树的危险,差点丧失了性命。

  D.小说注重对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当听到父亲要将青年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时,友人与妻对视,嗫嚅而言,害怕青年此来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E.小说结尾友人展纸挥毫,题字相赠,不仅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而且更好地突现出人情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以“孩儿面”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林区青年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主要写青年来京归还古砚,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青年讲述一段往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知识基础(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强拆队曾横行无忌,无法无天,昨天终于被公安机关依法批捕,广大市民无不________________。

  ②《芈月传》中孙俪对不同阶段芈月内心世界的把握精准到位,表演举重若轻,观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向性格直率的冯“小刚炮”面对个别别有用心的记者故意挑事的提问再次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对该记者痛加斥责,揭露其唯恐天下不乱的恶毒用心。

  A.拍案叫绝、拍手称快、拍案而起

  B.拍案而起、拍案叫绝、拍手称快

  C.拍手称快、拍案叫绝、拍案而起

  D.拍手称快、拍案而起、拍案叫绝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污染排放企业采取使用低硫优质煤、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减轻生产负荷等措施,就能把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 现行排放标准限值的80%以下。

  B.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中国三军仪仗队阵容规模不仅创下历史之最,而且女兵军乐队也首次亮相。

  C.发生在印度孟买的火车脱轨事故,是由于机车设备陈旧、人员超载、事故预警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的,相信相关人员会受到应有的惩处。

  D.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通过本科教学工程、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正在努力回答“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如何弥合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微博面前的现实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在这个时期,社会化的手段就成为治理微博乱象的 “次优选择”。

  ①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上是不得力的

  ②人们寄希望于制度建设的得力

  ③可供选择的力量无外乎三种——政府、市场和社会

  ④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而政府理所当然成为了首选

  ⑤然而,制度建设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

  ⑥呼吁加强法制和信息认证机制建设,完善微博的管理办法

  A.④②⑥①③⑤ B.④②⑤⑥①③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 ① 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 ② ,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 ③ 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

  16.来到陌生的地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行为,请根据要求续写句子。(6分)

  要求:①语意合理连贯,符合语境。

  ②运用与例句相同的修辞手法。

  ③句式相同,字数大致相等。

  来到陌生的贾府,林黛玉像一只失群的孤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被人耻笑;来到陌生的鲁镇,祥林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到陌生的海域,桑地亚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到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高一)参考答案

  1、B。A项,张冠李戴,文中“《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为了证明“茶在我国出现很早”。C项,“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的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D项,“‘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根据原文可知“‘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2、D项,“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用”这一说法不全面,属于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可知原因还有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

  3、D.A项,“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这一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B项,“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这一说法有误,原文是“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此处属于强加因果。C项,根据原文“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可知,C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4、A.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如“默默者显”“谔谔者绌”句式一致,中间要断开;也可借助标志词,如“而”“此”常用于句首,其前要断开。另外本句中还可根据一些名词,如“职”“乘舆”“言官”等即可作出判断。

  5、D项对“谥号”的解说不当,正确的说法是:谥号,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有功绩的平民”不会被授予谥号。

  6、C项“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来看,“操之过急”的是彭应参。

  7、第一句得分点:“狼籍”、“发”、“荒徼”、句子大意;第二句得分点:“亲”、“以”、“不之罪”(宾语前置)、句子大意。

  (1)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罪行,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5分)

  (2)祭祀祖庙,皇上不想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没有怪罪他。(5分)

  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4分)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一点两分,答出三点即可,共六分)

  10、(1)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1、(1)BD

  A项“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错误,从文中看,青年并不是图钱的人,他注重的是承诺。C项“也说明他大胆冒失”这应表现了他的智慧,并且这一情节与后面的伐树出事没有必然联系。E项“产生突转的戏剧性效果”表述不准确。(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小说是以古砚“孩儿面”为线索,集中、紧凑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②通过归还古砚“孩儿面”突出人物形象,既表现出青年古朴美好的品格,也刻画出友人的内心世界。

  ③以“孩儿面”为题,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古砚情,有利于表达主题,突出人情之美。

  (3)①谨守信用。仅为当年的一句托词,青年千里迢迢归还古砚孩儿面。

  ②古朴淡泊。别人出高价求购孩儿面,青年不为所动:一无所求,友人以钱酬谢,他也拒不接。③坚持执著。为了归还古砚,青年十几年间专程到北京四五次。

  ④心存感恩。只因汪铭当年从熊口救过自己,青年临走还不忘向老先生遗像鞠躬作别。

  (4)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段往事是对古砚来历的必要交待,这才有了小说归还古砚的故事,而且使得情节有了波澜。

  ②从艺术表现看,这是小说的插叙部分,不仅补充人物和事 件,使内容丰富充实,而目小说结构更加曲折有致。

  ③从人物塑造看,也表现出上一辈人的勇敢、智慧、朴实、牺牲、友爱的精神品格。

  ④从思想内涵看,这段古砚情,蕴含着作者对苦难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朴实友爱精神的赞叹之情,丰富了小说内涵,突出了小说人情美的主题。

  12、C.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拍案而起: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①句“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强拆队”被依法批捕,可知应选“拍手称快”,由此排除AB两项;②句讲的是演员演技好,应选“拍案叫绝”,再排除D项。故本题应选C。

  13. A。B项,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的前面,应把“不仅”放到“中国三军仪仗队阵容规模”前。C项,句式杂糅,“由于……造成的”可改为“由于……”或者“由……造成的”。D项,搭配不当,“回答……答案”可改为“寻找……答案。

  14.C.③着眼整体,为总述句,总结微博弥合社会信任链条的力量来源;①先说“市场化”的手段不得力,④然后从“政府”“社会”角度解决;②承接“政府”谈“制度建设”,⑥进一步解释②中的制度建设,⑤承接上文,形成转折关系,阐述“制度”建设跟不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15 .①把他们对生活的感悟

  ②重在表现神似

  ③夸张和变形

  16.(示例)祥林嫂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躲躲闪闪,战战兢兢,唯恐被人奚落;桑迪亚哥像一头受伤的雄狮,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对付鲨鱼进攻。

  17.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的核心是两种观点的碰撞:对于困难、 障碍等,一是绕道——“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一是扫平——“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材料倾向于第一种观点——绕道。据此可以确定如下写作方向:

  ①学会绕道。

  ②变通可以让我们走得更顺。

  ③纠缠于小事会阻碍前进的步伐。

  ④好钢用在刀刃上。

  ⑤回避与逃避。

  ⑥绕道与扫平。

  ⑦遇到矛盾不要绕道走。

  ……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汝训,字古师,山东聊城人。隆庆五年中进士,授职元城知县,逐渐升到光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是大学士王锡爵的门生,又依附申时行,很专横。王汝训上疏列出他的罪行,说:“陈与郊今天推荐巡抚,明天推荐监司。每次上疏一出,到处受贿。部曹吴正志一揭发他的奸情,就被贬到荒远的地方。吏部尚书杨巍也曾对侍郎赵焕说他是个小人,陈与郊请求皇上立即将杨巍罢官。科道本是议论国事的,不吭声的人被提拔,直言进谏的人被贬退。有时直言冒犯皇上,还蒙皇上宽容。但稍稍涉及到当道的人,立即遭到贬斥。言官不难犯颜直谏,难在借刀杀人,这是为什么呢?天下唯有公正才能让人信服。现在言官不论说的对还是不对,被议论的人不论是正是邪,都模棱两可,从中调停。乞求皇上特令吏部,以后升迁,转入科道,不要厌恶异己喜欢同类,不要好阿谀之人而憎恶正直的大臣。”这时,杨巍因为执政的缘故,与陈与郊培养感情。听到王汝训言词中引用了他的话讽刺陈与郊,很生气,说:“我没有诋毁过陈汝郊。王汝训以光禄侍臣身份攻击言官,正是严重分裂政体的人。”于是将王汝训调往南京。没有多久,陈与郊因儿子杀人犯了死罪,郁郁而终。

  王汝训入朝廷为太常少卿。孟秋时节,祭祀祖庙,皇上不亲自去。王汝训极力劝谏。皇上很愤怒,但因为他说的是直话,也不怪罪他。不久,他升为太仆卿,调为光禄。王汝训先前为少卿时,寺中每年花费二十万,到这时滥增四万多。王汝训依据《会典》,请求将内府的食用全部减去,皇上不许。

  万历二十二年,他改任左佥都御史。王汝训生性耿直、廉洁,嫉恶如仇。巡抚御史南昌彭应参平素也以正直、严厉著称,两人互相支持全力锄除豪门。乌程原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居家行为多有不轨,王汝训正准备将他绳之以法。刚好彭应参到了,与范应期有仇的人家千余人遮蔽道路、呈 上牒子。彭应参操之过急,命令乌程知县张应望抓住他,范应期自杀身亡,他的妻子吴氏到官府喊冤。皇上命令逮捕彭应参,在狱中审问,革去王汝训的职务,

  王汝训在家十五年后,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后召改为工部,署理部事。起初,矿税兴起,以资助修建大殿为名,后全部输入内库,不足以营建大殿,而四方采伐树木的需要多达千万,经费更加不够,王汝训屡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工程,都没有得到答复。在工部一年多的时间里,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宦官请求经费,就上奏坚持不给,节省无益费用数万。死后,被赠为工部尚书,谥号恭介。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看到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9分,每小题3分)

  “丹培拉”与东方意蕴

  程俊礼

  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在中世纪__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中国油画家主动追求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今天,以丹培拉这一西方绘画形式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画意韵的“西语式表达”,写“胸中逸气”,表“象外之意”。

  为此,我以中国式的写意形式,对适合细腻描绘的传统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了颠覆式运用,在自然风景的描绘等艺术实践中,更注重色彩运用的直觉性、随机性,强调西方表现主义和东方表现性绘画异质同构的审美特质。我希望通过作品传达一种更加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的境界,在色彩的流动中,让西方的丹培拉更多一抹东方意蕴。

  1.下列关于“丹培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丹培拉是一种西方传统绘画形式,作者借它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

  B.丹培拉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通常称作“蛋彩画”。

  C.丹培拉绘画颜料采用的调和剂主要是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有多种混合方式。

  D.丹培拉在中世纪__美术和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并达到顶峰,16世纪逐渐衰退。

  2.下列对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具有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的速干特性的绘画颜料让传统丹培拉绘画制作耗时费力。

  B.丹培拉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绘画大师及其传世经典之作。

  C.丹培拉绘画的速干性适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

  D.中国画家想对丹培拉绘画材料进行颠覆运用以创作更接近东方古典哲学精神境界的作品。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西方绘画材料的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说明绘画

  材料决定着作品画面品质、技法、语言。

  B.西方艺术家曾汲取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营养,却没有探究中国画水墨意蕴和精神情感的表

  意方式。

  C.作者在艺术实践中已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

  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D.作者试用“丹培拉”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是想赋予丹培拉以新的面貌,更多一份东

  方意蕴,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①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②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③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⑦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②扣,通“叩”,敲击,敲打。③桴(fú):鼓槌。④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⑤噌(chēng )吰( hóng ):形容声音洪亮。⑥罅(xià ):裂缝。⑦窾(kuǎn )坎(kǎn )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即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

  物的专著。《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它简要记述了全国137条主要

  河流的水道情况。

  B.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

  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如“丁丑”。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

  号以褒奖善行,称为谥或谥号,如周景王、魏庄子。

  D.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

  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以动衬静的手法,把大石、栖鹘、水波的形态或声音

  描绘得形象逼真,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图景,绘形绘声,写得十分出色。

  B.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

  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C.作者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

  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D.作者在和儿子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

  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体诗,完成8-9题。(11分)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8.第二句中的“扇”字是常见的字眼,为什么却显得新鲜有味?(6分)

  9.请你简析“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篇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 6个小题;超过 6个按前 6个计分。(6分)

  (1)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

  (2)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3)淇则有岸, 。 (《氓》)

  (4)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5)何以解忧, 。(曹操《短歌行》)

  (6) ,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 ,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8)低头弄莲子,

  。(《西洲曲》)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24分)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

  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

  慰和希望。

  C.本文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

  感体验。

  D.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

  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E.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

  也大同小异。

  (2)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6分)

  (3)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⑥节

  详写荷叶的生长?(6分)

  (4)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

  么季老笔下的荷应该是什么呢?请结合原文,说说你的理由。(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梵语(fàn ) 攀缘  水龙头 东渐于海(jiān)

  B.供养(gòng) 镂刻(lòu ) 殊不知 委曲求全

  C.夹裙(jiá ) 露脸(lòu )琉璃榻 林林种种

  D.抑或 占卦(zhān) 峭楞楞(léng) 良晨吉日

  13.下面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5年梅西在不停地创造辉煌,3月,梅西被西甲官网评为“史上最佳球员”。

  他的快速球球路很直,且控球精确,而变速球与滑球的准头也不遑多让。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

  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

  不到实足。

  C.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将西洋文学技巧及

  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

  D.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贵和持中的和谐精神,正道直

  行的正义精神以及修身、礼仪诸方面表现出来的文明素养,就是他们持之以恒地

  进行德育教育的巨大成果。

  1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讲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

  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B.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

  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C.在此次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

  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

  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15.请你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① ?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

  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

  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

  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6.请你紧扣下面的观点,结合巴金《家》或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

  修辞手法,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不少文学作品都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 。

  六、写作(60分)

  17.窗体顶端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

  请以“为青春着色”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真实感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

  成都市五校联考高2015级第二学期期中试题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混淆了时段,原文是“在中世纪__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文艺

  复兴时期达到顶峰”。

  2.B【解析】A这里指出了丹培拉的不足,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C将一种猜想说成了现实,

  也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D是作者的一种希望,不是丹培拉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原因。

  3.D【解析】A推理不合逻辑,原文是“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纵观西

  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B表述太绝对化,原

  文是“鲜有深入探究”。C将未然说成必然,原文是“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

  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

  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4.A【解析】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打人;

  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zhé)磔的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

  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叫声)。

  5.C【解析】谥号用以褒贬善恶,不只褒奖善行。

  6.C【解析】先写出了“栖鹘”之名,写水“大声发于水上”。

  7.(1)郦道元认为(此山的)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

  像大钟一般。(译出“临”“鼓”“搏”各1分,大意2分)

  (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己认为得到了石钟

  山得名的真相。(译出“陋”“考”“实”各1分,大意2分)

  8. 扇,shān,动词,摇动扇子加速空气流动,(1分)春风摇动扇子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送来;(1分)

  “扇”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既准确地写出了春风和煦的特点,(1分)又形象生动地将无生命的

  春风写得情意绵绵,(1分)传达出心旷神怡之感,(1分)读来格外亲切,显得新鲜有味。

  9.“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2分)诗人借对花月的嗟叹,抒

  发好景不长、华年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3分)

  10.(1)还顾望旧乡 (2)猿鸣三声泪沾裳

  (3)隰则有泮 (4)学而不思则罔

  (5)唯有杜康(6)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7)榆柳荫后檐(8)莲子清如水

  (6分,每空1分,错、漏、添字及顺序颠倒均不给分。)

  (1)C、E【解析】C语言评价不恰当,应该是清新自然、朴实真挚。E两文描写重点不同——朱文重点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而季文侧重写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两文情趣不同——朱文主要抒写情感变化,季文重在表达人生感悟。(4分,每项2分。)

  (2)①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

  ②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

  ③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

  ④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3)①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荷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写景状物的脉络;

  ②写景中细致地描写作者或担心或期盼的心理活动,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

  ③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歌颂顽强生命力的主旨;

  ④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满分。)

  (4)(8分)①季老笔下的荷是张扬生命的(1分)强者。(1分)莲子暗暗积蓄力量,破壳而出;荷

  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1分)“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

  让人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1分)

  ②季老笔下的荷也是彻悟生命的(1分)智者。(1分)荷塘清寂,流水脉脉,微风乍起,莲瓣

  飘落,宁静安详,飘逸洒脱,(1分)让人感受到了面对生命消逝的超然、彻悟。(1分)

  12.A【解析】B供养(gōng);C林林总总 ;D良辰吉日。

  13.B【解析】A不遑多让:不遑,表示没有时间,来不及;不遑多让多表示不比……差、跟……比起来毫

  不逊色。B实足: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十足:1. 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2. 十分充足。C

  含英咀华:英、华,花,这里指精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把花朵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细

  细地琢磨、领会诗文的精华,也比喻诗文字画等富有精华。D正道直行:比喻办事公正。

  14.A【解析】B项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都能从中找到”承前省略不当,在“都”前加“他”。C

  项一面对两面配搭不当, “赢得的”与“胜负”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不仅”应放“电子商务”

  后边。

  15.①什么叫文化

  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12字)

  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

  (6分,每空2分。)

  16.①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的新思想与禁锢人性、等级森严的旧礼教,年轻大胆、个性解放的新青年与衰

  老保守、蛮横专制的老太爷,聪明刚烈、纯洁善良的鸣凤与迂腐古怪、荒淫残忍的冯乐山,《家》

  在美丑对照中涌动着生活的激流,凸显了时代交替中的新旧冲突。

  ②《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的美丽绝伦与卡西莫多的奇丑无比,爱斯梅拉达的纯洁善良与弗罗洛

  的卑鄙毒辣,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表与高尚内心,美丑对照、善恶互现,既揭示了复杂真实的人性,

  也描绘了纷繁多变的社会现实,提升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各110余字;排比2分,作品内容2分,阐释、连贯2分;字数不足扣1-2分。)

  17.【高考作文四川评分执行细则】

  一、作文无标题扣2分。

  二、基础等级分按标准给分,即以“题意”“中心”“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确入等。

  基础等级中的内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特征等级项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三、特征等级分是总分的组成部分,不是奖励分,应注意区分度,但不求全面,可依据等级评分标准

  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特征等级分以“有

  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四、凡认为有政治观点问题的作文,可视为“立意不当”,按等级评分标准相关要求判分,并须交阅

  卷组或指导委员会商量判卷。

  五、确认为抄袭的作文,提供核查线索,经阅卷指导委员会核实后,按标准扣分,即“基础等级分”

  在四等之内评分,“特征等级分”记0分。

  六、作文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满8分为止。若作文只有200字以内而又未完篇者,在“内

  容”“表达”两项中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0分,“特征等级分”记0分,不再减字数分。200

  —400字且未完篇者,扣完8分字数后,“内容”和“表达”在三等级以下考虑,“特征”在第四

  等考虑。特殊文体除外,但应提交小组讨论判分。

  七、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记,扣满3分为止。

  八、若因“缺题目”、“不足字数”、“错别字”需减分的,就在评分栏中“缺题目”、“不足字数”、

  “错别字”填上应减的分数,若没有减分,在相应栏上记“0”。

  九、全篇用外语写作,一律记“0”分。全篇使用不规范汉字,交阅卷指导委员处理;局部使用不规范

  汉字,交作文组长处理。

  【补】1.大众分45分。2.高分、低分不受比例限制,尽量评出差距。3.非规定作文标题扣2分。4.文

  面差书写差扣满3分为止。

  【文言翻译】《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山石被敲打时能铿锵作响的,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湖北黄州坐船到汝州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江西)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本来就怀疑,根本不相信这说法。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打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磔的鸟鸣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钟声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大为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心,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关于古诗】

  【注释】①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②佳人:美人。美清夜:爱清夜。达曙:到天明。酣:酒足气振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美人喜欢这清静的夜晚,通宵喝酒唱歌。③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辞。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动人。这两句是说美人唱完歌便长声叹息,这首歌极其动人。④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⑤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这句和下句是说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

  【译文】日暮长天无纤云,春风微送气温和。佳人喜爱清澄夜,到晓酒酣欢唱歌。歌罢凄然长叹息,此情此景感伤多。皎洁明月在云间,绿叶之中鲜艳花。虽有一时风景好,好景不长当奈何!

  【赏析】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古诗”中有,不过,对照起来,拟的更像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之类。

  诗写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个“日暮”和“清夜”的感触。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万里无云,显得何等澄澈;春风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地送来,叫人感到多么舒适。

  面对如此景色,自然使人为之心旷神怡,而春风又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殷勤地传布着“微和”,显得人情物态极为融洽。“日暮天无云”,即目生情,出语清新自然,“春风扇微和”,“扇”的拟人,“微”字的体贴,都富于情意。这是“日暮”。“清夜”的景色又将如何呢?天色、暖意当亦如之,而后面又补写了“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显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佳人喜爱这清夜,彻夜酣饮,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上面的写景抒情,写日暮景包含清夜景,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见于后幅,用笔错落互见,不同于靖节惯常的平叙,赏者当有会于心。

  后幅是乐极悲来。“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终也,“持此”犹得此、对此之意。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即良辰美景之谓也。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曹植“南国有佳人”后幅是:“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这首诗也是一篇寓言体作品,“佳人”显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诗中“美人迟暮”之感,正见出他某种用世之情。组诗《拟古》作于靖节晚岁,这可见作者身处易代之时,也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力。钟嵘在《诗品》中举此诗以为别调,评云:“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认为此诗不是一般的“田家语”,也就是说它似乎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质直”,而是辞采华美,这在靖节诗中确不多见。写“佳人”云云,全部陶诗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这一篇。至于方东树说此诗“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昭昧詹言》),正可作“风华清靡”一语的注脚。

  【散文赏析】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赏析《清塘荷韵》的艺术手法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朴实真挚 清新自然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艺术手法

  文坛泰斗季羡林先生,为人正直,为文率真,在当代文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既有朴素真挚的情感之美,又有清新自然、淳朴清纯的语言韵味。读其散文,如同品尝陈年佳酿,醉意浓且又芳香四溢,让人回味,令人叹服。现就季羡林先生在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一文略加分析.以求窥其一斑。

  荷花是“花中君子”,它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为历代文人传诵.人们往往以花喻人,借荷花歌颂那些洁身自好的仁人志士和耿介独立的文人雅士。季先生的《清塘荷韵》自然包含这些情愫,却又不囿于其中,作者别出心裁地以莲花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自然万物“极其惊人的求生存能力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真可谓机杼独出、慧眼独具,发前人之未发之感,抒前人之难抒之情。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可是,作者种下的莲于却迟迟不长绿芽不开花,就进一步加剧了盼望荷花的急切心情。作者十分巧妙地运足了蓄势,多年的期盼和失望最终为表现荷叶满塘的惊喜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从而最充分地表现了荷叶顽强的生命力,揭示文章的意蕴。作者写“种荷”极其真诚,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十分急切地希望莲于发芽开花,因此天天到池塘观看,并且每天都要去观看好几回,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投下去的第—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到了第二年春天,“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这使作者十分灰心,估计“不会再有长出荷叶的希望了”。然而,莲叶好像偏偏捉弄人似的,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希望总归只是美好的愿望,这一年,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

  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因此,第四年的清塘就一下于变得绿叶满塘了,“荷叶的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的快”,使作者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并由此而“狂喜”。如果作者仅仅局限于此,这篇文章也只能是一篇简单的散文,文章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由此引发开的对人生、对大自然深切感悟。作者通过对几年不长芽开花而一旦长芽之后就迅速蔓延的荷叶有独到的感悟,他看到了自然植物一的顽强的生命力。人生也是同样如此,没有求之若渴哪有见之若狂?没有长期的努力哪有丰收的喜悦?这也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真切的人生体验。也是只有像季羡林这样的一代大师才能真实体会到的真实情感。所以,文章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以荷喻人,凭荷抒情,借荷明理,真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充分显示了作者驾御语言的娴熟的技巧。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动静结合,细致人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的画画。写荷花的倒影:“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瓤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柔和而宁静,生动而细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这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傲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理想,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读到的不只是一位老人的厚重与踏实,更是感受到了一位散文大家文笔的老到,语言的精练。

  这篇散文,除了作者描绘画面给人以清新朴实之感外,还能从炼字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底。如文章第四自然段,写作者盼荷的急切与无奈:“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一个“吸”字,写尽了作者两年来对荷花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清塘长荷花的期待心理和十分无奈却又不灰心的心情。又如写荷叶在水底扩张的句子:“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淤泥里走动”,“走动”一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荷花默默无闻却又坚忍不拔的精神充分表现了出来。再看写荷花满塘的句子:“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塞”字,仿佛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塘尽是挤挤挨挨、密密麻麻的荷花的绚丽画面。

  这篇散文语言的运用特点还体现在纯熟地运用古诗句上,文中运用了一系列古诗句,每一处都能用得恰到好处。如开头写清塘少荷的失落.借用了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古诗句的熟练运用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然的诗意之美。

  顽强的生命 超然的人生

  ----赏析《清塘荷韵》中荷的形象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季老的家门口有一方池塘,名为红湖,位于北大校园内。早年这里也曾绿叶红花,清香满塘,但

  随着一场浩劫,水面变得空空荡荡、萧索凄凉。

  又是一年花红柳绿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也吹皱了老人的心。“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它需要的是蓬勃的生命、盎然的生机,当然,最好是荷花了,可惜没有。心想,退而求其次吧--“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但芦苇毕竟不应该栖身于这方清塘,它应是秋水长天中静默的背景,是雁阵惊寒时苍凉的牧歌。塘中之苇,虽不乏诗情画意,但与荷花相比,毕竟少了几许内涵,少了那种清雅风韵。于是,眼前这方凄清的池塘就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槃。“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下载的非同题习作】

  我青春的色彩

  不知是哪一位高人,把我们人生当中最欢脱也最悲伤,最潇洒也最拘束,最幼稚也最懂事,最积极也最消极,最自卑也最自大,最美也最丑,最没心没肺又最痴痴于心的一段时光,凝炼成“青春”。

  所以,这样的一段时光,像大多书上那样,是五光十色的,是光鲜亮丽的,是傍晚天边的火烧云,轰轰烈烈;是初冬岭上的雪绒花,纯净洁白;是夏至头顶的金太阳,温暖明亮。可我的青春没有颜色。

  无色的暗恋

  进入青春期的第一个春天,阳光琐碎地洒在地上,每一片叶都绿得很通透。空气中散发着荷尔蒙的味道。这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一直以为自己喜欢那种长发飘飘、最好及腰的女生,直到看见了她。一只精致的猫咪发卡乖巧地别在她齐耳的短发上,露出一只小巧玲珑的耳朵。真可爱!当然,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这只是场虐身虐心的暗恋。

  走廊转角的偶遇不是无心的,操场上的照面是别有预谋的,风掠起她的刘海,露出光洁的额头。真漂亮!暗恋喜欢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但是当我看到第n个拜倒在帆布鞋下的好汉心碎了无痕后,我还是把一盒巧克力独自吞下,长出来一颗蛀牙。

  中考压力下的那段日子里,本班疯狂地举行篮球比赛,她也在一旁看着,不加油也不鼓掌。但我还是想以篮球来引起她注意力。一次次地训练后,我的水平仍不见提升,硬着头皮参赛之后,丢脸丢到天边去了,她笑了笑,离去。从此,那个飞旋着的篮球就成了我的心头之痛。

  岁月荏苒,毕业的时候到了,男生们疯狂地求与她合影的时候,我默默地走开了。从此,她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曾有一个不是她爸爸的男生,关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为她脸上突然冒出的几颗痘及她笔头咬烂也写不出来的几何题发愁。她给我的同学录上写着,她喜欢阅读,爱一些轻音乐和流行歌。所以我把手机里的重金属通通删掉,买上几本文艺到死的书,然后挥手向她告别。

  看,这就是我无聊、无大脑、无疾而终的暗恋。自编自导自演,活得真累!

  无色的友谊

  数不清这是高中第几次写你了,但是念及青春顾及友谊,我最先想到的人,从来都是你。

  我穿过草长莺飞的春,走过和风微煦的夏,踩过落叶盘旋的秋,踏过雪花飞舞的冬,只为遇见姗姗来迟错过四季的你。

  青春期中,随身高一起高速膨胀的,还有食欲和体重。所以两个胖子的友谊像烈火般迅速蔓延、交织,以吃为主题。因为同一寝室,所以平常的一些小事都使唤着好脾气的你帮我做了。冬天太冷,被窝太暖,我便死赖着不起来,然后让你去帮我倒热水。好容易起来之后,又让你帮我整床铺、摆鞋,然后带一大袋我的零食去教室。其实一开始,你是拒绝的。但我天天叫日日叫夜夜叫把你叫烦了,也只好去做了。寝室里有贼,我的生活费被偷光后,你比我还着急。但最终也是找不回来了,我又不敢告诉母亲,所以,我们大气地把零食混在一起,用你的饭卡和这一堆零食,供了我一个月的干粮。水瓶摔碎的那一天,我抢过你的瓶子直接对嘴喝了起来,你急了:“别喝完!留点给我!没有说“别对着嘴!”考试失利难过时,安慰我:“别担心,下次一定会考好的!我也考得很差啊!”考试拔尖得意时,点醒我:“骄兵必败,你懂不懂啊!我都考得这么好!”

  曾经沧海难为水,在遇见你之后,所有的那些后面结识的表面朋友都幻化成虚无,消散在天际。但是我们没有结过把子,没有拜过关公,甚至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毕业面前,我们连一声再见,一声感谢都没有。“我再也没有假期作业给你抄了。”这是你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知道,可能在这世上再也没有哪一位朋友会诚心帮我到洗脚水了。看,这无敌、无心机、无人能及的无色的友谊。

  目前为止,我青春中最重要的两份东西,它们都是没有颜色的。如水,如风,如天籁之音,贯穿我半个青春。我的青春没有颜色,但在这里面,一切我爱的及爱我的,我挂念及挂念我的人,都是亮色。

  评:“我青春”真的没有色彩?这是作者的炫技和悬念之笔。其实作者的青春色彩浓郁得化不开,锁定聚焦的确是两个关涉到的“他人”,摄取提炼的却是“我”青春期特有的敏感细腻情怀,青春的本色和友情的醇厚凸显无遗。浸润过情感过滤的细节一路路铺排下来,画质感和穿透力是很强的。

  我青春的色彩

  青春到处充满色彩,令人陶醉。

  红、橙、黄、绿、蓝、靛、紫。从我们呱呱坠地到青春的花样年华,世界五彩斑斓,应有尽有。蓝色正是那浩瀚无垠的时光的海洋,让人流连忘返;紫色正是那脚下之石,是那挫折,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不再单调,给我们提供动力;绿色正是那美好的大自然,面前山珍海味,身处温室、摇篮;而红色正是炽热的心,心系国家、民族大众,心系父母家庭,心系每一个身边的人。

  几十年后,我发出这样的几声感慨:“我想回到青春的年代……”

  几十年后,我有这样的请求:“上天再借我一百年……”

  几十年后,我有这样悲伤的抱怨:“青春苦短,为什么一眨眼就逝去如云烟……•”

  我的青春五颜六色,站在原地,环望四周,有酸辛,有苦辣,有甜蜜,更怀一颗赤色的心。降临在这个世上,人就是要做贡献的。从湿润的种子发芽,破土,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为人遮阳挡雨,润人心肺。青春的我有理想,有梦想。谈及梦想,便想到国家,我的梦想与国家相连;谈及梦想,我想到祖国的未来。我时刻都清醒地记得,记得不久前自己写的一份演讲稿的标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祖国充满了阳光,我们青少年正是绽放的花朵。当时间的流失,青春的跨入,我很惊奇,看到有人伏路行乞,很少人怜悯;我很伤心,看到那些好人好事被报道,而有人说其做作矫揉;我很失望,看到很多年轻人麻木不仁,得过且过。每每看到这些,我的手心甚至会惊出冷汗,我总会咬牙切齿,只希望自己能振臂一呼,自己能改变这世界。

  青春的我感慨万分,触物生情。无时无刻不怀着对祖国未来的梦想与期望。我庆幸出生在神州大地,庆幸自己是炎黄子孙,更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国家大业,靠的是科技力量,靠的是知识文化,这样,国家的命运和未来将掌握在我们新一代人手中,我们宁不早做充分的准备?站在国土上,抚摸这天赐的一切,对着冉冉升起的明日,呼吸故土的清新空气,花样年华的我深感青少年的责任和力量,我时刻铭记这那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如今,我坐在雪白的教室里,享受这天赐的一切,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这时的我正生机勃勃,精神倍增。做自己的英雄,为祖国贡献全部精力,这正是我青春的梦想,也正跳荡在我炽热的心中。

  青春在于梦想,青春的美是赤色的美,是火红的美,作为青年人,怎么能没有一点点这样的感受呢?

  也许,几十年后,站立在自己的岗位,闭目回忆,倘使沙漏回升,我也不会眷恋过去,因为我的青春时期过得充实,充满色彩,充满梦想!

  评:文如其人,信乎!这是一个充满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的中国美少年,发出的是青春最强音。本文不拘泥于个体小我的碎碎悲欢,而是自然而然地系心家国命运,本能地悲悯边缘群体的境遇,在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之风甚嚣尘上的时候,有这样怀揣家国热梦的少年,实在是中华之福。从行文的角度来说,有些概念性的表达可以置换成形象和细节来说话,还可以用场景和画面来说话,不然多少失之于空泛,不过在这文章磅礴豪迈的大气面前,我们更过的震撼折服于作者境界的高远、气度的恢弘!青春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把个体命运和家国情怀契合在一起的奋斗,这样的青春不是道德的拔高,不是政治的助推,而是有志少年可以优化的选择,“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我青春的色彩

  犹如一支万花筒,青春总是每时每刻变幻着颜色,是的,青春是有颜色的,在我们挥洒完青春的染色盘时,那些曾经疯狂的梦,曾经爱过的人,曾经的失落与迷茫,都将不复存在,只是随时间湮灭在我们记忆的迷雾深处。谁的青春不疯狂?谁的青春不痴傻?谁的青春不迷茫?我不希望青春回忆起来是一片白色,在拨开云雾,让我好好绘制一幅青春的画卷。

  你瞧,那是我黑色的青春。我知道生命是一个历程,从我们呱呱降生那一刻,到沧桑的垂垂老矣,再躺到古老冰冷的墓穴,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有父母,有老师,有同学,有那次蹦极的尖叫,有爱人的不弃相携,有孩子的软语呢喃……在我有一次一个人睡觉的时候,偶然思考到生命的无常,想到了这些,都是我要亲眼目睹的一切一切,终将离我而去,冥冥渐老,灰飞烟灭,没有一丝痕迹,只有无能为力,莫可奈何,想到这里,我竟在被窝里呜咽着哭了起来,那是一个少年初次感知生命的无奈。窗外,是浓墨般的黑,映衬着浓墨的悲凉,只是黑,无边无际的黑,这就是我黑色的青春记忆。

  你瞧,那是我金黄色的青春。出于性格的原因吧,我总是很孤僻,但我却又不想孤独,这种矛盾不只是我有,看过刘同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后,我的感触很多。孤独一直都在我们心中,从来就不曾离开,像是为了离别而相遇相知,为了告别才聚会,为了删除才拍照,那又有什么关系?了解生命的真相,不快乐就是不快乐,孤独就是孤独,生命中的路,也许只有你一个人走。哪些人啊,事啊,在你生命沙漠中留下了微茫的脚印,想记住的,捧起砂砾吧,反而从你手中落空;不想记住吧,风一来,痕迹也不复存在,于是,我开始习惯孤独,一个人去教室的路上,风带着银杏叶旋在身前,形单影只地上路了。回首望了望那一片金黄,傲然飞向了属于它的地方,那一点湛蓝天宇下的金黄,是我青春的颜色。

  你瞧,那是我绿色的青春。在一个炽热的半夏,我迎来了中考。还记得从我丫丫学语,到历经无数场的考试,可我仍然不明白我的目标,就好像船没有帆,随波逐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趋于成熟,我的船有了帆,我苛求这生命的风暴,因为我明白没有生命的风暴,帆就是一块破布,于是,在其他人耍手机,哼着歌曲打游戏的时候,空荡荡的教室里,多了个奋笔疾书的背影,窗外树影婆娑,郁乎苍苍,新嫩的绿色掩盖住残枝,一片生机盎然,这时,绿就是我青春的颜色。

  你瞧,这些就是我青春的色彩,既不华丽,也不黯然,青春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毫无所谓,又在结束的时候痛彻心肺,我的青春也会这样吗?不,让时间紧紧攥在我的手中,青春要在充实的路上一路挥洒,不然,岁月凋零,有那么一天,我们就孤独地这样垂垂老去。

  评:这是一个内秀的少年咀嚼咂摸生命成长的至真体验,生命的无常和个体的孤独是生命的必然,但是可以选择进取的姿态来对抗生命的沉沦,真实的感怀和进取的基调熔铸在一起,某种哲学气质荡漾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关夜色和银杏叶的渲染颇有韵味。个别语句有点游离,不妨用具体的片断事实来予以支撑。本文选材给我们的启示:可以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内宇宙开掘也是选材的重要一途。

  我青春的色彩

  青春是一首旋律欢快的歌,回荡在脑海里,久久难以忘怀;青春是一曲脚步轻快的舞蹈,在音乐的海洋里起舞,展现独特的魅力。青春亦是一张栩栩如生的画卷,被五彩的颜色填充,述说着一个精彩又神秘的故事。

  我青春的色彩不像红色那样激情四射,不像蓝色那样舒缓平静,也不像金色那样硕果累累。她的颜色掺杂着些苦涩和忧愁,从难以释怀到拨云见日般的爽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难以形容,却是我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青春中一种特殊的心境。

  或许因为小学时较为夯实的基础,在学校举行的第一次考试中,我从众多新生中脱颖而出。在我看来,这并不足以让我感到骄傲,但却间接地说明着我应是属于优秀的团体中的一员,这无形地在给我增添信心。紧接着,学校将要举行演讲比赛。听到这个消息,我有些激动,多么想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的风采。而有此想法的人还真不少,班主任便决定现在班级举行初赛,再推举一人到学校参加正式的比赛。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为了这场初赛,我可是下了九牛二虎之力。

  在我的准备中,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并不敌他人。我的声音不甜美不动听,又不铿锵有力。我的文笔不华丽,也不足以感染全部观众,同时这样的演讲比赛我也只经历过一两次,也不及其他同学丰富。想到这些,我便有些低落,士气不足,却又不甘心就此放弃。

  我向妈妈敞开了我的心扉,想从妈妈那里获得些精神支持,妈妈不仅表示对我万分的信任和支持,还同我一起认真地位演讲作准备。我在演讲时的经验不够,就去学习他人在演讲时的语气、神色、手势,渐渐地我有了些自己独特的见解。我的文笔不优秀,就多了解他人是如何在这种文体中穿插自己的感情、议论。在我写出初稿之后,又多次进行修改,同妈妈认真仔细地进行讨论,不断地将这篇演讲推向终点。每天我都再妈妈面前声情并茂地演讲,虚心地接受妈妈的指导。不知不觉我的气势变得雄厚,我的声音也具有了自己的色彩。

  一切准备就绪,在初赛前,也浏览了其他同学的文章,感觉自己的似乎更胜一筹。又有来自身边亲人、朋友的支持,我的信心倍增,又有些不安,如同有只小鹿在我的心里乱窜,七上八下,害怕在演讲时发生差错……

  终于轮到我,我迈着有些沉重的步伐,怀着有些慌张的心走上讲台。吐了一口气,开始了自己演讲。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要担心,你准备的已经十分充足,接下来,什么都不要想,认真地完成自己的演讲,便是最好的。两分钟在时间滴答的声音里流走,我的演讲接近尾声,我适当地加重了语气,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演讲。我礼貌地鞠了一躬,信心满满地走下讲台,心里的那只小鹿似乎已经沉睡。听着其他同学的盐碱,我甚至有些这个名额非自己莫属的想法。演讲全部结束,到了最紧张的环节,投票。回想起同学们如雷贯耳般的掌声,我似乎没有丝毫压力。

  但结果却不是那么的称心如意,看着另一个男生的票数超过了自己,内心便如一根即将离弦之箭,绷得紧紧的。但最终我还是以两票之差输给了那个男孩。独自一人想着这件事,内心万般地惆怅,似乎永远都走不出这个死胡同。明明我花了那么多的经历来准备,但结果为何这么不近人意,妈妈看懂了我的心,安慰我不要将其置于心上,与其压抑着,不如呼吸一些新鲜空气。你通过这次比赛已经突破自我,或许他人确实比你优秀一些,但我们不仅可以做强中强者,也可以做强中强者路边的鼓掌人,你一定也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这样想着,内心的苦涩似乎又少了许多。同样是为班级出力,方式还有许多,演讲的机会没有了,但还有最美教室的评选,是时候从忧郁中走出来了。果不令我失望,在班级最美教室的评选中,我们班获得了第一名,这无疑让我心里美滋滋的。

  青春,青涩的春季,在这春季里我们竞相开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雨果曾说,青春即使在痛苦之中也闪耀着它的色彩。我的色彩有些苦涩,但却为我的成长画上了一笔。在这一笔中,我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看清我的成长。这便是我青春的色彩。

  评:这篇文章为什么不空疏不空泛不空洞?因为它依托了一个叙述扎实的中心事件,就是“我”为了预备在演讲初选中胜出而所做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作为铺垫蓄势,自然还可以稍微精炼一点,但正因为有了这厚实的支撑,后面的精彩才纷至沓来:叙事的逆转,“我”意外输选,迥异于一般叙事性文章浅白的乐观;心理的波澜很是传神,甚至比叙事还要跌宕回环,其心路历程足可以嵌印在记忆的深处;从中感悟的道理真切而又深刻,特别是最后落脚点为最美教室竞选的成功,实现了主旨的优化提升,文章呈现认知上的大超越,个体的成长熔铸在集体的发展之中。结尾引用精彩,但其他文字略嫌平实,或许笔致像开头一样还可以更摇曳多姿一点。

  我青春的色彩

  我记得苏格拉底曾指着一片金黄的稻田给他的弟子看,并询问他们:“哪一株稻束式是最饱满最耀眼的?”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我想如果我是其中的一束稻束,他们一定不会发现我。因为我想我青春的色彩应该是淡黄的。

  也许你看到这里会讶然:“为什么青春不是灿黄的而是淡黄的呢?”我就告诉我的经历,我的志趣,我的梦想吧。

  当我是一粒种子的时候,我是来自于一个小县城里教师家中的田地里,我不是实验室里优良的稻种。我不饱满,不丰硕。当我第一次扎根在土地里,看见旁边那些比我长得高的稻谷时,我是不满的。我不甘于我萎蔫的颜色,我想更强,更高,更耀眼。于是我竭力地吸取土壤里的养料,当别的稻谷只有半米高时,我快一米高了。我看着底下那些矮小的稻谷,我的心里喜不自胜。一阵清风吹来,我不由着随风摆了起来,感觉有些轻飘飘的。一日又一日过去了,我长高了,变得灿黄而耀眼,看起来似乎饱满极了,我自信地欣赏者自己修长的身姿。这时我想我青春的颜色就该是灿黄的,耀眼的。

  忽而一天半夜里刮起了大风。狂风卷集着乌云,天空在咆哮着。我有些害怕。这时,忽而下起了大雨,豆大的雨滴敲击我柔韧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伤痕,狂风呼哧过来,“唰”的一下,我被刮到了。

  当第二年的晨光再次照耀,我也没有了往日的灿黄与耀眼,软绵绵的身子佝在地上。望着那些比我矮小却依旧悠然挺在阳光下的稻束,我羞愧极了。我知道我错了。当我这束稻束来疯狂地“掠夺”阳光与雨露时,我漠视了植物该有的正常的生长过程。没有半米高时却有了一米高,而自身内部的营养物质是空荡的,徒有灿黄外表,而无内质。

  一如我这类稻束的人类在社会上还有很多。他们没有足够的自身条件与基础能力,一味地追求高大、卓越、耀眼。追求肤浅的灿黄,追求耀眼的外在。在幼儿园时开始学习两至三位的加减法,在小学一开始学习复杂的函数,在初中,他们则开始企图走进磁力场的堂奥。但实际上,对于一些自身能力不够的人,是否登堂入室了呢?自身的素质潜质是否提升超越了呢?我想大部分人是拔苗助长,是失败的。学习与人生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沉淀的过程,在这个浮华的世界,有太多的人盲目地去追求那些卓越的人的脚步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徒有耀眼的外表,却没有什么实际能力,是空虚的、肤浅的、虚荣的。最后在狂风的卷集下,会像我一样无力地倾倒下。

  现在我作为一株淡黄的稻束,我想告知那些肤浅、狭隘的人类,青春的颜色何必灿黄?在这个社会上真正看重的并不是你灿黄的外在,挺拔的身姿,饱满的谷粒,真正看重的是你内在的真正的精华有多少?放下你追逐虚化的脚步,停下来,静静聆听大自然清灵的风声,感受大自然和煦的阳光,让自己和我们一样静静地在这个世界上的滋润下慢慢地生长着,唐自己在自己的人生中静静绽放!

  我想我是一株稻束,根扎在地下,叶摇曳在风里。

  我想我是一株稻束,也许只是在无人熟知的角落,头才永远向上,静静绽放,从容绽放。

  我想我是一株稻束,青春的色彩是淡黄的,它不必灿黄,它已经不朽。

  评:文章可以直抒胸臆,在感情激越和充沛的时候;文章可以依托细节、场景和事实,这样才有血肉和肌肤;文章可以挖掘和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越真实越复杂越美妙越好,问题是要找到可寄托心理的载体,文章也可以像本文这样写得含蓄,深沉,有韵味,因为它借助稻束来比喻象征的,暗示了青春不可以急切、躁动、炫耀、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道理,也寄寓了青春不妨自然、朴实、本色、内在、低调一点这样的道理,有反思,有比附。把动物、植物等无生命的东西当做人来写,注入性灵,对应契合人某一方面的特点和品质,就是托物言志一类散文的写作特点,文章就写出了灿黄的稻束和金黄的稻束的精气神,恰恰就是“我”青春前后两个阶段“色彩”的形象载体。一般来说,我们不鼓励倡导本文这样的写作方向,除非你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比较发达的形象想象创意思维,否则有可能失之华而不实、稚嫩花哨,不过这篇文章象征手法运用娴熟,形象的摹写风神毕现,是值得首肯的。文章似乎激情灌注不足,生硬的议论稍多如关涉学校教育的时候,似乎阻隔了文气的畅达。结尾的笔致可以放达些,张扬些,方可以回应本文雅致的表达方式。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带答案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教育家缺什么

  最有价值的知识,到底是什么?一位学者谈了他的观点:“1884年,英国 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写过一篇标题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其余的知识,如宗教的、习俗的、文学的都在其次。因为科学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他忘了更重要的一点: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在科学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伦理观、价值观。”

  我觉得,他这番话很有道理。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由此看来,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我发现,许多研究教育的人,如斯宾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深刻缺陷,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不敬畏良知,不理解美德、审美、情感这些精神事物的价值。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存在深刻缺陷,其思维的方式,必然是机械的,其判断是非的标准,必然是肤浅的,其得出的结论,不能不离题万里。他们所拟定的教育方面文章、著作,不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帮助,反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引入歧途。

  在互联网上,一位博友说:“我看见过几次魏先生讲到GDP的世界排位那种幸福。”这位魏先生,在中国,算是一位十分有名的教育家。和这个时代的许多政客一样,这位 姓魏的教育家,心中也是只有物质财富的价值,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把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我们社会在其它方面存在的深刻问题,是他所没有看到,或者是他所不愿正视的:如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满目疮痍,两极分化严重、基尼系数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道德风气下滑、人们变得鲜廉寡耻、缺乏爱心。养尊处优的位置,使他对这个社会中下层民众生活的艰苦,缺乏感受。而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则使他的内心变得贫乏,使他的头脑变得鼠目寸光,不懂得人之为人的标志在于人就在于有一颗仁慈的灵魂,不懂得国家之为国家在于对公平正义的敬畏,不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

  教育之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有一个使命,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在那位姓魏的教育家那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与此完全相反的情况。这样的教育家,与其说会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健康,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美好,不如说会使 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糟糕,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在互联网上,我看到,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属灵的经济学。我觉得,他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学,思路很好。同样,我们需要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的角度,来思考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家,对宗教文化了解得很少。必须补上宗教文化的这一课!

  (节选自全民阅读网文化时评2015/4/3,有删改)

  1.下列对“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位德高望重的学术研究员在《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科学是判断知识价值的最高标准。

  B.若要对“最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排位,那么:科学第一,宗教第二,习俗第三,文化最后。

  C.光有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行的,伦理观、价值观必须凌驾于科学之上。

  D.科学虽然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以难题,但少了价值观伦理的科学是残缺的。

  2.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伦理观、价值观,比科学要重要得多是因为伦理观、价值观回答事物的价值问题,科学却只回答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B.研究教育的人,他们不相信神明,不关注灵魂,不重视人性,对精神事物的价值缺乏理解与认知,思维上可能有一定机械性。

  C.在互联网上有位博友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看重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却忽视了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等问题。

  D.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会使教育家们的内心变得贫乏,使他的头脑变得鼠目寸光,不懂得精神星空的绚丽远比物质财富的增长更为宝贵,所以,我们应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说“不”。

  3.根据文章内容或结合所学,下列各项表述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3分)

  A.教育的使命在于它始终张扬精神的价值,无论何时何地,都把精神的价值置于物质的价值之上,都把对美德的热爱、对正义的向往置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上。

  B.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有新闻原型。练了十几年议论文,被你这一矫情。近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三生恶语相向正体现了文化对知识的价值是最低的。

  C.安徽芜湖高考英语听力故障暂决定10日重考说明我们的教育使社会变得更加糟糕,会使我们社会的前景变得更加渺茫。

  D.中国教育家需要从属灵的角度、宗教等多角度来思考教育学,只要这样,教育机制便可水到渠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斋醮:道教祭祷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

  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 ,以祭告神灵,祈求

  消灾赐福。

  B.疏:奏章。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C.自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旧时给自己取号或别人给

  取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D.酹: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不媚上官。代理南平县教谕时,对前来视察的御史不跪拜;在淳安任

  上,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嚣张违法,他断然予以处置,并上报总督。

  B.海瑞直言敢谏。世宗不上朝听政,专意斋醮,群臣无人敢言,海瑞买好棺

  材,诀别妻儿,大胆上疏,世宗最终被感动,将他比作古时的比干。

  C.海瑞仕途不顺。张居正掌权时,他曾不被赏识,尽管有内外朝臣的举荐,

  但最终也没被召用;皇帝多次想要重用他,也遭当政大臣暗中阻止。

  D.海瑞官威远镇。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摄于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

  迹的全都自动离职,那些有权势的将自家朱漆的大门涂成黑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译文:

  (2)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恨 别

  杜 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①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②,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

  注:①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②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 时任检校司徒。

  8.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

  9.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诗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大题号下方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烈马青鬃

  姜泽华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 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叉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作了铺垫。

  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的时候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小说中描写青鬃马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在野外尽情地奔驰,侧面说明了青鬃马年龄虽老、瘦骨嶙峋但仍然是一匹好马。

  D.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的“杀牲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

  E.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惨烈,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

  (2)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表现在哪几件事上?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

  答:

  (4)对于青鬃马的死,有人认为它错在不能顺应现实需要,有人认为错在人们对待青鬃马的观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八十年代:走向辉煌

  周汝昌的学术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了辉煌。这当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分不开,不过,周汝昌多年以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早已有了丰厚的积累,则是根本和基础。这正像地下的潜水早已滔滔汩汩,一旦压抑的地壳被打破,自然就一涌而出,喷发倾泻为壮丽的射泉瀑布了。又可以比作一株植物早已在土中养育生长,蓄势待发,春天一到,就破土而萌,长叶开花,五彩纷呈,蔚为大观了。

  十年时光,周汝昌可谓成果十分丰硕。从内容上分类,大体上可以分为红学研究、书法研究和诗词 文论研究三大领域。从“继往开来”的角度而言,红学研究是《〈红楼梦〉新证》中包含的红学几个方面的内容全面铺开,逐渐趋于各分支独立成学并向深细发展。书法研究是将多年书法实践的心得作一理论小结,为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奠基。诗词文论研究则是《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的自然延续扩衍。80年代的这些收获既是50、60、70年代已有成就的竿头更进,也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未来集大成式学术的先声和基础。

  周汝昌红学方面的奠基之作《〈红楼梦〉新证》,以考证为主体内容,其实可谓包罗万象,《红楼梦》研究有关的方方面面基本上都有所涉及。经过从1954年版到1976年版的充实提升,周汝 昌红学研究的“体系化”理论潜势已经基本形成,只是还没有十分自觉地提出来而已。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这种学术自觉性瓜熟蒂落,周汝昌正式提出了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框架,创建了“探佚学”这一学术概念。

  在红学上,研究曹雪芹的身世,是为了展现出真正的作者、时代、背景;研究《石头记》的版本,是为了恢复作品的文字,或者说“文本”;而研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则是为了显示原著整体精神面貌的基本轮廓和脉络。而研究脂砚斋,对三方面都有极大的必要性。

  从关键意义上讲,只此四大支,够得上真正的红学。连一般性的考释注解《红楼梦》书中的语言、器用、风习、制度等等这支学问,都未必敢说能与以上四大支并驾齐驱。

  “如果允许在序文中讲到序者自身的话,那我不妨一提:我个人的红学工作经历,已有四十年的光景,四大支工作都做,四者中最重要的还是探佚这一大支。”

  “红学,在世界上已经公认是一门足以和甲骨学、敦煌学鼎立的显学,它还将发扬光大。我敢说,红学(不是一般小说学)最大的精华部分将是探佚学。对此,我深信不疑。”

  周汝昌先生上面两段话,虽然不长,也没有拿捏什么“理论架子”,其实具有深远的开拓性理论意义,针对导致红学停滞、阻碍其继续深入发展的现实困惑和思想混乱,抓住了突破口,为红学的前进与超越指明了方向。周汝昌自己的认识,也是在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其理论意识,也不是一下子就十分自觉的,这是他积四十年研究红学的经验,在给拙著作序时碰到机缘,促成了“灵机一动”,而后获得的清醒觉悟,即周汝昌经常强调的做学问的“触磕”之功。

  周汝昌深感自己的这一理论突破意义重大,由于拙著的出版要等待较长的时日,且序文毕竟不能展开论述,周汝昌乃又另撰《什么是红学》一文。当时河北师范大学的韩进廉教授刚于1981年10月出版了《红学史稿》,周汝昌为之作序,有此因缘,乃将此文发表于1982年第3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后来,又在《红学的艺术,艺术的红学》《红学辨义》等文章中再作申说。

  (摘编自梁归智《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相关链接

  ①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红学泰斗”周汝昌》)

  ②周汝昌所作的诗,数量极多,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咏红诗最为世人推重。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增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周汝昌的书法也自成一体。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的书法理论研究,曾和朋友讲过:“平生在书学上所下功夫,比红学要多得多。”有人当面夸他的字是“瘦金体”,他不以为然,说:“‘瘦金体’是宋徽宗所创字体,法出薛稷;我习右军,与之无涉。”

  (《周汝昌:诗成掩卷去脂斋余香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本第一段画线语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在改革开放的宏观

  背景下周汝昌红学研究走向辉煌,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

  B.周汝昌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著述十分丰硕,既有红学研究,又有书法研究、

  诗词文论研究,这些研究著作都是根植于曹雪芹的《红楼梦》。

  C.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以考证为主,但是却包罗万象,涉及红学的

  方方面面,是他的红学奠基之作,文中提出了他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

  D.周汝昌认为在红学上不仅要研究曹雪芹的身世、《石头记》的版本、八十

  回以后的情节,更要研究脂砚斋,因为它对三方面都有极大的必要性。

  E.周汝昌是一个解曹雪芹味道的人,他将一生全部投入红学研究中,认为探

  佚学是红学最大的精华部分,被人称为“痴人”“赤子”。

  (2)周汝昌的红学研究能够在80年代走向辉煌的主客观条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3)红学“痴人、赤子”周汝吕一生硕果累累,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哪些成就?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4)周汝昌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么你认为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哪些精神?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一直对自己在那段荒.唐岁月里的行为__ _,然而在最近出版的自传里,他终于站出来向被自己伤害过的人道歉,与挣扎的过去做了一个了结。

  ②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 ,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③直到媒体报道,村里人才知道原来村子西头那间土房子里住着的老人是抗美援朝的英雄,老人一直对自己参加过志愿军并立下战功的事情__ 。

  A.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B.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三缄其口

  C.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讳莫如深 D.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讳莫如深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B.纪录片《牡丹》将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洛阳电视台联合摄制完成;日前双方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有序展开,相信不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场有关牡丹的视觉盛宴。

  C. 遗传因素虽然可以影响人们识别面部特征的能力,但在评估美丑及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上,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接触的环境因素才是最为重要的。

  D.球迷认为球队现在出现的诸多问题无不与赛季开始前俱乐部在外援引进方面出现的决策性失误有关,众多球迷聚集在俱乐部门口讨要说法,场面一度失控。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城镇人口每增加1亿,相对应的废水排放量要增加10亿吨,垃圾排放量要增加900万吨。 。所以说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短板和瓶颈。

  A.目前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而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中,势必面临新的环境挑战。

  B.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势必面临新的环境挑战,而目前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

  C.虽然面临新的环境挑战,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仍然在不断推进中,可是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

  D.因为我国环境治理能力与问题相比还是偏弱,加上新的环境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就变得困难重重。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国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 ① 。中国人讲的家既指家庭,又包括家族,家族内外长幼有序,讲究道德礼仪。

  ② :孝 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就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家国情怀和修齐治平、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 ③ 。

  17.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5分)

  类 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

  (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通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将卷柏周围用挡板围住。于是,当卷柏又“行走”时,被挡板阻挡,它只好又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在原地扎根了,再也不游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答案

  1. B。 “宗教第二,习俗第三,文化最后”于文无据,文章是说“其余的知识,如宗教的、习俗的、文学的都在其次。因为科学可以为人类解决遇到的所有难题。”

  2. A 。B中“可能具有一定机械性”错误,文章是说“必定”;C项主语偷换,“十分看重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看重GDP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缺忽视了社会风气、生态环境等问题。”是指教育家而不是博友;D项“我们应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说“不”。”表述错误且于文无据。

  3. A。 B项所给的材料无法体现文化价值高低;C项根据倒数第一二段可知说法错误;D项说“只有这样”说法过于绝对。

  4.C。 5.C 旧时给自己取号的。

  6.D.“墨者多自免去”而非“都自动离职”,程度不当。

  7.(1)(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发:打开。纳:收缴。无以:没有办法;没有……的理由。罪:加罪,怪罪,4分,句意1分)

  (2)(海瑞)一向痛恨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他一概夺回,归还贫民。(素:一向,平时。疾:痛恨。摧:打击。率:全,都,一概,4分,句意1分)

  8.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写满3点满分,少点扣1分。)

  9.通过细节(动作)描写(2分),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2分),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2分)

  10.(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和E 不给分。

  分析:A项“青鬃马遭到报复被打死”与原文情节不符;E项“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对小说主旨理解有误;D项“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表述片面,青鬃马这一做法固然对未来不抱希望,但同时显示了它不屈的抗争。

  (2) (一点2分,意思相符即可)

  ①不愿受气: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还攻击了偏心的饲养员;

  ②不愿屈服:对它动鞭子就狂跳不已,没人驾驭得了,宁可趴在粪水坑也不低头;

  ③捍卫尊严:被众人毒打后,选择悲壮自尽,以死抗争。

  (3)(每点2分,意思相符即可)

  在内容上,这一情节刻画了青鬃马性格的刚烈和倔强,凸显了它以死抗争、维护尊严的决心,形象得以丰满。

  在结构上,照应标题“烈马”一说,与前文中队长没说出口的话这一伏笔向照应,同时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

  在主题上,批判了“扭曲和摧残人才”这一现实,深化了作品思想内涵,引人深思。

  ( 4)(言之成理即可,如认为青鬃马之死问题在于青鬃马自身的,最高不能超过4分)

  青鬃马之死,固然有它不能适应新生活的因素,但主要问题还是人们在青鬃马“使用”上存在误区。(2分)它是一匹军马,本该纵横 原野,驰骋疆场,人们明知它是 一匹好马,却用它耕田犁地,这是对青鬃马能力的扭曲和摧残,是导致青鬃马以死抗争的重要原因。(3分)另外,饲养员的打击报复,生产队长为驯服它而残忍鞭笞甚至召集众人“杀牲儿”,这让桀骜不驯的青鬃马痛苦不堪,最终以死寻求解脱。(3分)

  1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C“提出了他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与原文“只是还没有十分自觉地提出来而已”不符;B“这些研究著作都是根植于曹雪芹的《红楼梦》”无中生有;D张冠李戴,不是“周汝昌”而是作者)

  (2)①客观方面: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文化繁荣,百家争鸣;②主观方面:多年以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红学研究,积累了丰厚的资料。(每点3分)

  (3)①红学研究方面:红学研究著作丰硕,初步形成了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框架,创建了“探佚学”这一学术概念。②书法研究方面:书法白成一体,并将多年书法实践小结成心得,为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奠基。③诗词研究方面:数量极多,涉及方方面面,选注的《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一直为学林推重。(每点2分)

  (4)①学识渊博,研究广泛(爱好广泛)。在红学研究、书法研究和诗词文论研究三大领域都颇有成就。②痴迷执着,遇到困难不气馁。周汝昌多年以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学术研究走向了辉煌。③厚积薄发,敢于创新。他在红学、书法和诗词文论这些方面的收获既是50、60、70年代已有成就的竿头更进,也是90年代到21世纪初未来集大成式学术的先声和基础。④善于抓住机遇(机缘)。他在给作者的作品作序时碰到机缘,促成了“灵机一动”;提出红学四大分支的理论框架,创建“探佚学”这一学术概念,也是缘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每点2分,有其他答案,如认真、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等,可以酌情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A(讳莫如深,指把事情瞒得非常严密,唯恐别人知道。隐含有忌讳不提的意思。三缄其口,形容说话极为谨慎,不肯轻易开口或少说话。守口如瓶,形容说话极其谨慎或严守秘密)

  14.D(A.主语不一致,可以再最后一个分句前加“使之”。B不合逻辑,“日前”意思是“几天前”,不能和“正”同时使用。C关联词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遗传因素”前面)

  15.B

  16.①才能理好家治好国

  ②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八德”

  ③让民族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17 (1)〔示例〕80后、9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之70后增加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了。

  (2)〔示例〕生活条件好了(营养好了),但身体锻炼少了。

  18.【立意参考】

  1、当卷柏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走掉,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从这个角度可以得出结论:不受羁绊,自由地追求。

  2、卷柏被挡住后,打定心思不走,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好。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安定内心,把心摆正,才能更好地成长。

  3、还可以立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自断退路,破釜沉舟,激发潜力,杀出一条成功之路。( 60分)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后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吏,把他倒吊起来。(有人报告海瑞,)海瑞说:“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招待。现在看此人的行装非常奢华,一定不是胡公子。”(海瑞)打开(他的)行囊,有数千两银子,收缴国库里,派人骑快马把这件事报告给胡宗宪,胡宗宪无法加罪海瑞。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下,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

  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他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万历十二年冬,张居正死了以后,吏部打算任用海瑞为左通政。皇帝向来看重海瑞的名声,就授予他先前的官职。第二年正月,征召他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在上任的路上又改任南京吏部右侍郎,(这年)海瑞已经七十二岁了。皇帝屡次想 要召用海瑞,(都遭到)当政大臣的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海瑞屡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以好言挽留,不准辞职。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

  海瑞没有儿子,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朝廷赐予太子太保的官爵,追谥“忠介”。海瑞平时做学问,以刚为主,因此自号“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


春季学期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题相关文章:

1.高一新课标语文试卷题

2.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3.高一语文基础训练题及答案

4.高一期末考试语文作文题目

5.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答案

41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