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政治 > 高一政治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高一政治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高一政治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国家宏观调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教案:《国家宏观调控》

  第五课时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市场经济?

  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请说明其含义。

  3. 市场经济有哪些优越性?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缺陷。例如,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这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它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趋尖锐化,从而爆发了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实行干预,在原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运用了计划手段,即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家宏观调的必要性及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讲授新课

  国家的宏观调控(板书)

  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2.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板书)

  (注;此问题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从面上讲,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用市场调节;地理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有其弱点和缺陷。)

  (教师设疑)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能否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到一切领域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呢?

  (学生思考、讨论。略)

  (教师归纳)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板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提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些部门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有些则不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

  不能调节:对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设施的供给不能用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去调节,因为这些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国家和政府根据国防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需要出发投资兴办的领域。

  不让调节;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在发其财,但公民的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则会受到损害,所以不能依靠市场调节,而只能由国家和政府采取打击和严惩的措施,取缔从事生产经济麻醉品、板支弹药、黄色音像制品的不法商人。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一切领域、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引导过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2)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板书)

  (注: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让学生自己看书即可看懂,难在如何把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挂钩。故可在学生自己看书、了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后,教师作进一步引申分析。)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0页倒数第2自然段~第52页第1自然段,并回答以下问题:

  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表现是什么?

  单纯市场调节表现出来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归纳)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这一点,我们在讲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时曾就第27页下端“想一想”所提问题:“有人说,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价格在起调节作用,这种说法对吗?”进行过讨论,并得出了肯定的结论。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B.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彩电、冰箱的所谓“彩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如1996年全国200多家电视机厂中,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台的只有几家,因而资金闲置、产品积压、资源浪费。又如1996年,全国3000多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中,有70%的产品滞销,全国积压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2000多万辆,一些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生产厂家开工率只有30%至50%,全国有28个地区生产汽车,全国汽车库存已达11.6万辆。

  C.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板书)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海

  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求的决定的。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到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趋势。当人们竞争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的需求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因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如近年有些城市的鸡蛋、水果因积压变质而降价者屡见不鲜)。所以,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点是在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上,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部门或项目的生产周期长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单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这种自发性源于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上价格的涨落决定是扩大还是缩减某一商品的生产。这种什么赚钱就一窝蜂生产什么的行为,必然带有盲目性,也只有当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出现滞销、价格下跌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生产的商品已供过于求。而此时,“觉悟”为时已晚,不可避免地被迫降价,产品积压,以至开工不足、资产闲置,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教材第51页的漫画“一哄而下”正说明了这一道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划书第52页第1自然段)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1页倒数第1自然段并展开讨论:“红果降价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目的是巩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这部分知识。)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课文中所举红果生产的例子,实际上是市场调节缺陷的三个表现的集中反映,因为果农自发地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价高利大的红果种植业(自发性)──单个果农所处的地位使他们必然是盲目决策(盲目性)──从决策到水果上市有几年的滞后期(滞后性)──给果农个人造成经济损失,对社会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红果的降价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导致供过于求的必然结果,不是由于上市均匀出现的偶然降价。这个事例再次告诉人们,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为使经济运行正常发展,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看书第52页第2自然段辅助文及图表并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1993年我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到1996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既保持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1993~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6%),又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全国商品零售价涨幅1997上半年回落到1.8%)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板书)

  (注: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生疏,以教师讲授为主。)

  1. 什么是宏观调控(板书)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指导划书第52页下段粗体字)(划书第52页第3自然段)

  (教师讲解)宏观调控的任务,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两个方面:1)总量平衡;2)结构优化。

  总量平衡(板书);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即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一类是要直接用于投资的产品,如机器设备等;一类是可直接用于消费的产品,如供人们消费的粮食、服装、家电产品等)和劳务总量。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即指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社会上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整个社会对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注: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两上概念向学生介绍一下即可,不要求掌握。)社会经济地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鉴于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容易走向投资(与消费)过旺和经济过热,出现社会总需求过大幅度(中国的经验数字为5%)超过社会总供给,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因此,抑制通货膨胀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需要说明的是,经济总量是否失衡,投资(与消费)是否过旺和经济是否过热,往往是通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过大幅度上涨(中国的经验数字为超过10%)表现出来,所以,抑制通化膨胀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的具体化。

  1993. 伴随着经济转型,1994.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在大步前进的同1995. 时,1996. 出现乱集资、乱拆借等混乱现象,1997. 固定资产投资猛烈扩张,1998. 显示经济运行过热的“红灯”频频报警。与此同1999. 时,2000. 居民储蓄额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2001. 银行货币发行量猛增几百个亿,2002. 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到两位数。因此,2003. “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1996年是,2004. “九五”第一年,2005. 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成效,2006. 平稳实现“软着陆”,2007. 即既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2008. 又有并行地抑制了通化膨胀。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77000多亿元,2009.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2010. 1997年经济增长8.8%,而2011. 物价涨幅却由1994年的21.7%降至1995年14.8%、1996年的6.1%、1997年的0.8%。1996年宏观调控“软着陆”目标2012. 的基本实现,2013. 使我国经济开始由主要解决总量不2014. 足的着力进行结构调整的新变化。

  结构优化(板书):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条件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才能有利于经济理好地发展。例如,在总需求中,生产资料需求和生活资料需求的比例是5:5,而总供给的比例是6:4,那么生产资料就会积压,生活资料则会短缺。这样,虽然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是平衡的,但由于二者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经济也不能正常运行。

  当前,我国在经济总量明显缓解的情况下,经济结构性矛盾愈益农历出。主要表现在:A、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和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今后必须大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B、产业结构不合理。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许多产品品种老化,质量差,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C、地区结构不合理。盲目重复建设,各地产业结构趋同,“大而全,小而全”,造成极大的浪费。这一切,已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宏观调控,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阅读思考: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本第53页第2自然段辅助文)

  (教师设疑)这段课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本世纪3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认为单纯的市场调节是有缺陷的,因而都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对经济运行活动进行干预。1933年开始施行的罗斯福“新政”,是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运行加以全面国家干预的开端。1936年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系统论证了国家或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行动纲领。日本战后起飞的60年代,就是靠60年代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指导的。韩国自60年代起也开始搞五年计划。美国前总统布什为了加快经济复苏、赢得199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几次提出的调整金融政策、降低贴现率的措施,以及克林顿上台后提出的促进经济改革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压缩预算开支,削减几政赤字,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改革税收政策等)都属于资产阶级政府调节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运行计划调节的实例。可见,国家宏观调控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采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板书)

  市场经济体制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有宏观调控,便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只能主要运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活动(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追求他们的自身利益时,不会突破总量均衡的框架和损害宏观的经济协调。

  1)经济手段(板书)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众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指导划书第53页第4自然段)

  经济手段的内容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经济杠杆;一是经济政策和计划,以引导经济活动的参加者按国家的控制目标行动。

  A、在运用价格杠杆上(这里的价格必须是由国家定价的部分,如果价格完全放开,由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自发波动,就不存在国家把价格作为经济杠杆的问题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中以后,为了加强农业这个薄弱环节,促进农、轻、重的协调发展,国家合理地调整了工农产品的比价,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总水平1984年比1978年提高了53.6%,平均每年递增7.4%,而同期工业品价格却上涨不多,这样就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使我国出现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局面。90年代农产品价格放开以来,国家为促进粮食、棉花等基本生活资料的生产采取了最低保护(收购)价政策,每年夏收、秋收时节,报纸、电视都反复向农民宣传此项政策。国家用保护价大量收购农民的余粮、棉花,使不法个体商贩在丰收之年压价由购农民的粮食、棉花的图谋落空,农民种粮种棉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同时,国家还控制化肥、农民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以确保农民的再生产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们比较多地利用了价格杠杆。今后,随着价格逐步放开,国家定价范围缩小到最低限度,价格作为国家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经济杠杆的作用将日趋减弱,而价格自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将大大加强。

  B. 在运用税收杠杆的作用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国家税收的增加或减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物质利益,因此国家可以把税收作为经济杠杆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对于需要发展的产业部门,可以适当减税或免税,以促其发展。例如,国家对福利企业以及改革开放之初的“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而对于必须限制发展的部门(如烟、酒、化妆品等类非生活必需品以及已供过于求的部门)可以适当增税,以限制其发展。

  C. 在发挥信贷杠杆的作用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银行贷款的多少、贷款利息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使用贷款企业的物质利益。因此,国家可以通过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和利息率的升降,来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国家对于急需发展的产业,如能源、交通、原材料等产业可以采取降低贷款利率、处长偿还期给予支持。对于重复建设、产品滞销的企业,可采取少贷或不贷的办法加以限制。

  2)经济政策和计划(板书)

  “计划”通常是指国民经济计划,它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而制定的经济活动的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和方案,如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年底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等。计划主要是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控制、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中发挥作用。

  “经济政策”指社会经济运行中国家根据需要及时制定的某些政策和措施,如进行治理整顿,调整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利率、税率,就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和国家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等。

  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政策和计划时,要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合理布局,在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3)法律手段(板书)

  4)行政手段(板书)

  行政手段,也就是按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和行政命令来控制和管理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因为:第一,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影响计划目标实现和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只限于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还有一些非常情况下其它因素的影响以及行政部门的干预(如有些地方政府的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给农民收入打白条等)所以,从一定时期的需要出发,为了保证重点和国家社会的急需,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不能完全排斥行政手段(如国务院下发文件并设立纠风办公室,制止各地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等“三乱”行为);第二,在尚末发展起金融市场以及供求还缺乏对价格变动的有反应条件下,国家还不得不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活动,如规定利率和价浮动范围,或直接调配一些产品和资金的供求等。(注:采用行政手段的原因,教师应心中有数,是否介绍学生,视学生的程度而定。)行政手段是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板书):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例如:为遏制通货膨胀急剧发展的势头以控制物价飞涨,就有必要关闭个别重要商品市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实行限价或冻结其价格;以及冻结工资等。但这些都只能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一旦形势好转,就要放弃。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作为常规手段滥用。

  (提问)同学们能举出我国采用过哪些治理经济的行政手段吗?

  (学生讨论。略)(课本第55页第2自然段辅助文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例子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

  (注:对宏观调控手段进行小结时,要强调宏观调控体系中以经济手段为主、以间接调控为主。)

  (教师讲解)“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个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以间接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指导划书第55页第3自然段)例如;

  1996年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在保持经济较高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9.7%)的条件下,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1994年的21.7%、1995年的14.8%,降至6.1%,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软着陆”。1997年国民生产总值继续保持8.8%的增长率,物价涨幅回落到0.8%。这是我国宏观调控上已经手段为主,多方努力,全面操作取得提可喜成绩:A、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地抑制了需求,使投资、消费增长适度;B、各级政府狠抓农业,使农业连续几年获得好收成。米袋子的充盈、菜蓝子的丰盛,使过去的涨价龙头食品价格成为涨幅回落的主导因素,为物价涨幅回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C、市场供应充足,95%的工业品供求基本平衡,消费者心理稳定,销售正常,为物价涨幅回落创造了条件;D、各级政府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打击违法经营、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及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间接调控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巩固新课

  1、国家计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物价部门要积极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整农产品的价格,做到优质优价,以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电力、药品、房地产、交通、邮电等方面的价格,以期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说明 (C)

  A.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B.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C.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D.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调节方式

  2.近年来,在开发房地产的热潮中,一些公司为追求高额利润,热衷于投资兴建高档、豪华的住宅、饭店等,结果占用了大量资金,市场却冷冷清清。有的公司不堪重负而破产。这一事例说明了 (B)

  A.两极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

  B.国家宏观调控十分重要

  C.市场竞争使资源配置优化

  D.没有计划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

  课后练习

  1. 为什么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客观调控?

  2. 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有?
看过"高一政治国家宏观调控教案 "的还看了:

1.高一政治《消费及其类型》教案

2.高一政治教学案例 高一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3.高一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复习要点

152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