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

时间: 凤婷983 分享

  教案设计反映了高一政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

  教学目标

  本课是全书的起始课和理论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了解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和理解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以后各课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

  具体要求

  知识要求

  识记以下知识: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存在条件和类型。

  货币的职能。

  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纸币名称。

  理解以下知识:

  商品的含义;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和联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生产率成反比。

  价格、商品流通、纸币、通货膨胀的含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以下问题;

  结合现实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

  用价值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能力;由已知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新判断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以及党的经济政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思想觉悟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正确认识和对待货币的作用,破除“金钱万能论”。

  第一节 商品

  1. 什么是商品

  “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这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二者可以转化。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可以说自从有人类社会时就有了,但用于交换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要研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1)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

  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不可能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农业部落和畜牧部落之间把公有的多余产品进行交换。不过,此时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还没有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人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也由石器过渡到金属工具。劳动效率的提高和金属工具的使用,使得个体劳动成为可能。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盛行后,生产资料就由原始公社所有逐渐变为个体家庭私有了。私有制产生了。

  这时,商品生产就不仅在原始公社之间进行,而且在原始公社内部开始盛行。手工业者用其生产的手工业品,同农业生产者交换粮食,同畜牧业者交换肉类、毛皮,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些手工业者的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是真正的商品生产。有了商品生产,必然有商品交换,于是商品经济问世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2)商品生产

  “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即商品生产”。

  3)商品经济

  请同学们注意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三者的区别:商品生产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生产。

  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相互让渡和买卖商品的行为。需指出的是:出现在原始部落间、由部落首领出面进行的剩余产品的交换,是最初的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出现以后经常出现的商品交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4)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

  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只能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品。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要求和他人交换劳动产品。私有制表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大家共有。这样,一方要获得另一方的产品,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因此,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这两个条件下产生的。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

  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基础。(划分第7页第3段)

  因为有了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各自生产出不同的劳动产品,同时又都需要别人的产品,所以才需要互相交换。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要求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需要。

  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出现,使得交换从必要变为现实。

  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谁也不能无偿地取得对方的产品,只能通过自愿互利的平等交换,才能获得自己的产品。可见,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使商品交换成为必须。

  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与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能划等号吗?

  商品经济的生产条件和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又是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因为有社会分工,才产生了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且社会分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高,交换的范围越广,次数越频繁,商品经济就越发达。但私有制只能是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而不能说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为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既包括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它们作为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者,有着各自的物质利益,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买卖关系,在相互转让产品时必须实行等价交换;集体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交换产品的关系;全民所有制内部不存在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的关系,但存在各个企业有各自独立的物质利益的一面,因而不能搞无偿调拨,它们之间也需要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此外,我国还存在非公有制商品经济,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间,在互相转让产品时,也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社会,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但都存在社会分工,存在着生产资料不同的所有者,因而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我们懂得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为了进一步认识商品的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我们必须认识“商品”这一商品经济细胞的基本属性。下面我们来学习商品的基本属性。

  3.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也可以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还应说明的是,一种物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如牛,让它耕地,是生产资料;宰杀供人食用,是生活资料。而且,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人们还会逐渐发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效用。人们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这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么,不同的商品之间为什么能互相交换呢?这涉及商品的另一个基本属性:价值。

  2)商品的价值

  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商品以外的其他物品都没有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着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是商品

  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个观点,应包括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以上我们分析说明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地统一在商品这个统一体中的。其对立的方面应作如下理解:

  作为生产者或消费者,谁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生产者,有的是使用价值,他要得到的是商品的价值和获得利润,但他要得到的价值,必须让渡出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的是使用价值,但他必须付出价值。

  重点知识讲解: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一政治商品和商品经济知识教案

283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