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地理 > 2016年株洲中考地理知识点

2016年株洲中考地理知识点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2016年株洲中考地理知识点

  株洲,古称建宁,湖南省辖地级市。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2016年株洲中考地理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2016年株洲中考地理知识点(一)

  一、地球的形状

  1、概念: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认识的过程:盖天说—— 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3、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例子:

  (1)海边看远处驶来的 轮船,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

  (2)站的高看得远

  (3)月食时,月面上呈现的地球的阴影的边缘是圆弧形

  二、地球的大小

  1、赤道的周长:4万千米

  2、地球的平均半径:6 371千米

  3、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三、地球仪

  1、概念: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做成的地球模型

  2、纬线

  A、定义:垂直地轴(经线)并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B、特点:①形状: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②长度:纬线的长度不等,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变短

  ③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④ 纬线相互平行

  3 、纬度

  A、定义:为了区别不同的纬线而标注的度数叫纬度。

  B、划分:赤道的纬度为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90度。

  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表示),属于北半球

  2016年株洲中考地理知识点(二)

  在过去的40多年间,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时间超前于全国。专家指出,这表明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

  青海高原占青藏高原面积的三分之一,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近44年来,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监测数据显示,1998年和2003年是44年来青海高原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年平均气温比1971-2000年的30年标准气候值偏高1.25摄氏度。另外,青海高原上的气温变化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增温主要出现在秋、冬两季。从1987-2005年的19年间,共有14年表现为暖冬。

  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汪青春介绍,青海高原的气温变化与全国的大趋势是一致的,但从时间上看,青海高原的气温变化较全国超前5-6年。中国最近的增温突变发生在70年代中后期,自此之后气温迅速上升。青海高原最近的增温突变点发生在1971年,与西藏拉萨一致。这证实青藏高原主体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而青海高原的增温率明显高于全国同期增温率,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青海高原秋、冬两季增温率明显高于全国。由此可见,青海甚至整个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

  2016年株洲中考地理知识点(三)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指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扬沙是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沙尘暴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局部区域能见度小于200m,不小于50m时称强沙尘暴;当能见度小于50m时称特强沙尘暴。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1.沙尘暴的时间分布特征

  (1)地质历史时期

  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暴也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在气候比较暖湿的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低;反之在气候冷干的时期,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高。

  (2)近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一年中3、4和5月沙尘暴发生次数偏高,尤其以4月份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5月份以后沙尘暴发生次数急剧下降,9月和10月为最低。

  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相对较少,这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状况有关。

  2.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

  沙尘天气是干旱及半干旱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

  我国的沙尘暴区就是中亚沙尘天气高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

  我国沙尘暴存在两个多发区:一是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三、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的发生有其自然原因。首先,我国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那里干旱少雨,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源;其次是要有蒙古气旋的存在,能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要有能将卷入高空的沙尘输送到远方的冷气流。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很难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一方面春季风速较大;另一方面雨季此时尚未来临降水稀少,而气温已开始回升地面开冻融化、蒸发变得强烈,使得裸露的沙土逐渐变得松散,一旦遇有较强的天气系统活动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夏季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沙尘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减少,秋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为全年最低,冬季地面冻结,即使风速较大,但大风也很难将冻结成块的沙土吹离地面,故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也较少。

  沙尘暴的发生更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密不可分。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必然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的破坏,使草原面积萎缩、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沙源条件。因而,沙风暴的发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沙尘天气的危害及防治

  沙尘暴出现时,黄沙滚滚,天昏地暗、空气呛人、伴着狂风,危害极大。20世纪30年代美国、加拿大发生的“黑风暴”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那次“黑风暴”给美国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生态环境也遭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然而,沙尘暴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所携带的大量沙尘可以起到抑制酸雨的作用。

  为了防治沙尘暴,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弄清沙尘天气产生的机制,为我们的科学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在我国,沙尘天气虽然一直存在,但直至上个世纪70年代才真正开始对沙尘天气,特别是沙尘暴的研究工作。目前,北京沙尘暴监测预警的前期工程已经付诸实施,可以有效监测、准确预警沙尘暴的发生。

47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