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时间: 郑晓823 分享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在中考语中,文文言文的试题难度较大,教师们在中考到来之前要如何准备相关的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全面掌握文言字词

  1.字音

  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达到这一要求,读准字音是首要条件。文言文及古代诗歌中一些字的读音。例如,“厝”“腠”“黠”“琊”“蔌”“缶”“滁”“肴”“恂” “怡” “偕”等要重点掌握。

  2.通假字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也是丰富文言语汇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读“wú”。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惧”读音相同,都读jù。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的别的词性。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就是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由于它在动词谓语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译做“愿意为此买鞍马”。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能作状语的。但是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是名词,用在动词“运”前作状语,译为现代汉语则是:“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4.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积累。文言文的词义是比较复杂的,遇到一个用现代汉语词义解释不通的文言词,一方面要区别古义、今义,还要看到这个词有几个意义,哪个词义在句中最恰当。在一个句里,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多义词中的哪个意义呢?这就要紧密地联系上下文,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分析,以找出正确的答案。答题时,要防止不认真地看原句,分析语意,而随便写上一个。

  5.古今义异同

  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①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什么变化。例如:人、土、星等。②大多数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牺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而现在的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献出了生命”,如“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生命”。③还有一些词古今词义相差不大,要特别注意,防止用现代的词义去理解文盲文意义。例如。“妻子’。古时指“妻子儿女”,今单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困难境地”。

  二、 掌握特殊文言句式

  常见的特殊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等。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用“是”“不是”表示判断,而古代汉语多用“者”“也”句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

  古汉语表达简略,往往省掉某些句子成分,常见的有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的省略。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3.倒装句

  文言文在表述过程中,常改变词序和句序,改变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的顺序。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状语后置等。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微斯人,吾谁与归(宾语前置)?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苛政猛于虎也(状语后置)。

  4.被动句

  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受动者,现代汉语多用“被”表被动,而古汉语多用“为……所……”。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三、翻译与背诵的方法

  1.句段的翻译

  一般提倡直译(古诗词除外),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时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准确的原则,就是用现代汉语如实地表达原文的语意。二是通顺的原则,就是要通畅连贯。在翻译时要注意方法:第一,将单音节词变为现代汉语的双节音词。因为文言文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第二,要注意调整好语序,注意添上省略的部分,注意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和表述习惯的差异,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翻译。

  2.文言文的背诵

  第一是仔细读。对课文要通篇仔细地读,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对生字、生词和难句更要认真地读。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固。第二是理解,要在读的过程当中弄清文中实词、虚词和句子的意义。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揣摩体会、防止不理解而死记硬背,经验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第三,要理清结构层次,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长的文章,必须注意文中的层次,段落和段落间的关系,要注意抓住一些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第四,翻译和复述,在背诵得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翻译,这样既可以更好地背诵课文,也利于理解课文内容。第五,经常复习,防止遗忘。背过的文章,如果长期不再背诵,就会遗忘。只有经常复习,才能巩固复习效果。因此要经常背诵已经背过的课文。这样,才能提高背诵效率,使记忆牢固。第六,抄写和默写。这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对课文,特别是重点词句,重点内容要进行背写练习。写可以使课文背诵得更快更准确。

  试题解析

  例1、阅读《公输》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江苏省中考模拟试题)

  于是见公输盘。于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成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宋莫能守,乃可攻也(攻打)

  B.以牒为械(用,介词)

  C.吾知所以距子矣(……的原因)

  D.子墨子之守圉有余(结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找出选段中的通假字。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② 吾请无攻宋矣。

  4.文段中哪个词表明公输已技穷?公输说:“吾知所以距子矣。”他的办法是什么?

  5.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的是锋利巧妙的言辞?

  解析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与虚词在具体语境中意思的掌握情况。应选C ,“所以”应作“用什么方法”讲。 第2题考查学生能否分辨通假字。答案:距通拒;国通御;诎通屈。第3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答案:①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我不说。② 我不再攻打宋国了。第4题是考查对话段内句子的理解及情节的把握情况。 “诎”表明公输盘已技穷;办法是杀害墨子或“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第5题既考查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又考查组织语言的能力。不是。除此以外,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了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例2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北京市中考试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

  A.说明追击齐军的时机。B.记叙长勺之战的概况。

  C.描写齐师败绩的情况。D.记叙曹刿的军事才能。

  2.第一段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

  A.忠于国君的思想。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3.第二段表达的主要内容是(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主要靠勇气。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4.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解析 第1题是考查考生概括文言文语段内容的能力,该题答案应为B项,考生如果不能区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或对内容把握得不全面,就会误选。第2题是考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该题应选D项。第3题是考查对第2段内容的概括,应该选A项。回答该题,要知道曹刿讲话的目的是回答这段第一句话中的“其故”,所以要用曹刿讲话的整体内容,概括这一段段意。否则,曲解了曹刿讲话的目的,就会误选。第4题的答案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答这个题目,选取原文往往多选,有的考生答“夫大国……故逐之。”其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与答案的关系很紧密,但不是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曹刿认为不可随便追击齐国的原因,至于“故逐之”是结果,当然不应含在答案内。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天津市中考试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2.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

  夫 环 而 攻 之,必有 得 天 时 者 矣

  3.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分)

  (1)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文中加点词“开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3.从这两段文字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用横线在原文中标出。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处罚)”的是_________的人,应该“赏(奖赏)”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填空)

  5.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深圳市中考试题)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今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右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读下面各组句子,指出黑体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________②________)

  A.为坛而盟/山盟海誓

  B.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吴广为都尉/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从民欲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个怎样的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答案:

  一、

  1.C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3.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4.D

  5.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二、

  1.扩大 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当(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2.开张圣听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4.作奸犯科 为忠善

  5.C

  三、

  1.①A;②C;

  2.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或: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守边疆而死的人,本来占十分之六七。

  3.有远大抱负(或有建功立业思想),有敢于反抗的精神,有卓越的宣传组织能力。


看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指导的还看了:

1.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2.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3.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4.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1245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