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5课枣儿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5课枣儿

时间: 磊安793 分享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5课枣儿

  初三语文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功夫,一点一滴积累,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让自己不断进步,语文成绩更上一个台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课文的学习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抽时间温习巩固,语文成绩一定会不断提升。

  《枣儿》课文原文

  人物老人、男孩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

  幕后传来童谣: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老人(从身旁晒满红枣的竹匾子里抓起一把枣儿,喃喃自语)怎么没人来吃枣儿呢?多好的枣儿。

  [男孩从台侧探了探头。一颗枣儿从树上落下,男孩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捡枣儿。

  老人(大声)过来!

  男孩爷爷……

  老人(威严地)叫你过来就过来。

  男孩(无可奈何地走到老人跟前)我就捡了一颗,我没有吃,给你。

  老人(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津津乐道)枣儿真大。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

  老人不许笑。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你看(用手在空中比划“木”)所以他叫枣儿!

  [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蓦然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男孩我能爬到树上去摘吗?爷爷

  老人能。

  [男孩兴冲冲爬树,跌倒在地。

  老人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

  [老人趴在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屁股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人嘿嘿嘿。

  男孩笑啥?

  老人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孩呀,脏死了。

  老人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孩(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

  [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人喂,过来!

  男孩我要尿尿。

  老人(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人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男孩(拍拍口袋)爷爷,我带回家吃。

  老人枣儿到了口袋里凡想回家了。

  男孩(低声地)……我在等我爹。

  老人爹嘛,天天回来的,急什么。

  男孩不,我爹他——

  老人他怎么?

  男孩我爹兴许今天能回来。

  老人那你急啥?来——(拉着不大情愿的男孩到匾子前,拿起一颗枣儿给他)

  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

  老人和我一样?

  男孩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

  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男孩我要。(抓一把枣儿)我带回家去,给爹留着。(转身欲走)

  老人又是爹呀爹的,快坐下吃。吃枣急不得。

  [老人拉男孩坐,男孩不肯。

  老人(对男孩)咱们学猫叫?(见男孩摇头)咱们学狗爬?(见男孩又摇头)那爷爷给你讲故事。

  男孩(怀疑)爷爷有故事吗?

  老人爷爷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

  男孩哇,我最喜欢听故事了。爷爷快讲。

  [男孩温顺地搀老人坐下。

  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男孩认真地点点头。

  老人(清清嗓子)听着。(笑)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馋鬼,去村东头人家偷到一颗枣儿,舍不得吃,娘要我还人,我一急,把枣儿囫囵个儿吞下肚了。没多久,我蹲坑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小枣树。

  男孩(指指枣树)爷爷,是这棵枣树吗?

  [二人相视大笑。男孩吃一颗枣。

  老人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二人开怀大笑。男孩忘记吃枣,学着做惊吓状。

  男孩快讲。

  老人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男孩忘记吃枣。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凝视。

  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人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放入匾子里)

  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

  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老人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

  男孩也来。

  老人不骗我?

  男孩骗人是小狗。

  老人我们拉勾。(伸手与男孩拉勾)

  老人金勾勾,银勾勾,骗人是小狗。

  男孩金勾勾,银勾勾,骗人是小狗。

  [二人开心地笑。

  老人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怎么了?

  男孩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噢?

  男孩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那,咱们喊喊?

  男孩喊喊!我先喊!(爬到山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枣儿》学案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1、整体感知:

  《枣儿》是一部重在写情,以情感人的话剧小品。剧本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一老一少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在他们的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不仅充分表露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还流露了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以及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该剧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2、学法引导:

  ⑴ 诵读剧本,了解剧情,重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多层面的浓浓的情意。

  ⑵ 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着重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

  由于“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切忌生硬的、绝对化的理解,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读者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品尝这“枣儿”的味道。

  3、审美鉴赏:

  丰厚的思想底蕴。

  《枣儿》说的是一位孤独的乡村老人与一位孤独的儿童在情感上相濡以沫的故事,全剧构思精巧以小见大,意蕴丰富,着力表现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4、重点难点突破:

  ⑴ 朗读《枣儿》这出话剧小品,说说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析]本题旨在把握剧情,理解剧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⑵ 仔细阅读剧本,想一想“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析:本题旨在把握本文在结构剧情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借一个具体的物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参考答案: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⑶ 试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理运用象征手法的?

  析:理解剧中的象征意义,不能仅作理性的分析,要紧扣剧本的内容,揣摩情节、语言,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根据象征手法的特点,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以及剧中的情节和语言所表达的显性意义加以泛化和深化,从而领悟剧中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⑷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析:本题旨在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枣儿》练习

  1、达标训练

  ⑴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翘( )首 踌( )躇( ) 咀( )嚼( )

  囫( )囵( )吞枣

  ⑵ 选择:

  ① 一枣树上结了数不完枣儿。(A颗 B棵)

  ② 老人将枣儿塞进孩子嘴里。(A sāi B sè)

  ⑶ 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⑷ 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3、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老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人 怎么了?

  男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人 奥?

  男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 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人 那,咱们喊喊?

  男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土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

  要吃枣儿喊爹娘;

  爹娘给个竹竿竿,

  打下枣儿一片片;

  爹不吃,娘不吃,

  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⑴ 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⑵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⑶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⑷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⑸ 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3、开放探究:

  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 (惊住)我……我……

  穆 (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 (又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⑴ 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⑵ 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⑶ 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⑸ 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资料下载

  戏剧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特点:集中性、综合性、直观性、舞台性。

  3、戏剧的基本要素: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戏剧冲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4、戏剧种类:

  ⑴ 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它是以动作和对白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清代末年从欧洲传入中国,1926年开始称之为话剧。歌剧:它是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并以歌唱为主的种戏剧。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后来广为流传于全欧洲。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属歌剧性质。“五四”以来,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开始民族新歌剧的创作,《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舞剧:它是综合舞蹈、武术、哑剧、音乐等艺术的一种戏剧,以舞蹈动作和器乐为主要表演手段。中国现代舞剧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和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洋芭蕾舞剧的优点而创造发展起来的。另外,戏曲:它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话剧三者有机结合为特点。由于民族的地区不同,形成许多剧种,全国性的有京剧、评剧、越剧、豫剧、粤剧等,其中以京剧最为有名。

  ⑵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⑶ 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⑷ 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悲剧等。

  5、戏剧的结构和情节:戏剧结构分“幕”分“场”,幕是戏剧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场是小于幕的一个情节单位。戏剧的情节一般也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

  《枣儿》练习参考答案

  1、达标训练:

  ⑴ qiáo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⑵ 选择:

  ① B A

  ② A

  ⑶ D

  ⑷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2、能力提高:

  ⑴ 男孩的语言体现了他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性格。

  ⑵ 这些对人物动作、表情简做要的说明的文字,在剧本中叫做舞台提示(或舞台说明)。剧中做舞台提示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里的几处舞台提示,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⑶ 戏剧语言,有时候含蓄蕴藉,有丰富的潜台词,即言外之意。这句台词除了它本身的字面意义外,“不认识回家的路”还应该比喻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亲情、传统的失落。

  ⑷ 这个结尾,既与开头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⑸ 略。

  3、开放探究:

  ⑴ 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⑵ 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⑶ 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⑷ 残酷、凶狠、蛮横。

  ⑸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80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