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六年级方法 > 六年级语文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滥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板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实验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设计理念】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

  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1、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出示:杨柳依依)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

  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

  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二、整体读文

  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要求:

  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

  (学生回答。)

  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幻灯出示。)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

  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学会变通。)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

  (生答。)

  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答。)

  四、再解绝弦

  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

  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全班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

  “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生答。)

  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⑷师:通过课前同学们对伯牙的了解,我们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⑸引导学生想象回答。

  ⑹出示导入中展示的词语。

  ⑺师:假如你现在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时,你会怎样赞叹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

  ……

  ⑻师:着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着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引导:

  没遇到子期之前,别人对伯牙是怎样赞美的?

  (生答。)

  ⑶师: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苦闷、沮丧。)

  ⑷师: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他一定不住的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知音。)

  ⑸师: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子期说什么?

  (生答。)

  ⑹师: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上的知音吗?更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回答。)

  ⑺师: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来读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时的情感。

  (学生读。)

  3、知音之死:

  过渡:

  正像结尾读的一样,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乐《伤别离》。)

  ⑴学生齐读“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⑵师: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么?

  (亲人、灵魂。)

  ⑶师: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没人像子期一样赞叹。

  (引导学生读“善哉,……若江河”。)

  ⑷师: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在无人能理解的日子里,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答)。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学生答。)

  ⑸师: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来读这句话。

  (伴这《伤别离》曲调,学生齐读。)

  五、深悟绝弦

  1、师: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饿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教师读。)

  2、师: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饿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

  (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生一起读。)

  3、师: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指导。)

  4、学生念自己写的,教师评价。

  六、回味绝弦

  师:这个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记载,比如《吕氏春秋》、《列子·汤问》,我们所学的课文就是出自这里。在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动的记载。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高山流水》),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来读读这个故事,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诵。

  (学生读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句。

  3、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240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