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六年级方法 > 六年级语文 >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原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原文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原文

  在六年级语文学习阶段,掌握好课文的每个知识点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 《理想的风筝》原文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到他已经近30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 《理想的风筝》练习题

  一、比一比,再组词

  慨( )  燥( )  拄( )  蜜( )

  概( )  躁( )  驻( )  密( )

  二、给下列句子中粗体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我故意逗她:“别光说美的,若是冬天呢,天天刮大风,冻得人出不去屋……”( )

  A、引逗  B、招引  C、停留  D、逗笑

  2、初到北大荒,我感到一切都不习惯。( )

  A、开始的;开始的部分  B、第一个  C、第一次;刚开始  D、原来的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 )

  A、脸向上  B、敬慕  C、依靠,依赖  D、公文用语

  三、选择最恰当的动词填入句中,体会它们的意思

  染 映 吹 变

  1、当春风( )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

  擎 举 托 拿

  2、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枴,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 )着风筝。

  飞 升 飘 窜

  3、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 )入云霄。

  四、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_______________

  一百多年前,奥地利军队入侵意大利,意大利军队奋起反抗。由于人少,他们的指挥部被奥地利军队包围了。

  奥地利军队从三面向指挥部发起猛攻,意大利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侵略军的进攻。但奥地利军队人多炮猛,意大利军队伤亡惨重,渐渐抵挡不住了,急需有人出去请求增援部队。

  一位少年鼓手说:“让我去吧!”守卫队的大尉指挥官写了一封信,交给少年鼓手,然后用绳子把他从大楼的窗口吊下去。少年鼓手揣着大尉的信,躲过敌人的监视,猫着腰,飞快地向山坡下跑去。

  不一会儿,少年鼓手被奥地利哨兵发现了,随即一阵猛烈的炮火向他射来。少年鼓手不幸中弹倒下了。他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冒着敌人的炮火,爬过山坡。这时,血一滴一滴地洒在他爬过的草地上。

  爬过山坡,他又拼足力气站起来,一跛一拐地跑过田野,来到部队的驻地,把大尉的求援信交给了一位军官,便倒了下去。

  这位军官一看信,立即派出骑兵,飞速赶去增援。守卫队大尉一看援军来了,便指挥部队出击,两军前后夹攻,侵略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指挥部的围困解除了。

  1、给这篇文章加一个题目(写在文章前的横线上)。

  2、这篇课文记叙了( ),歌颂了( )。

  3、分段,概括段意。

  4、解释词语。

  ⑴ 增援:

  ⑵ 落花流水:

59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