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

  上好语文课,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那么,怎样做才能上好小学语文课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欢迎阅读。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篇一

  摘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怎样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呢?本文从备课、激趣、指导等方面谈论了上好小学语文课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怎样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一不可,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正确理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内涵。

  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等方面的综合收获,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总量与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学时间比。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

  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上好语文课,重要的、突出的、关键的就是要备好课。离开了备课,这堂课讲什么,怎么讲都无从知道,无从下手,无从开头,也无从结尾,还谈什么上课呢?首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刻苦钻研,认真备课,才能把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把准教学内容的实质、重点、难点,才讲得准、讲得透。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教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加工以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再次,要备教法。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创造条件去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其学到该学的知识以提高综合能力。这才具备了上好一堂语文课的首要条件。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放教学空间。

  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每一次的语气语调不一样,都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进而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

  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就是说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到学习中来。

  四、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势指导。

  汉语比其他语种语义更丰富,需要联系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要把学习指导深入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舍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终南捷径。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1.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给他们自信心,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品味,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统一的标准。因为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统一,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气氛。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性格不同,爱好也不相同,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灯》,文中只交待了王春林失踪了,其他情况都没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在讨论中,有人认为他是个进步群众,学生们被抓后,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安全,将他转移了;有人认为,他是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者,在学生被抓走后,他被反动派抓走并杀害了;还有人认为,他是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者,医学院运动的领导者,为了他的安全,组织把他调到根据地去了。这时,教师如果统一答案,势必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这三种不同的见解,都合情合理,应予以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拓思路,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这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2.鼓励学生发表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教师重视他们的想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日益增加。讨论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还有好差生讨论,师生间的共同探讨等,课堂上人人是质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学生可从中获得知识,并在交流中活跃了思想,如此不断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锤炼中获得。

  3.发挥丰富想象,拓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用课文的空白,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课本内容当中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搴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学作品中,思维空间的存在,期待着学生的参与,召唤着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视觉出发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要利用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性”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丰富、更充实。因为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总之,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91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