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范文(2)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范文(2)

时间: 芷琼1026 分享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范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范文篇二

  一、 教材分析

  (一)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五册。《登高》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第六课《唐诗三首》的第二首。本册书共设置四个单元,依次是“人生的五彩梦”“爱的生命的乐章”“深邃的人生感悟”“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学生通过本册书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爱心、会思考、勇担当的栋梁之才。

  第三单元“深邃的人生感悟”包括《逍遥游》《唐诗三首》(《蜀道难》《登高》《锦瑟》)四篇文章和自读文本《读<伊索寓言>》。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进行解读;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诗歌通过写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了一位忧国忧民、伤心伤己的诗人形象。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诗歌语句,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

  (2)通过练习,学会运用术语,规范答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体味诗歌意蕴深远的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探究诗歌中的的情感,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

  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感情。

  (2)通过课后作业,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爱民情

  怀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学情分析

  (一)已有知识:学生在必修三:《氓》《行行重行行》必修四:《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雨巷》《错误》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诗歌解读的方法。

  (二)已有经验:初中时学习过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

  (三)已有学习习惯:阅读诗歌可抓住意象;会结合诗人经历把握诗歌主旨;鉴赏方法掌握较少,主旨不能全面概括。

  三、教学模式

  本节课我将采用我校一直推行的“三段(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融升)五步目标教学”模式和我们语文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小组合作,当堂达标”的理念指导下的“目标教学”教学模式。

  【设计意图】:这种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创设出了和谐、开放、平等的课堂。

  四、教学设计

  设计本堂课时,兼顾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前准备: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唐之韵•一代诗圣》,并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作品。

  (二)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

  1、激情导入 明确目标(预设时间3分钟)

  2、自主学习 重温经典(预设时间5分钟)

  3、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预设时间25分钟)

  4、达标检测 当堂反馈(预设时间10分钟)

  5、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预设时间2分钟)

  (一)激情导入 明确目标(预设时间8分钟)

  学生齐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重阳节,本是一个登高祈福的日子,而此时的杜甫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晚秋。他远离家乡,孤独一人在外漂泊,而此时,他时刻关心的国家正处于战火纷飞之中。杜甫登高远望,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不禁高声吟出这首千古绝唱----《登高》。

  【设计意图】:由相关的诗歌导入学习内容,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二) 自主学习 重温经典(预设时间10分钟)

  本环节围绕“知人”与“论世”两个模块展开。

  1、知人

  (!)你知道杜甫的哪些诗作?

  (2)杜甫的诗给你什么印象?

  (3)杜甫这个人给你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教师精心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把握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性格特征,为后文分析文本作铺垫。

  2、论世

  (1)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情况,介绍杜甫的经历。

  (2)教师概括,引入背景:

  读书壮游——长安求职——战乱流亡——漂泊西南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他的诗歌多反映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前查找资料并学会归纳概括。只有充分了解诗人的性格特点和所处时代背景,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诗歌创作。

  (三)合作探究 展示成果(预设时间20分钟)

  1、初读,整体感知,感受诗歌的韵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划分诗歌的节拍、标明诗歌的韵脚,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2、再读,深入体验,体会诗歌的情感。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品读,品评词句,感悟诗歌的意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要学会进行理性思考。

  因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探究一:首联和颔联写了哪几种景物?从中可以体会诗人怎样的情感?

  风(急):身体冷,心里凄凉

  天(高):天地广阔,更使人感到渺小、孤单

  猿(啸哀):悲凉

  渚(清)沙(白):颜色上的清冷

  鸟(飞回):孤独痛苦

  (无边)落木(萧萧下):①落叶飘零,韶光易逝,生命短暂

  ②落叶归根,漂泊生活几时休?加重乡愁

  (不尽)长江:时间无穷,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教师点拨】:联系杜甫此时的处境,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会想到什么?

  【得出结论】:天地广阔,宇宙无穷,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抓住典型意象,把握诗人情感。

  探究二:诗歌的前两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教师点拨】:出示标准答案,与学生答案作比较,找出不足。

  【设计意图】:链接考点,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方法。

  探究三:诗人因何而“悲”?

  (1)离家多年,有家难回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4)人生潦倒,消愁无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完成诗人的自画像,同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的难点。

  如何写“悲”?

  1、找准切入点:

  (1)急风、哀猿、清冷的沙石、无家的鸟、 纷纷而下的落叶

  ------典型意象

  (2)万里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体现感情色彩的词、句

  2、明确手法:情景交融

  哀景衬哀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

  4、美读,品悟诗歌的音乐美,完成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是完成语感体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新的语感体验的生发点,这一环节的设置,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完成了语感的沉积,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四)达标检测 当堂反馈(预设时间 5分钟)

  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解读王建的诗篇《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 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描图景)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点氛围)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析情感)

  【设计意图】:设置相关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拓展课堂的容量。

  (五)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预设时间 2分钟)

  小结:1、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对仗工整,音调铿锵,写景抒情壮阔深沉,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2、鉴赏手法: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

  【设计意图】:再现教学重点,强化目标,加深对本知识点的印象。

  3、情感升华:

  杜甫一生虽短暂,但影响极为深远。儒家有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一直到临死还慨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因他的崇高伟大而被尊称为“诗圣”。

  【设计意图】:感情升华,照应情感价值观目标。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命运可以摧毁崇高伟大的人,但不能摧毁人的崇高伟大!

  布置作业:

  1、假如你陪杜甫夔州登高、洞庭湖登岳阳楼,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以“杜甫,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2、拓展阅读:课后阅读文章《草堂·诗魂》。

  【设计意图】课后融升,巩固目标。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精神养料。

  五、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要重点突出,形象直观,简洁大方,使学生印象深刻。

  六、课堂评价

  要想了解学生学习这节课有多少收获,能力有多大提升,就要靠评价。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主体要多元化,既要重过程又重成果。

  (一)评价内容:

  从课堂内容掌握是否全面、语言表达是否条理清晰、是否流畅进行个体评价。

  (二)小组合作探究评价标准:

  相关材料是否熟悉,思考是否有深度。

  (三)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 生生评价 口头评价

  (四)评价结果:

  1、合作精神最好小组

  2、课堂发言最踊跃的个人

  七、资源开发:

  结合我校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着重做好了以下几点:

  1、 文本资源:立足教材,收集关于杜甫生平事迹的详细资料,借助名篇,让学生学会从中汲取

  鲜活而丰实的养料。

  2、音像、图片资源:下载影片、伴奏音乐、歌曲,扩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内容。

  3、多媒体资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链接网络,重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感兴趣的:

1.高二语文《登高》说课稿范文

2.高二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

3.高二语文课本《登高》原创教案

4.高二语文必修5边城说课稿

299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