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 >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时间: 丽仪1102 分享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魏晋南北朝的作品文学思想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一、建安风骨

  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但还是逐句押韵形式,韵脚尚嫌单调繁促。

  5、曹丕诗歌的特点。

  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一种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尤善写游子思妇的思乡怀远之情。曹丕的一些述怀之作,则写得清峻悲凉。曹丕还有一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

  6、曹植生平及性格。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他从小被曹操所喜爱,曾想立为太子,后未果,因此受到曹丕的嫉恨。史称曹植聪颖过人,个性却是为人过于直率。超凡的才华与不羁的性格,使他一方面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却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这两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都充分表现出来。

  7、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诗歌字里行间迸发着慷慨激昂的炽烈热情,洋溢着高迈不凡的蓬勃朝气;曹植后期的作品则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

  8、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今存九十多首,是建安诗人中最多的。

  ①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

  就是说他的诗既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① 曹植诗歌艺术成就还表现在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9、建安七子姓氏名字。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10、七子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

  建安七子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同时期。前期外在汉末动乱中,目睹生民忧患,个人生活也颠渍不安。所以前期的作品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仕途顺利,生活平稳,所以后期作品往往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11、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孔融的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王粲的赋。徐干诗文兼善。陈琳、阮瑀在章表书记方面的成就比其诗歌创作要高。应瑒现在存诗作只有数首,难以对其判断。

  12、王粲生平。

  王粲,字仲宣,建安十三年归附曹操,是七子中诗、赋最佳者。

  13、王粲诗歌内容。

  王粲前期诗作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与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代表作为《七哀诗》。后期则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代表作为《从军诗》五首。

  14、王粲诗歌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15、七子其他

  刘桢,字公干,《赠从弟》三首是其代表作。诗中充满磊落不平之气,文辞不事雕琢,“不拘对属”,而“气格自高”。

  陈琳,字孔璋,军国书檄,多出其手。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全诗吸收乐府民歌之写实精神,用精彩的对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沉痛悲切。抒怀诗兼悲凉之音与秀美之辞。

  阮瑀,字元瑜,为曹操掌书记。着有《驾出北郭门行》。

  除干,字伟长,抒情婉曲,辞气平和,其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

  16、蔡琰生平及作品。

  蔡琰,字文姬。汉末着名学者蔡邕之女。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写有五言《悲愤诗》。

  17、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内容:五言《悲愤诗》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地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第二大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艺术特点: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二、正始之音

  1、 正始诗歌的时间断限。

  正始之音,是指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2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这段时期的诗歌。

  2、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在政治上则大杀名士。在这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司马氏政权,又标榜“名教”,更显现出其虚伪卑鄙。正始士人心中更加鄙弃名教,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形成沉痛委曲隐蔽曲折的风格。另一方面,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士人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常常表现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3、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这时期的玄学思潮对正始士人心态及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重大。正始诗人,往往都是崇尚老庄的士人,他们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在文学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表现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作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思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嵇康和阮籍写出了很完整的哲理诗,成为后来玄言诗的滥觞,也对后来咏呸诗的议论化倾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节 阮籍诗

  1、阮籍生平与思想。

  阮籍(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阮籍的一生是在矛盾和苦闷中挣扎的一生。他本有心用世,以才高自居。他十分鄙薄当道,司马氏的大杀名士又使他十分恐惧,所以采取了不积极合作又不坚决斗争的依违避就的态度。在生活上,他纵酒佯狂,任性而行;在政治上,他十分谨慎,口不臧否人物;在思想上,他倾心玄学,崇尚老庄,追求理想中的美好境界;在感情上,他痛恨虚伪的名教中人,感叹人生的悲哀和沉重。

  2、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咏怀》诗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阮籍把人生的悲哀挖掘的更全面更深入。也更沉痛。他认为不但自然规律使人生早早凋落,世事无常、社会险恶也给人以重生忧患。而且人心理中自身的矛盾、苦闷、焦虑也在戕害着人的灵魂和生命。如此众多的人生悲哀,往往却不能与人诉说和宣泄,而且不被他人所理解,思想的先行者便又增添了一种人生的孤独感。如《咏怀》十七。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所以也显得意蕴深沉。

  (2)阮籍的诗还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阮籍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在这个境界里,他可以无所系念,不受约束,可以自由驰神运想,做到与道冥合。

  (3)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第三节 嵇康诗

  1、嵇康生平。

  嵇康,字叔夜。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

  2、 嵇康诗的特色。

  首先,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如《赠兄秀才入军》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另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诗经》的古朴写实之风,在嵇康诗中不见了,而出之为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三、两晋诗坛

  1、晋代诗歌风貌。

  晋代诗歌的风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但西晋还有以左思、刘琨为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则是玄言诗的天下。晋末宋初有杰出的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         太康诗风

  1、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生活在比较安稳舒适的环境中。司马氏政权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无特操”的局面。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为爱财与奢侈;求名自适,表现为清谈与纵欲。这种士人心态发之于诗,便是抛弃了建安诗歌的梗概多气与正始诗歌的深邃哲思,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

  2、太康诗歌内容特点。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的特点之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诗品》),

  特点之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3、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太康诗风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则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一是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二是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典型的是陆机。

  三是描写更加细腻。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是陆机和潘岳。

  4、陆机生平。

  陆机,字士衡。陆机的文学成就赋胜于诗。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

  5、陆机诗歌内容形式特点。

  ①就诗歌而言,陆机是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今存107首。

  ②陆机的诗歌语言的华丽排偶是最明显的。常常变古诗之古朴为华美。

  ③就诗歌内容来说,陆机拟古之作很多,也有许多酬酢之词,因而被认为“造情既浅,抒响不高”。但他毕竟是一位“天才秀逸”的诗人,因此有些诗作也能写得情感深沉动人。

  6、潘岳生平。

  潘岳,字安仁。悼忘诗赋写得最好。诗歌被誉来“烂若舒锦”。他的《悼亡诗》三首,获得极高评价,以至“悼亡”一词,从此专用为“悼妻”之用。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1、左思生平。

  左思,字太冲,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左思是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作为《咏史》八首。

  2、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①左思的诗歌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②左思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咏史》其二以比兴手法表达了这种感情:③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就是指他诗歌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3、刘琨经历及思想的转变。

  刘琨,字越石。“年轻时”“素豪奢,嗜声色”。国难家仇,激起了他的报国壮志。

  刘琨《扶风歌》与《重赠卢谌》最为优秀。

  4、刘琨诗歌的特色。

  ①刚健雄放之情致。如《扶风歌》。当写于任并州太守,北上抗敌时所作,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中,刘琨用血泪写下了他的坚强意志和悲慨意绪:

  ②刘琨的诗即使是写失败时的意绪,也是壮美的,同样有“清刚之气”,有建安之风气。

  5、郭璞生平。

  郭璞,曾注《周易》《尔雅》《山海经》,尤善卜筮。诗、赋兼善。以十首《游仙诗》最为着名。

  6、游仙诗: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如曹植《游仙诗》(以游仙为名,始于此)。

  7、郭璞《游仙诗》内容及艺术。

  郭璞的游仙诗兼具求仙长生之意和是愤世嫉俗之言这两种内容。一类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虽有游仙之名,实则是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另一类内容,则是在承继传统上求仙长生之主题,以高蹈轻举、服食采药为主旨。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咏怀,与东晋辞意夷泰的诗风殊非同道。另外,郭诗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泽丰富,也与平典似道德论之玄言诗风大异其趣。

  8、孙绰的《答许询》。

  9、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经济逐渐发展。东晋偏安心态占主流,士人留连胜景,培养出很细腻的山水审美意识和更强的山水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东晋士人追求追求平静与安宁的心境,使他们走向更加广阔的内心世界,去寻求精神的慰藉。总之,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玄言诗自魏正始时代已开始。西晋着名玄学家不善作诗,故只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

  东晋中期是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叶,玄言诗已经式微了。

  10、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其文学贡献。

  玄言诗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孙绰有《答许询》: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

  贡献:①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②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四、杰出诗人陶渊明

  第一节 陶渊时的生平及思想

  1、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是晋宋时代着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着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

  2、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少年的陶渊明,好学不拘。天性闲静,热爱自然。稍长,也曾有济苍生之心。多半是出于对曾祖陶侃事功的景仰和自豪。他还有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这就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人生境界 : 陶渊明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①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与他们完全融合为一。《归园田居》其一

  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③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记叙了他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的往还。《移居》二首

  2、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①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贡献,就是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形成陶诗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诗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诗人语言的平易质朴。最能代表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

  ②就诗歌语言说,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③他的诗歌创作还有丰富的多样性。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金刚怒目”式。如《咏荆轲》。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

  1、陶渊明的散文作品:

  陶渊明今传散文四篇:《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书》。而以前二者成就为最高。

  2、陶渊明的辞赋:

  陶渊明今存辞赋三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3、《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桃花源记》通过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从而对现实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反讽。在写法上,以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具奇趣。在语言上,自然简洁而极生动。

  4、《归去来兮辞》的思想艺术特点。

  《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挂冠之时,全篇流溢着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随之流畅轻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归去来兮”是一声自由的召唤,又是归返自然的欢呼。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返归田园与自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与恬适,成为后世文人脱离世事矛盾纠缠返归精神家园的一条共同道路,千百年来有无数文人高唱“归去来” 而归隐田园,显示了《归去来辞》无限的思想及艺术魅力。

  5、《闲情赋》艺术特点。

  《闲情赋》写到曾对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极为细腻,譬喻妙切,辞采绮丽:十愿十悲,角度各个不同,然无不巧妙妥帖地传达出作者热烈缠绵的情思。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五、南北朝诗歌

  1、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总趋势是沿着重艺术物质、重抒情以至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诗歌则直接承继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南北朝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显示出各自的风采。

  第一节 南朝诗歌

  1、南朝诗歌发展主潮,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染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2、元嘉诗歌的时间断限。

  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3、元嘉诗歌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原因: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和士人心态的转变有密切关系。一是刘宋时代玄学在思想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二是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即位后用寒门掌机要权柄。三是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4、元喜诗歌创作新特点。

  首先,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最突出的代表。

  其次,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再次,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另外,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5、山水诗。

  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东晋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山水在诗中还是作为道的载体出现,依附于玄理,是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中的地位。他认真的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6、谢灵运生平。

  谢灵运,小字客儿。是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7、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①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是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②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③谢灵运山水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8、鲍照生平。

  鲍照,字明远。《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乐府中的代表作。

  9、鲍照诗歌的内容。

  ①认识到门阀制度的黑暗和不公,对高门世族压抑人才愤慨不平,所以他的许多诗作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抨击。如《拟行路难》其四、其六。

  ②边塞征戌题材之作,描写边塞的艰苦及将士卫国的决心,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的写征人、思乡不得归的痛苦,如《拟行路难》十四。

  ③描写妇女题材的诗,如写相思的《拟行路难》其三。

  总之,鲍照诗歌内容丰富,能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

  10、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

  ①他的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抒情特色是外露、强烈,流畅而节奏急速,如《代白曲》二首。

  ②鲍照诗歌语言亦自有特色。他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拟行路难》其三

  ③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鲍照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使诗歌音节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如《拟行路难》十五。杜甫也称赞“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识记:

  11、永明文学的时间断限。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446),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故称。

  12、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读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13、谢朓生平。谢朓字玄晖,死狱中,年三十六。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

  简单运用: 14、永明诗歌的发展创造及其原因。

  永明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然是重文学物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为后代所宗仰;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永明诗歌之所以取得这样的发展创造,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关系其巨。一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创造了良好的气氛。二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最大的文人聚集之是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日方 、陆亻重 ,号“竟陵八友”。

  15、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

  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调理诗歌语言的声韵音调,使之具有谐美的音乐性,使诗人能有意识地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进步意义,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创作上的基础。

  16、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由于皇室文学与文坛的切磋风尚,导致永明诗歌创作朝着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表现在创作缘由方面,不是感慨抒情,而是应诏应令、侍宴奉和。从诗歌题材上看,就是大量咏物诗和游戏诗的创作。此期诗歌在形式技艺方面却有极大进展。不仅如前述对场声律的注重,而且在语言明快、描摹细致方面都大有拓展。永明文学的另一种倾向是沿着重抒情、重文学的艺术特质这样一条线索发展下来,对于清新明丽圆融的美的追求。

  17、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

  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

  ①从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丛深。如《观朝雨》

  ②小谢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

  ③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如“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外” ④他不但创造了一种明丽清新的诗歌格调,而且革除了往山水诗中的玄思哲理,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18、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沈约历仕三朝,一代文宗,成就:诗歌声律方面。

  自梁迄陈,大体说来,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文风质朴。

  第二类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两代的阴铿等人。重自然,重真情,崇尚自然追求真实抒发个人情怀的创作倾向。

  第三类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其创作上的代表即宫体诗。

  19、宫体诗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宫体诗形成有一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天监八年以前,可视为宫体诗的先导阶段。如谢月兆《夜听妓》

  第二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以后,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第三阶段为宫体诗尾声期,以陈后主及其身边文士为主,波及隋和唐初。

  20、宫体诗及其特点。

  所谓“宫体诗”,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特点: ①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主要是写妇女、男女情怀、咏物、游宴、游戏等。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②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词采美丽,构形惟妙惟肖。从咏物转向咏人。

  第二节 北朝诗歌

  识记: 1、“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2、北朝文化地理环境及诗歌特色。

  北朝玄风完全消歇,经学发达,儒家思想占绝对地位,加之北方雄浑粗犷的自然景观。

  在文学思想上追求重用、尚真实、求朴野的倾向。在诗歌创作上是真实的抒发情怀,不修饰、不造作,有北方人粗犷真率的风格。

  3、庚信生平。 庾信,字子山。

  4、庚信前后期诗风之不同。

  庾信,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擅名于诗坛。代表诗作《奉和山池》;后期入北,羁旅他乡,身仕异国,一种故国乡关之思时时涌现在诗中,就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代表《拟咏怀》二十七首。

  第三节 南北朝乐府民歌

  1、南朝民歌及其保存。

  南朝乐府民歌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大多辑入郭茂债《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一百余首。

  2、“吴歌”: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3、西曲: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一带。

  4、南朝民歌内容及其产生原因。

  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究其原因,一则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二则是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的经学道德规范,时代风气有利于民间情歌恋曲的发达。

  5、南朝民歌艺术特点。

  ①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如《子夜四时歌?夏(春)歌》

  ②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③南朝民歌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

  6、《西洲曲》艺术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者为《西洲曲》,收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诗写一女子怀人,情思缠绵,写景秀丽。语言清新明丽,采用“钩句”联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多姿。换韵造成回环婉转的效果。从内空到形式都堪称上乘。

  7、北朝乐府民歌及其保存。

  北朝乐府民歌,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另有少数辑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8、北朝民歌内容与艺术。

  ①北国风光在民歌中有所表现,如《陇头流水歌辞》。

  ②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如《企喻歌》。

  ③反映战争(如《陇上歌》)及其带来的苦难(《企喻歌》)。

  ④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如《幽州马客吟》。

  ⑤反映爱情婚姻的民歌,也是快人直语。 如《地驱歌乐辞》

  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

  如《敕勒川》 本是鲜卑族民歌。

  9、《木兰诗》艺术特点。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的奇葩。它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流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生动,铺排有致,且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3648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