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题及答案
对于高一语文期中的备考要重视语文试题的训练,还要要注意做一些语文综合练习,并且还要掌握好做题的时间。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题
、本大题共六个小题 (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悄(qiǎo)然 顷(qīng)刻 湖泊(pō) 叱咤风云(chà)
B.嘈(cáo)杂 卑鄙(bǐ) 供(gōng)给 屏(bǐng)气凝神
C.骨髓(suǐ) 忤(wǔ)逆 忸怩(ní) 载(zǎi)歌载舞
D.绯(fěi)闻 租赁(lìn) 重创(chuàng) 飞来横(hèng)祸
2.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编辑 斑斓 披荆斩棘 金璧辉煌
B.桀骜 碟血 销声匿迹 肆无忌惮
C.撰写 精粹 步履维艰 殒身不恤
D.惺忪 执拗 绿草如荫 蓬头垢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________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②诗人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________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
③康桥对于徐志摩而言,________风光宜人,景物清新的求学之地,________徐志摩精神的家园。
A.宛如 体验 不只是/更是
B.譬如 体会 不只是/更是
C.譬如 体验 不是/而是
D.宛如 体会 不是/而是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他要负全部责任,但他却百般抵赖,拒不承担由于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致使大桥护栏被撞毁的损失。
B.事实上,这种紫外线减肥灯纯是欺骗顾客,它不但会灼伤皮肤,烧掉毛发,而且根本没有减肥作用。
C.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障,也是成败的关键。
D.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春节以来,我国城市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和外出旅游方面的消费开支,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原名章垿,曾经用过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等,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再别康桥》传达出人类固有的对逝去往事的怀念之情,充分体现了“新月派”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三美”主张。
B.《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小说集《随想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D.报告文学,从属于广义的新闻,是一种真实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学样式,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多种特点。夏衍的《包身工》就是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政策再好,如果不能得到贯彻落实,不能让百姓受益,一切都是空的。__________。
①据报道,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些城市出台了不同的微调政策,内容涉及限购门槛、普通住宅标准、放宽公积金、税费优惠及购房补贴等。
②一些地方政府近年来已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因而缺乏落实调控政策的动力。
③尤其是近期,由于房地产成交量快速下滑,严重制约了地方财政收入,一些地方出现了政策松动的迹象。
④这些政策“松绑”现象对于贯彻中央的调控政策是非常不利的。
⑤能否坚定地落实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关键在各级地方政府。
⑥地方政府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政策实施办法的制定者。
A.⑤⑥②③①④ B.⑤⑥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⑤⑥② D.①④③⑤⑥②
二、文言文阅读(分课内课外两部分,总计20分)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计8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济而夕设版焉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 D、与郑人盟
8.下列关于“之”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子犯请击之 ④吾欲之南海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9.下列各项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佚之狐言于郑伯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10.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郑伯请烛之武出面说退秦师,烛之武一开始推辞,这充分体现了他谦虚的品质。
B、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说话,让秦王产生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C、烛之武借用历史事件是为了加深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矛盾。
D、烛之武进一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晋贪欲的特点,预示了晋灭郑后必犯秦,使秦意识到灭郑于己不利。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尝坐客,遣苍头①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②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
(取材于《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注释]①苍头:仆人 ②恚:愤怒,发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负:对不起
B.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C.齐之以刑 齐:治理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少年勉以孝悌之训
②以其无礼于晋
B.①迂久,大醉而还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①故吾惧其死也
②故遣将守关者……
D.①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日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3.下列语句的翻译,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原文: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
译文:过了一会,刘宽让人将丢失的牛送还失主,失主叩头感谢说
B.原文:物有相类,事容脱误
译文:事物有相似之处,做事也允许有疏漏错误
C.原文: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译文: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不曾言语急迫,神色急躁
D.原文: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
译文: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宽为人宽容,有个丢失牛的人误认了刘宽的牛,但刘宽毫不责怪。
B.刘宽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对有过错的属吏,从不施加刑罚。
C.刘宽以德为政,对老年人亲切地谈及乡里之事,对年轻人教诲鼓励。
D.刘宽性情温和,对弄脏官服的侍女没有发怒,反而担心侍女被烫伤。
三、(共18分)
1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句子断句。(5分)
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桓公问其故。对曰:“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及反。”桓公归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桓公曰善乃谕宫中有妇人而嫁之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16、默写(8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⑵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⑶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⑷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⑹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共5分)
静 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7、“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一句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2分)
18、请你运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把第一节诗中的优美画面描述出来。(3分)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共14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到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
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20、“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4分)
21、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3分)
22、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3分)
五、作文(50分)
有人说:“忘记是一种风度,舍得是一种智慧。”但茫茫人世间,有多少人和事让我们舍不得,丢不下,更忘不掉,它可能是你儿时手中的玩具,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宠物,或是你到过的某一个地方,见过的某一种风景,亦或是曾经陪你一起笑一起哭过的同学、老师或亲人,甚或是旅途中邂逅的朋友……在这个世界上,相遇是一种缘分,请以“舍不得离开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试题答案
一、本大题共六个小题 (每题3分,共18分为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C B A C A
7.A 8.B 9.C 10.A
11、D(度,气度,气量)
12、C故,所以A介词,用/介词,由于;B连词,表顺承(表修饰也可)/连词,表转折;D只/才)
13、A(过了一会儿,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
14、B(“从不施加刑罚”错)
15、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桓公问其故。对曰:“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佣未及反。”桓公归以告管仲/管仲曰/畜积有腐弃之财/则人饥饿/宫中有怨女/则民无妻/桓公曰/善/乃谕宫中/有妇人而嫁之/下令于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16、略
17、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
18、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19、A、E。(A“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有错,原文是说“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E“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这句话有错,作者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已是成年,这时对鲁迅的崇敬就已经不是孩提时的朦胧)
20、答:①“朦胧的敬慕”在文中是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②文中通过三个事例来表现对“伟人”的“朦胧的敬慕”:微跛的小孩吊唁鲁迅先生;“我”瞻仰“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珍藏有关孙中山先生的资料。
21、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22、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
23、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