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00字

时间: 巧绵1291 分享

  《万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不仅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黄仁宇。它的重要在于,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颠覆意义的叙述历史的新方式。在此之前,国人的历史写作,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历史书都是一种模式,一种口吻,一种角度,只提供了一种画面。黄仁宇的这本书,简直是给我们开放了另一个世界,每一位阅读这本书的大陆人都会震惊,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原来历史是如此的有趣、复杂、丰富,原来历史人物并不像我们的教科书上讲的那样单调、格式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像一道匕首,撕开了由意识形态统治历史写作的铁幕。

  谈到这本书先说说黄仁宇先生其人。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曾经学过工科,在报社工作过,当过兵,后来又在美国攻读历史。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历史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的感觉就是佩服作者对历史的所用观察视角。通常一般的作家,不管是哪类作家写历史总要从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找这个朝代的衰落过程,然后再从这些研究结果来证明这个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败的原因。但是黄仁宇老先生却不同,他是反着来。他是从各式的人物命运的起落中梳理出当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脉络,是以是一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并且以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张居正、戚继光、海瑞等)的悲剧结局来推导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且里面引经据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实记载的文献资料作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这就保证了它的可靠性和学术性和来源。

  《万历十五年》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独到所在,本书也正是紧紧围绕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一些事一些人对从前和将来的发展展开详细,独到的诉述。一般来说,记载、研究历史的书籍都大凡枯燥乏味,但此书却不同,黄仁宇老先生的妙笔,读起来既又不枯燥也不乏味,反而读起来像侦探小说一样一气呵成,让人深入其中。本书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些例子,这些例子不但闻所未闻,而且完全颠覆了我们一般在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当中所见到的历史。在这里历史总是很有趣甚至是幽默甚至是不可能,根本不像是真的历史,倒像是作者杜撰的小说。比如戚继光也会向张居正行贿,万历皇帝和当时的朝臣是对立的两派,最惊讶的莫过于当时倭寇的入侵并非单纯的外敌入侵,而是由于万历皇帝关闭了当时的海关大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原来沿海经贸比较发达的对外贸易关系受到重创,农民不堪其苦便纷纷联合海盗里应外合反抗朝廷,万历皇帝的这一举措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本来已经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又被消灭了。这些都跟一般历史书上的记载和坊间流传的完全相反,但从作者对这些看似小说里才会出现的例子的中又可以让我们找到史料上的出处,这些例子的确都是有文献的真实史料,而非作者杜撰或者臆造的。

  作者认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为了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本书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共分七章,每章的标题分别为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活着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继光——孤独的将领、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作者在文末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其中叙及的主要人物,有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以知府身分挂冠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作者自序) 此书重点描述了几个的人物: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僚——海瑞,将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万历皇帝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在书中我看到了世态炎凉,做一个好官特别是做好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是多么的困难。由于万历皇帝继位时非常年幼,张居正又当老师,教育培养小皇帝,又为了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改革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但由于居官高位,独揽大权,有时候也难免有一些错误和问题。但这些个人的私欲,缺点引起的问题在张居正死后被朝中大臣利用,翻出各种证据使皇帝无法容忍,张居正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开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竟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致使刚刚中兴的明朝,又走开下坡路。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世间已无张居正!作者在书中末段指出:“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作者一语点出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王朝的症结所在也是我们大明王朝乃至我们所有的封建王朝的晚期所需要改革的地方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天子之重任,在于其肩上也;天子之任命,在于其臣下也;天子之无奈,在于其内心也。

  —题记

  记忆中的天子,记忆中的皇帝,是穿着嵌着玉龙的皇袍,带着串着一条条珠子的皇冠,高高在上地坐在列主列宗所传下来的皇位上。他的一个指令,所有人都要听之任之;甚至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代表着上天的指令。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去,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深藏其中的悬秘,是他才能无法施展的无奈,是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他人的关注,是他的私生活受到他人的干扰。

  皇帝,这两个字眼让人联想起的便是“九五之尊”这四字。那么,你肯能会问,即是九五之尊,那么他会受谁牵制?有怎样牵制呢?其实,皇帝受臣下牵制在过往朝代中不少,但是过往朝代的皇帝好像都能选择出正确的决定。李世明之时,虽有多数官臣进谏,但那只能算得上是建议与指责罢了,李世明也会听从臣下正确的建议而采取措施。而万里在任时却与之不同,万历很小的时候就上任了,受着臣下的辅佐,所以官臣进谏已经算不上是建议,而是带这威胁之意。

  明朝时代是极重视礼仪和仪式的,明朝时也是主张以道德、伦理治国,而不是以法制国。早朝和午朝是明代以来特例独行的,早朝过往的举行是风雨无阻,礼仪也极其讲究,到了万历之时才被罢免了。而经筳是皇帝不可免去参加的一种仪式,经筳是通过讲历史来劝谏皇帝。虽极为繁琐,但万历皇帝仍作为学生未缺席过。

  转折发生在张居正死后以及立嗣问题上。作为皇帝的老师兼首辅张居正先生,生前有着功名,用自己的权利压制一切反对他的势力。死后,各种污名被清算,受贿赂,动摇皇帝的决策,各种罪名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连一点的敬仰之情都不剩。立嗣的争执,万历想要“废长立幼”却不能直接提出,万历便一拖再拖,最后不得已,只能听从文官的安排。经历了各种变故使万历看透一切,本对生活无热情可言,现在只对生活充满厌倦,他开始消极的方式对待,以无为治国。最后他连经筵也不出席。受阻之后,他便不再出紫禁城一步。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文官集团出现了“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小事倒有人夸荐”仗权欺人的形式。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以致出现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一种局面。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羡慕,却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其实,作为老百姓更为好些。虽没有九五至尊的权利,但有着柴米油盐简单的乐趣:虽没有九五之尊高高在上的霸气,但有着自己内心的自由。虽被称为庶民,但也有着贫穷的快乐。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九五之尊,所以多人羡慕,却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九五之尊,并不是最好最完美的,因为皇帝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九五至尊却是处处受绊。

  权力与羁绊,永远都是关联在一起的,当你想要拥有权利识别忘了还有约束在你身旁,“简单就好”,“且行且珍惜”,这两句话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这两句话也是在告诫我们满足当下的生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最近看完了《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年间的重臣,张居正、戚继光、申时行、海瑞……无一不以悲剧收场。甚至万历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之下,也只能无为而治。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强大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亮光闪闪,也试图做出改革,但最终失败,大部分人还落得个革职、入狱、自杀的下场。一群文官为了整个集团的平衡,国家的武备、科技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陷于停滞。我认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不是从满清后期开始,而是始于明朝。其实我很厌恶宋朝、明朝两个汉族朝代,尤其是明朝。宋朝也积弱不振,但至少商业、航海、科技发达;明朝则陷入了皇帝官员无能、体制松散、陈腐惯性而集体抵制改革的怪圈。假使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发生在明朝,也许早就亡了。

  还是异族统治好!进而论之,被英国殖民,也许今天会更好。越看中国历史,就越讨厌中国,越厌恶儒教。其实我是一个反中医、反孔教的人。

  下部书准备看看《彩色欧洲史》。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本书作者黄仁宇在对历史的研究中提出了“大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在了解了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后,我发现之前对于历史的粗浅理解应当属于大历史观的范畴,不过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所以我总结我的大历史观为“制度完善趋于停滞,技术变革方能发展”。

  中国的历代王朝的经验表明,凡是一个时期制度变得完善了,那么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比如明清两朝,内阁制度建立后,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当时中国社会如一潭死水一般寂静,除了短暂的康乾盛世,再无发展。直到鸦片战争时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仍处于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而反观同时期的英法等国,百年来历经数次资产阶级革命,为一个适合本国的制度而抗争,虽然动乱了一些,但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实则是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进步。

  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很容易理解,因为技术是生产力,它能够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我们现在通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大致是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些社会演变的标志都是技术的变革。火、石器、铁器、蒸汽机、电力、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彻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且技术的发展并不是有规律的,有可能很长一段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也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突然爆发,形成“技术爆炸”,比如工业革命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但足以颠覆人类两三千年的技术。现代社会已经初步进入到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精准传播,人类社会又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超越工业革命后的世界。

  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国古代铁器出现两千多年后仍处于农业社会时期,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很早地进入到工业时代,这当然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社会制度作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巨大的,所以即使明清时代有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也仅仅只是芽,当时中国的土壤环境长不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参天大树!

  在技术发展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贫富分化的产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不平等。不过不要笼统地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一件坏事,其实一定程度上的不平等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是我借鉴社会学的一些观点,比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一对范畴是稳定性不平等和流动性不平等。

  稳定性不平等是指社会分层地位与处于这些地位上的社会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即社会成员长时期(终身乃至世代)停留在同一个阶级、阶层之中。中国古代长期处于稳定性不平等的状态,例如在明朝一个人为了获得考取功名的物质条件,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辛勤积累,以及父母和贤妻的格外支持。所以当时一些晋商会资助那些考取功名之人,待那人功成名就之时再连本带利还回来,那些初入官场的官员急于想捞取灰色收入,和身边催债的师爷大有关系(很多师爷就是当初的放贷者)。可想而知在社会阶层严重固化的时代,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是多么地困难,这种极端的不平等会逐渐激化社会矛盾,直到生存受到威胁的人们组织起来推翻当局政府,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暂时性不平等指分层地位与社会成员间的联系时短暂的、临时性的,社会成员有可能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者是自动跨越地位层次。虽然很多人抱怨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阶层固化严重,但这种不平等只是暂时性的,一个人、一个家庭可以在几年内的努力改变命运,比如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在大山里世代为农家庭的命运。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万历十五年》是一本意义重大的史鉴。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78年,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暗藏杀机。这个王朝已经丧失了生机和活力,犹如一朵鲜艳的玫瑰,允许在外观上简单修饰,但若想真正改变内部的机制,锋利的刺一定会把你扎得头破血流。

  反观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总量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并在未来几年将超越美国。这些成就让很多人都以为中国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制度完善了,中国已经高枕无忧了,这种荒谬的想法越少越好。制度完美就是社会停止发展的前奏,即使像美国三权分立制度非常健全的国家也在不断进行优化调整,所以不论中国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中国的改革需要永远在路上。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近期趁着娃睡熟后的自由时间,追了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中三番五次地提及《万历十五年》,带着好奇的心理来围观一下明史。实际上个人对明史比较模糊,碎片化的记忆也是从小时候零零散散的历史电视剧和曾经读过的课本熟知海瑞、戚继光这些名字,对官场的认知更是比较浅薄。

  《万历十五年》整本书用六个关键人物的故事来讲述万历执政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万历以天子之尊,张居正以独裁者之能,申时行以和事老之练达,海瑞以原教旨主义者之偏执,戚继光以战神之功伟,李贽以哲学家之叛逆……最终,都成为固若金汤的文官集团的手下败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结局都是悲惨落幕。作者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的角度不偏不倚的描述人性的本质,矛盾的双面性格,脑海中似乎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正在眼前演绎所有的一幕,这些事情正在上演……

  一、不能自主的万历

  十岁登上皇帝的宝座,放在现在十岁的年龄也是一个带着玩性的小屁孩,可身在朝中人的命运不能由自己决定。虽然高高在上,但事事不能自以,被群臣牵制,被制度所管束,所以世人都认为他昏庸无能。当爱上书法后却被要求终止练习,不能深入精华;自己最喜欢的女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册封立妃;最喜欢的儿子不能如愿立储;下下之策,他索性懒政和怠政,开始了无声的抗议,开始了三十二年的罢工,美其名曰“无为而治”成为了一个活着的祖宗。万历虽然贵为天子,万人之上,表面看来具有传统赋予的权威,他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个性无法发挥,长处无法施展,成宪不可更改,能决定国家的大小事务、文武百官们的升迁奖罚,却不能掌控自己的私欲和想法。

  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家族文化”活下来的机器,权力和限制都来自祖宗,祖宗死了,可仿佛仍然活着控制着一切,年轻皇帝的雄才大略,励志图新也被消磨殆尽。即使在临终前仍然不能给自己最爱的女人一个“皇后”的名号,抱憾而终。

  二、出色的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风光无限,死后萧索凄凉。他除了是一个改革家、政治家,放在企业中还是一个运筹帷幄的管理实干家。从空空的国库到张居正死后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量以满足此后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紧急时刻不能支取的太仓库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到400万两,南京库房增加到250万两,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张居正的才干和力挽狂澜的能力,在不能为的局面下力挽狂澜凭借个人的能力做出这些业绩,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深谙为臣之道的申时行

  处事圆滑的首辅申时行,有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懂得进与退,没有过硬的能力,只懂为官之道。官场的“老油条”,审时度势,无过便是功,没有越雷池,亦无明显功绩,靠着上、下打太极左右逢源在官场顺风顺水。一直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申时行在文渊阁八年,被人批判是一张白纸的功绩。

  四、古怪的模范海瑞

  从电视剧中我们所熟知的海瑞是一个清廉官员的化身和代表。他是一个基层的官员,靠着过硬的人品亦步亦趋。也有为人不知的一面,一贫如洗,身先示范海瑞就是一个例子,在精英阶级集体腐败的时候他却能勇敢的坚守自己的内心,值得敬佩。由于性格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也许会犯一些错误但是都不是一个人和一代人能够去左右的。

  五、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能认清政治局势,也明白体制是不可能因为他戚继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变。在明朝军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体制内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尽量去维护官僚阶级,同时得到当权者的支持。牺牲一些东西,换取他的权利。只有有了权利才能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当然可以是富国强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这得看为官者的个人意愿。中华历来被外地入侵都是内部不团结的时候。戚继光却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务强于其他,这些都源于戚继光创造条件去做不能做的。

  六、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李贽是明朝的一个底层,其人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不像那些卫道士他言语上和行动上都是桀骜不驯的风格,但是他又不同于那些不流于俗世者们对自身品格的严格要求,让人感觉他是哗众以取宠。他对学术的要求也是较随意,目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追随自己而写东西,一个十足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家伙,需要依靠别人敬仰的眼光来满足自己。

  无疑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朝代和体制的悲哀,即便性格特点各有千秋,不论是官场如鱼得水还是刚正不阿,不管怠政懒政还是圆滑世故,结局都不是太美好,不禁让人唏嘘。看着不能遂愿的万历,叱咤官场的张居正,太极高手的申时行,清廉模范的海瑞,军事才干的戚继光,矛盾的李贽,我首先会有种代入感,会把自己和生活中遇到的人、事进行联想替代,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这些类型的人,有的时候他们做的其中某件事我们也会经历,放在现代,我们又会是谁呢?遇到这样的时势又会如何处理?当然同样的时机和同样的位置上不同的人处理的事情可能会不一样,假如康熙皇帝在万历皇帝的位置上呢?结果会不会大不同?明朝兴许没有那么早走向衰败和没落,群臣们也不会左右朝政的主线。历史终究是历史,这些都是大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页,文字可以随着事情的发展翻篇,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更多的触动和感悟。

  “万历十五年,六个人六种为官处事之道,结局却是相同的。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却决定明朝的兴衰。”

相关文章

1.《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2.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五篇

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观后感5篇精选作文

4.《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依礼制国的明朝

5.万历十五年张居正读后感范文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00字

《万历十五年》(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是黄仁宇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不仅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评价很高,作者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范文5篇

    有人从万历十五年中悟出儒教误国,那其他人又悟出了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万历十五年,

  • 2020年梦的解析读书心得体会5篇
    2020年梦的解析读书心得体会5篇

    《梦的解析》对梦的实质、梦的伪装、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和心理等与梦有关的问题做了抽丝剥茧的阐述。 梦的解析读后感1 庄子说梦,不知周之梦为蝴

  • 2020年梦的解析读书笔记5篇
    2020年梦的解析读书笔记5篇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这些研究使梦与疾病的关系渐渐清晰与明确起来。他的思想极为深刻,在探讨问题中,

  • 2020年梦的解析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
    2020年梦的解析读后感范文800字精选

    人可以在梦中见到数年前景象和人,而平时主观里根本就没这样的回忆和记忆。而你梦中的人或物没有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是你见过的,也取只是听过一次

335636